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小记

随波逐流看风景,优哉游哉度人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去年回国在重庆北碚转了几个地方,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但也有历史典故值得记载回味。

1,北碚红楼

    藏身于北碚图书馆后面,建于1932年。由民国企业家卢作孚一手促成,北碚第一座具有西方特色的建筑。无数的名人在这里进进出出,留下传奇。许是太低调,至今没有变成网红打卡地,真好,让它保留那一份静谧,优雅。

    红楼最早的设想是学校,但在历史的进程中,它曾拥有过许多身份:学校、科学院、医院、旅社、银行、观礼台、图书馆、美术馆……。小楼的每一次“变身”,都在北碚的史鉴上留下重要的印迹。

   红楼建筑风格融合中西,既有古代中国建筑之素美,又有西方结构之典雅,红墙黛瓦,飞檐翘角,故称红楼。为保证建筑能长久使用,建造时用上了火砖、杉木和柏木,这在当时的贫寒年代,算是最高级的建筑。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沈钧儒、黄炎培、冯玉祥、贺龙等曾在这栋楼中演讲。蒋介石和宋美龄,美国副总统华莱士也曾在此驻脚。真正见证了“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

红楼在当时算是北碚的高处,也见证了数百架次滑翔机在北碚上空翱翔和无数中国飞行员的诞生。











2,静观塔坪寺

   塔坪寺据载始建于宋代绍兴十六年(1146年),耗时22年,于1168年终成,已有840余年的历史。塔坪寺原名小昆仑古藏寺,在明代万历年时重建时更名为塔坪寺。民国时,与北碚缙云寺齐名。

   寺庙占地500平方米,为整体四合院建筑,是集寺、塔、坊、表为一体的建筑群体,也是中原地区自唐以后失传的以塔为中心的建筑实物。寺内有建于公元1167年的石塔,建于1612年的牌坊,还有清代的大雄宝殿、藏经楼、左右厢房以及铁塔和云愣碑(经幢)等文物。寺中耸立的宋代石塔,享有"朝天文笔插空稳,拔地楼阁依势牢"的赞誉。

  这座地处乡间野地的寺庙,占地不算很大,也少为人知,比普通寺庙多了一份清静,寂冷。没有人哗车喧,只有斑驳石墙,青苔铺地。绕殿悠悠行,禅意步步生。













3,偏岩古镇,

    坐落在北碚金刀峡下峡口黑水河畔的偏岩古镇,清代称为“接龙场”,在康熙年间,因常有山洪爆发成灾,民间传说系孽龙出山兴风作浪,遂将此地取名为“接龙”,图个吉利平安。

    古镇依山傍水而建,一条蜿蜒曲折的浅水河滩围绕着古镇,缓缓流动的溪水清澈见底,溪中铺着间隔的石板,以利两岸居民行走,溪边高大粗壮的黄葛树,盘根错节,枝叶疏密有序伸向天空,掩荫着傍水而筑的民居小舍。民间小舍的后门,建有小石梯与河滩相通,很有点古朴、雅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