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







余华在他看的一部南斯拉夫电影《爸爸出差时》一篇观后感中说:一部伟大的电影后面存在着千万部电影,不同的观众带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受去与这部电影接触碰撞,发出共鸣之声。这样的共鸣之声或多或少,有时候是一两句台词,有时候是一两场戏,有时候甚至是整个故事。这共鸣之声也是引诱之声,引诱观众置身于电影之中,将自己的人生加入别人的人生里,观众会感到自己的人生豁然开朗,因为这时候别人的人生也加入自己的人生里了。所以一部伟大的电影会让观众在各自的记忆和情感里诞生出另外一部电影,虽然这部电影是残缺不全的,有时候可能只是几个画面和几句台词,但是足够了。

我的意思是每个人在自己的现实世界之外,都拥有一个虚构世界,很多的情感、欲望和想象存放在那里,期待被叫醒,电影、文学、音乐、美术,所有形式的艺术如同叫醒闹钟,让人们虚构世界里的情感、欲望和想象获得起床出门的机会。然后虚构世界开始修改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也开始修改虚构世界,这样的相互修改之后,人生不知不觉丰满宽广起来,并且存储在记忆之中。当然记忆会有误差,误差是在相互修改过程中出现的,也是在时代差异、文化差异、人的差异等差异之中出现的。

生活是那么的强大,

它时常在悲伤里剪辑出欢乐来

余华用了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个是他自己。他说他小时候,最怕的就是担心哪天大字报上出现他爸爸的名字。结果有一天真的还是出现了。他吓得不敢去学校,请病假躲在家里。过了几天还是战战兢兢去上学。结果好几个同学冲上来,拉着他的手问他病好没有,他立刻就忘记了害怕,和他们玩了起来。还有就是他一个同学的父亲经不住折磨夜里自杀了。第二天早上,同学来上学时眼睛都哭肿了,一直在流眼泪。可是下课时,几个同学拉着他打球,他打赢了,便笑了起来。

所以,余华很早对生活就有了很本质的认识,所以他才写得出《活着》这样的作品。

仔细想了想自己的生活,何况不是这样?我记得,刚到英国的时候,有段时间我和老公干仗,闹得最不可开交的时候,两人几乎都不说话。可是有一天带着女儿去Formby 的海边玩,树林里的小松鼠让女儿特别兴奋,跟着小松鼠跑上跑下,那天我们拍下了好些照片,其中一张竟然是和老公靠在一块,甜甜地笑。当时看到这张照片,反映到脑子里的第一句话是,生活的真相是什么?照片太不可信了!但如今,回望那段日子,再看这张照片,不得不说,这是天意。两人的表情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本心的一面,是剧烈争吵下面的底色。正因为如此才没有走散,这是上帝的旨意。

如今两人仍然是争吵不断。以前吵完还要个道歉,现在连这个都省了。无论怎样吵,生气,一会儿,有时候甚至转个身,打个岔就忘了,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不是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是真的忘了。

我常想,忘了,大概就是上帝的意思吧,如果什么都记在心里,那日子可能就真的过不下去了!

我不知道幸福生活是什么样,但不得不说,这就是生活的治愈能力。人本能地保护自己,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剪辑大师,记住快乐一刻,遗忘悲伤。这也许就是让人活下去最好的药方吧。

 




欢迎订阅,欢迎点评,点点在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