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代人,最初接触遗嘱这两个字,不是在西方小说里,就是在港澳台电影中。遗嘱和我们平民百姓无关,只是豪门贵族高墙深院之中的玩意儿,而且总是和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相关联,似乎不是什么好东西。第一次在生活中接触到遗嘱这件事,那是30多年前刚到澳洲不久。当时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有一天同事菲利普请假没有来上班,第二天一起工作时问起他昨天去干什么事。出乎我的意料,这个30岁的汉子坦然地说自己去律师那里立遗嘱了,口气之平淡就如我们说起自己去购物一般。“你去立遗嘱?”我当时的本能反应是不相信,心想你年纪轻轻,连住房都是租的,你去立什么遗嘱?!菲利普则是对我的反应感到吃惊,他的回答是自己的女儿已经1岁了,言下之意现在立遗嘱已经晚了一些。
从那次对话开始,我知道澳洲白人一般从有孩子那天立下自己的遗嘱,因为他们觉得展望人生,只有一件事情是确定无疑的 - 那就是死亡,而且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死期。既然有了孩子,那就得给孩子(尤其是生活不能自立的孩子)一个确定的财务交代。像同事菲利普这样没有财产的工薪阶层,他们通常会买人生保险和收入保险,确保孩子在自己不幸发生意外之时,能够有保障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当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人生态度,是很震惊的。“展望人生未来,只有死亡这一件事情是确定无疑的。”这是多么浅显的道理,却平素没有听任何人说起,自己也从来不曾想到过。
中国文化有着讳言死亡的传统。孔子言:“未知生,焉知死。”既然活着的事都没弄明白,死后的事就更不可知了。连孔夫子这样的圣人先贤都避谈死亡,遑论常人。从回避死亡话题,甚至发展到不愿意去想到这一点,我们在这样的生死观中度过了两千多年。中国人忌讳谈及死亡,更忌讳早夭与枉死,人们下意识地认为,意外不可能降临到自己身上。记得一个在国内保险业工作的朋友曾和我聊起,上世纪末美国友邦保险来华发展,公司照搬美国人寿保险的“原教旨主义”推销话术,结果处处碰壁,始终无法在中国打开局面。诞生于中国本土的平安保险则深知中国人死亡禁忌的深层心理,于是他们绕开了保险控制风险的一面,把它们包装成理财、儿童教育金等等,这种本土化策略让平安保险的生意蒸蒸日上。
死亡的话题可以忌讳,真正的死亡却无法回避。终其一生,我们必将经历它和走向它,包括至亲的死亡和自己的死亡。经典心理学名著《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斯科特·派克曾言:“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在人一生诸多重大决定中,遗嘱可能是唯一毫无挽回余地的一个。它既关乎一个人最后的体面,也是一生最重要的收官之作。但偏偏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很多人不敢也不愿深想的。
中国人因为 一直忌讳谈论死亡,于是常常忘记了生命的局限和人生的短促,既没有认真考虑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没有给后代规划可靠的经济保障。很多人的一辈子只是被社会挟裹,让物欲驱使,受生活牵制,稀里糊涂地活了几十年,直到不情不愿离开人世的时候,才发现实际上这辈子没有为自己真正活过。事实上,不讨论死亡就无法确立人生的意义感,不能够真正按照自己的心愿规划人生,也不能坦然自若地走向生命的终点。
欧文·亚隆(Irvin D. Yalom)的研究证明深层次思考死亡对精神健康具有积极作用。这位美国当代精神医学大师级人物,也是造诣高深的心理治疗思想家认为能够接受和面对死亡的人,他们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他们的行为和目标与自己心中的价值更加吻合。思考死亡还会让人认清自己,同时宽恕他人,从而更轻松地游戏人间。毕竟在死亡的背景下,许多让人耿耿于怀的事情都变得微不足道了。只有认识到死亡的必然,才能真正活得通透、潇洒和自如。
古罗马政治家和哲人西塞罗,早就认识到没有永恒的生命,同样认为死亡存于自然之中。在他的作品中,将死亡喻为瓜熟蒂落、昼夜交替,都是自然现象。他在《论老年》中写道:“我认为,接近死亡的‘成熟’阶段非常可爱。越接近死亡,我越觉得,我好像是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旅程,最后见到了陆地,我乘坐的船就要在我的故乡港口靠岸了。”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更是身体力行,以平静的心态迎接大限的降临。在智者的眼中,死亡从来不是可怕的劫难,只是我们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归宿。
疫情期间自驾去昆士兰内陆旅行,在莫里泡温泉时,和坐在旁边的一位大叔聊天。这位大叔约70岁,是位成功的建筑商,他说自己是从有了第二个孩子时立下第一份遗嘱的。随着生意的发展和资产的增加,他每过几年就会更新自己的遗嘱。”每次坐下重写遗嘱的时候,既是对自己人生的回顾,同时也是前景的展望。“大叔说话的时候,蔚蓝色的眼睛里投射出智慧的光芒。“立遗嘱时你才会发现很多东西都是身外之物。你会意识到什么东西才是当下最重要的。”对这位大叔来说,立遗嘱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通过更新遗嘱,让人向死而生,所谓“向死而生”,就是明白生与死的关系,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参悟生死,是人类最高级的智慧。
最近读到2023年度大陆的《中华遗嘱库白皮书》。白皮书显示,截止至2023年12月31日,中华遗嘱库遗嘱咨询数量达478850人次,遗嘱登记保管数量达311868份。《中华遗嘱库》成立于2013年,为每一个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订立遗嘱,推动遗嘱进入每个中国家庭。经过10多年的努力,“立遗嘱无须忌讳,只关乎爱与责任”的概念日渐深入人心,百姓对订立遗嘱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中青年订立遗嘱的数量猛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多岁的00后已经开始有人写下遗嘱, “立遗嘱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以后会更加认真地活着。”这是他们的内心想法。
时代在变迁,民族在进步。现在环顾四周,反倒是几十年前来到西方定居的国人,大部分依然因循守旧,没有将订立遗嘱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来。以前我们很少谈遗嘱,一方面是文化使然,另一方面是时逢乱世,人人一穷二白,如果留给后人的仅仅是几件旧家具,确实也没什么值得写。但现在我们越来越多的拥有了房子、股票、现金、贵金属、甚至古董等资产,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再说遭遇意外或者丧失意识后,谁是自己信任的代理人;如何捐出此生最后一笔善款;谁是我们最想照顾和留下关爱的人;谁又是我们不希望染指自己资产的人…… 如果没有一份完整有效的遗嘱,我们哪天离开人世之后,天知道会留给家人多少麻烦。早点立一份遗嘱吧,它并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寿命,只会让自己更珍惜活在当下的可贵,同时让自己的意愿在身后依然得到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