日本称:水母、海月、水月、蚱......(Kurage)。海底之月,水底的月,十分浪漫的名字?,在中国却叫“海蜇”,别名石镜、水母、蜡、樗蒲鱼、海折、水母鲜、海蜇头。触手上的刺细胞可以释放毒素,这些毒素可以对人类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因可蜇人故名“海蜇”。是海洋中营浮游生活的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暖水性大型水母。
英文称:Sea nettle ,jellyfish。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海蜇的国家。晋朝《博物志》记载“东海有物,状如凝血,纵广数尺周围,无头、无眼、无内腔,众虾附之,随其东西,人煮食之。”唐代《本草拾遗》也提到“大者如床,小者如斗,无眼目腹胃,以虾为目,炸出以姜醋进之,海人以为常味。”
由于大型的水母拥有“蜇人”的共同特征,因此都统称为“海蜇”。海蜇的触手表面有一类特化细胞,称为刺细胞。当人体接触到刺细胞时会被蛰,海蜇因此得名。
中文名太平洋海刺水母;英文名 Pacific sea nettle;拉丁名: Chrysaora fuscescens
许多太平洋海刺水母都有鲜艳的金色,其学名Chrysaora来自希腊神话,指的是克律萨俄尔,他是波塞冬和蛇发女怪美杜莎的儿子,也是飞马的兄弟。克律萨俄尔的名字的意思是“拥有一把金剑的人”,以警示被蜇的痛苦。太平洋黄金水母外表优雅,如果接触到它具有明显的刺痛感,且毒性极强,能瘫痪并消化猎物,但很少会导致人类死亡。它通过拖拽长触须和布满刺状细胞的褶皱触手来捕猎漂浮的小动物。当触手接触猎物时,被刺的细胞会使猎物瘫痪并紧紧地粘在一起,最后移到嘴里,在那里被消化。太平洋海刺水母伞状体可生长到直径约45厘米,触手长3.6-4.6米。
中国的“海月”一般指 海上的月亮。 唐张说 《送王光庭》诗:“ 楚 云眇羈翼,海月倦行舟。” 唐白居易 《饮后夜醒》诗:“枕上酒容和睡醒,楼前海月伴潮生。” 明何景明 《九月二十五日会曹汝学侍御于麓堂夜归遂过侍御宅》诗:“菊院霜天静,枫城海月迟。”
中国的“海月”也可指 海生动物。亦称窗贝。贝壳圆形,薄而透明,多用来嵌装门窗或房顶,以透光线;肉可食。《文选·郭璞<江赋>》:“王珧海月,土肉石华。” 李善 注注《临海水土物志》:“海月,大如镜,白色,正圆,常死海边,其柱如搔头大,中食。” 宋 梅尧臣 《杜和州寄新醅》诗:“ 淮南 寄我玉醅酒,白蚶海月君家有。” 孙景瑞 《红旗插上大门岛》第七章:“头上是瓦盖的屋顶,在前檐铺着的那四块海月上面,迅疾地滚动着雨水。”
水中、海底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只能白费力气。出自唐·释元觉《永嘉证道歌》。“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 也作“水中捞月”、“海中捞月”。
年底月,12月,在中国岁末十二月,为一岁的最后一个月份,处在新旧交替的时段,它的别称有很多,分别有腊冬、季冬、残冬、穷冬、腊月、冰月、余月、极月、冬素等30多种称呼。其中,人们最熟悉和熟知的当属“腊月”。年尾十二月被称为“腊月”,这时的天气云量较少,且少雨干燥,吹西北季候风,肉类不易变质且蚊虫不多,最适合风干制作腊味。腊月,通常指农历十二月。一转身就是年底的月:在日本年尾之月叫“师走”(shiwasu),年末请僧侣入家诵经是一种传统习俗。僧侣们忙碌于各家各户,进行佛事活动,因此十二月被称为“师走”,意指僧侣们四处奔走的繁忙景象。庄子言:“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其意是人真不禁混,一眨眼就是一天,一打盹就是一个月,一转身就是一年过去了。无论岁月匆匆,往事悠悠,过去那份深埋心底的经历,都将固化在大脑的硬盘里。李商隐这段诗句,似在感慨岁月匆匆,很多事都来不及回味,一年就从身边悄悄的溜走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我们在年终岁尾的当下,在步行变老的路上,不要惧怕年龄增长,应该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进取状态。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积极地去面对,满怀希望,心怀感恩,前方必然是蔚霞满天。
十二月通常称:腊月、季冬、严冬、残冬、冰月、严月、除月、末冬、嘉平。腊月:岁末十二月,在小寒至大寒之间,干燥少雨、吹西风季候风,最适合风干制作腊味。此月处在新旧之交,是祭祀较多的月份。
腊月歌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炖猪肉
二十七,杀肥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