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一语传千古

跨跃中美文化,勾通双項信息探讨人生感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一字一语传千古
王安石的两句诗「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只因一个绿字成為千古佳句。
王安石是個专注修辭煉字的人,據說「又綠江南岸」的「綠」字,被他琢磨了很久改了十幾個字,從「到」、「過」、「入」、「滿」等十幾個字,最後才定為「綠」字。可見一些名诗並非诗人一挥而就,我们看到的只是个结果,看不到他们为了一词一句所经受过的折磨。
王安石是个大诗人,除了煉字,还会拆字。他在「元日」一诗最后一句中,把“桃符“拆成两个字,「总把新桃換旧符」“桃”就是桃符,“符”也是桃符。这种表达法机巧,听着顺耳,让人会心一笑。如果注意一下,我们过去也常用拆字法造新词,例如把“仇恨”分开,造出新词“阶级仇民族恨”,
“新桃換旧符”,描写春节时家家户户正在做换符的事,专家说王安石是在“借景言志”。他要推行新法,用他的新法代替旧法,而且坚定不移。脱离变法的背景不提,王安石可能在阐明一个道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旧的总要被新的代替。
“新桃換旧符”所含話敏感度很大。康生曾心血来潮把这首诗抄下来送给了林彪。康生被审查时又加了一条,“鼓动林彪发动政变抢班夺权”。今天改革开放形势一片大好,祖国处处旧貌换新颜。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中的新桃层出不尽。王安石千古一句跨越千古时空与今人共情,可見王安石的不朽。
巧用拆字的,还有一例。鲁迅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成吉思汉。他说蒙古人争服欧洲在先,争服中国在后。那时的“成吉思” 还不是我们的“汉”。这句話听起來就像有些中国人说的,老美的“汉堡”永遠成不了我的“包”,幽默俏皮。短短几个字表現了我们滿滿的民族自家感。什么也比不上我们对包子的热爱。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