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E. 沧海一粟
有网友以为,1978年中国有八千万产业工人,这是一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队伍。说他们普遍磨洋工不出力,是对他们多年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下流政治诬蔑。他们的现代性,超过中国所有的其他阶层。他们有着最高的工业文明素质:勤劳、守时、守纪律、会协作,能专注、有创造性。为了追求事业工作,随时愿意离开城市和家庭。他们不是包身工,不是流水线上的木偶。托抓革命促生产的福,他们经过文化和技术培训。许多人参与过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过程,参加过各种三结合和攻关小组等。所以他们还多少懂些企业管理,甚至懂些政治。
他们是中国工业化进步的真正财富和动力。无论是在创业打基础阶段,还是在后来的工业扩散和高速发展阶段,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主体作用。这批工人,许多人都经历过不止一次的白手起家,参与过工矿企业从无到有的建设全过程。在后来中国工业迅速向民营企业扩散时,许多新厂就是靠着请几个国营大厂的老工人,在业余时间来指导帮助建立起来的。他们能够将设备购置工人培训管理组织等全套企业架构,迅速搭建起来形成生产能力。所费不过一点加班费和农副产品礼物。我想在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都不可能有这样低成本高效率的事发生,也找不到这样多素质全面的工人。世界经济界一直在惊叹德国和日本二战后的迅速恢复能力。当时工厂被炸平,企业破产,顶尖科技人员连逃带虏。唯一健在的和依靠的就是这些国家的熟练产业工人。正是文革后中国工人的素质,已经全面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以中国的赶超战略,才有了根本保证。[1]
我以为这位网友的论述,意境开阔、深入透彻。并以其他国家为参照,提供了较为全面与客观的评论。我的记述是从个人的经历中得到的,见到的只是周围的人和事,是局部的印象。所述有关人生印迹的底本都是永远无法修改的,并且每个人的机会都只有一次。上述二者能够契合,或可以互为补充和印证。有朋友问我,是不是由于偶然,我遇到了不少好人?我以为基因果然是重要的因素,但人是环境孕育的,环境是决定性的,又往往守望甚难,失落甚易。
耽心一些详细的技术性的描述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情绪,但是人与事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包含在具体事件的过程中,难于分离。那时的中国工人参与了许多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通过了不懈的努力,有的达到了甚高的质量与技能水平。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的事例,应该最具说服力,无须回避也不厌其烦。但归根结底,只是当时中国工人成千上万艰苦奋斗的故事中极小的一部分,沧海一粟而已。肯定还有许多或许更艰难更动人的事迹,已经被淹没在苍茫的尘海之中。
我们经历的年代恰逢中国的工业化开始在广阔的地域发展,许多地方正在跨过从零到一那最艰难的一步。和如今相比也许只是一波小小的波澜,却充满了那个年代工人们自发的热情与积极努力,无论过程与结果,都体现他们对时代赋予的信任作出了漂亮的回答。他们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一群人,是中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创造者。许多工人的主动与积极总会如汩汩清泉一般喷涌不绝,人与人、人与劳动、人与职业之间充满了纯真的感情、热情与责任。这种现象应该源于传承和在简单的环境中生成的质朴的品质,尤其是对美好未来的幢景。同时也可以见到出现的一些问题,有的成为往后问题的源头。
我们当时这种积极的态度,即使家人亦有难于理解之处,可能是由于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年代。我之前曾将这种出自一种无约束的对生存状态改进的兴趣的劳动,称为劳动的原生态,并且当时的感觉是辛苦并快乐着。对于这种感受,人们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即若被领导者所利用,成为其个人获得升迁的功绩,或者为老板的利润服务,就会变了味道。我以为区别是后者总会带有以报酬(市场价)、合同、规定、命令、监督等方式出现的各种约束。至于人们为什么能够接受这些约束(必要的劳动纪律及质量管理等除外,犹如交通规则一般)?应该是生存的逼迫,出于无奈;以及虽然程度不一,但人都有一定的适应性;此外就是从未领略过一种原生态的劳动,没有比较就不会判别,以为存在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但我以为,过多的约束不一定有效果,有时甚至相反。应该倡导正当的激励与竞赛,就像存在一个公正的裁判。
此外,在我当工人的时代,普通工人的生活水平大致不低于城镇人口的平均水平,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已经是一种比较好的广义的尊重与激励。所以,换了时代,换了参考背景,往往就难于比较与理解。当时还有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但是还有那么多的工人依然积极努力,恰如那位网友说的一般。这种时代的特色肯定前所未有,还可能是空前绝后的。
有关这一代工人的记述少之又少,也许大家一直在为工作、为家人忙碌着,无暇回忆和整理,就如我一般,到了七十多岁才感到有了时间。也许有的人认为本来就应该这么做,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无须多说。还有许多人在有空闲时都已经力不从心,只能让许多故事如逝水一般离去,已无可奈何。
希望所尽微薄的努力,可以填补一段真实的记录,增加一个观察与思考的维度,打开一扇关闭的窗户。
网文摘录:[1]《中国之路从抓革命促生产到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