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就在身边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富裕就在身边
作者:三省
转载于世界日报


生活所迫、也是风气使然,多数现代人很不幸的把一生都花在为「富裕」而努力
。这一点,我自己得首先举手承认。
追求物质上的充裕以免于饥寒,并进一步积谷防饥,是人类甚至动物都有的天性。因此,钱越多越好,不管银行帐户内存款有多少,我们下意识永远觉得还不够,永远埋头继续努力。这是可以理解的。
无可否认的是,今日社会也是一个商人最吃香的社会,财富多寡成为衡量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此一标准之下,比尔.盖兹,王永庆,李嘉诚等的亿万资产成为众人最钦羡的对象,他们是年轻学子们的英雄;人们前仆后继的投人了商界盼望成为盖兹第二,不做生意的上班族也透过市场的投资希望分享别人的经商致富。我觉得,每个人都承受着社会的无形压力,必须多赚点钱。



我们都知道投资是要致富。但是,我们是否想过什么是富裕?
除了多少钱以外,富裕有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富裕有没有单位?有没有一个富裕水平是「足够了」的富裕水平?每个人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不同,但是对这些抽象问题有一些概念,对于每个人掌握现实中的投资工作非常重要。倘若不知道自己的财富目标,那么,对于富裕的苦苦追求,反而成了一个伽锁,驱策着我们进行无止尽的投资,却没有去享受投资的成果。
在2000年股市崩盘之前,许多投资人的财富其实已经远远超过了自己过一辈子所需要的钱。但是「财富再多无妨」的诱惑,使得投资人留在市场中,追求已经不需要的财富,结果在百年难得的市场变动中由赢家变成输家,则令人慨叹。



如果你没有想过这些看似不着边际问题,感恩节这段感性时刻,大概是一年之中思考这些哲学问题的最佳窗口。很巧,就在过节前夕收到朋友的一封电子邮件,当中提到作家唐娜拉•梅都在「假使世界是个一千人的村庄」|书的几句话。作家是这样写的:


世界上有:57%亚洲人,21%欧洲人,14%美洲人,8%非洲人。他们当中52:% 是男人,48%是女人。 30%是白人,70%是非白人。全世界 59%的财富乃是由6%的人所拥有。
80%的人没有合适的住屋。
70%的人不能受教育。
50%的人营养不良。
1 %的人面临死亡,虽然更多的人即将出生。
1 %的人能够上大学。拥有电脑,能够享受网路时代的人,不到1%。



所以,如果你今晨醒来,觉得身体健康而不是浑身病痛,你的处境已经比熬不过本周的一百万人要强多了。
如果你未曾经历过战争的死难危险,被囚禁的孤独,或饥饿,你的处境已经好过世界上其他五亿 人。
你能够阅读这篇文章,已经是老天眷顾;世界上有廿亿人口是文盲。如果你的冰箱里有食物可吃,身上有衣服可穿,头上有屋顶遮雨,还有温暖的被窝可以睡觉,你已经比世界上75%人都还要富裕。
如果你还有任何财产,银行储蓄,哪怕只是家里某处的一个扑满,你更是已经跻身全世界 8%的富裕人士当中。
如果你的父母还健在而且没有离异,你才是世界上最富裕的人,即使是在最富裕的北美大地。
朋友是感情特别丰富的人,逢年过节总要诗兴大发。不过他所摘录的这几句话,倒是值得细细咀嚼,因为它提供了「富裕」的不同侧写。



富裕可以是一个绝对值,也可以是一个相对值。跟盖兹比,我们都是穷人,但是跟整个世界比,我们却成了富人。不久前我在中国大陆访问,发现许多老百姓都觉得美国非常富裕;但事实上,你我都知道,多数美国老百姓每个月同样也是收支相抵,也是得个温饱而已。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老百姓又似乎没有比较富有。


之后我去外蒙古拜访乌兰巴托证交所,抽空拜访了当地牧民。一位拥有两百只羊的牧民表示,他的羊群在草原上自由繁衍的速度,已经超过一家人的需求了,于是他根本别无所求,天天骑马唱歌,拜访朋友。从此人的生活适意来看,他的富裕程度似乎还更高过每日为生活奔波不得解脱的美国人。


当然,美国生活的现实不可能让我们如此洒脱;明天,我们还是得筹措下个月的房租和生活开支,我们还是需要想办法多累积一点财产,多做一些好的投资,求多一点的回报。现实不能改变,但是在重建财务健康的过程中,我们或许可以对投资致富有更周密的思考,有更明确的目标,让我们对自己的投资之路有更好的掌握,至少也用更轻松的心情走过这条必走道路。


心境富裕的公式其实包含两个爱值:一是「拥有多少」,一是「需要多少」。两者之差就是一个人心境上有多富裕。只要能够认清自己需要多少,我相信多数人随时都可以做个富裕的人。

注:此文是从朋友20年前收藏的旧报打缮出。今虽斗换星移、时空已变,但人生哲理并没有变太多。 20年前从世界日报得知三省先生为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投资部VP 。业馀在世界日报撰写投资专栏。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