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下 612-兄妹畅游北京公园-1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在车上,大美人靠在董九怀里,因为他是第一次亲身游览首都,所以轻声告诉他北京城的总体分布道:“哥哥,北京城分内城和外城。外城有七座城门,南三门:正门——永定门、东门——左安门、西门——右安门,东面的广渠门,西面的广安门,北二门——东北角的东便门、西北角的西便门。

“内城有九座城门,南三门:正门——正阳门即俗称的前门或者大前门,东门——崇文门,西门——宣武门;东两门:南侧的朝阳门,北侧的东直门;西两门:南侧的阜成门,北侧的西直门;北二门:东侧的安定门,西侧的德胜门。

“其实外城是半拉子工程,按理要环绕内城,结果修了一半就停工了。外城跟内城形成北内城和南外城并列的分布,像一个‘凸’字,因为东便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和西便门,基本上在一条路上,即前门大街上。

“在内城的正中央,有一座皇城。宫城,又叫紫禁城,即我们正要去的故宫,位于皇城中,略偏其东南隅。皇城开四门,南面的正门——天安门即明朝时叫的承天门,东面的东安门,西面的西安门和北面的地安门。地安门,俗名后门,明代时叫北安门,清顺治八年后才改为地安门。

“紫禁城也开四门,南面的正门——午门,东面的东华门,西面的西华门和北面的神武门。神武门在康熙皇帝之前叫玄武门,按照‘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而命名的,在形制上要比午门低一个等级,是紫禁城日常出入用门,现为故宫博物院正门。为了避讳康熙的名字——玄烨,玄武门才改为神武门。东华门与西华门形制一致,位置遥相对应,同样开券洞外方内圆的三劵门。因为城的等级、门的不同,所以在民间才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

“在清朝时期,皇城根下的内城区域,是满人居住的地方,而外城是汉人聚集的地方,商业发达,文化气息浓厚,因为各地的商会会馆和天桥都在外城。我们理一下:故宫的午门和神武门、皇城的天安门、内城的前门、外城的永定门在一条线上,从永定门始到钟鼓楼止,形成北京城的中轴线,使得北京城的建筑呈现井然有序的壮美景色。紫禁城前倚金水河,后靠景山,头枕三海琼岛,足歇小南城,像一位板着脸的老夫子,教训百官,管教天下。这样做,是为了符合“负阴抱阳,冲气为和”的宫城建造原则。

“除了原明朝砌筑的九座内城城门外,在清末至民国期间,在内城还新开了四座简易的城门。它们是位于正阳门和崇文门之间的水关门、正阳门和宣武门之间的和平门、东垣南端的建国门、西垣南端的复兴门。随着城墙被拆除了,这些城门都不复存在。

“目前,这二十座城门,除了内城的前门城楼和箭楼,德胜门的箭楼,皇城的天安门、故宫的四门外,其余的城楼和箭楼均被拆除或计划要拆除,譬如西直门和安定门。我们走南池子大街,把车停在故宫东门外,哥哥可以看看午门。”

大美人介绍完,不久一行五人下车,来到午门外。警卫跟管理员简单交涉了一下,转身跟老领导汇报,现在可以进故宫参观了。

因为故宫太大,警卫按照老领导的吩咐,借了一辆载重永久牌自行车,以便少走路,省下力气多参观一些地方。看着宫城正门——午门,呈凹字形城台上耸立着重檐庑殿顶城楼,大美人介绍道:“哥哥,在高13.5米的城台上,是九间五进正楼,两翼是阔深各五间的方亭,分别向南延伸十三间廊庑并终止于南端方亭,形成东、西雁翅楼,故称五凤楼。

“在城台开三过梁式方门,并在左右拐弯处开有两扇掖门。午门是皇帝老儿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正门是皇帝老儿专用门,此外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过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进出一次。平时上朝时,百官从东侧门进出,而宗室王公从西侧门进出。

“午门在所有宫城城门中,制式等级最高、外观最雄伟,是根据辽代铜钟上宫城门阙铸纹图案设计建造的,我们进去吧!”

通过午门,董九觉得上午门看城楼,都是几间空房子,没啥看头,就推着自行车,通过午门,迎面看到的是内金水桥。此时大美人一手扶着自行车车把往前走,一边介绍道:“哥哥,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所以占地面积72万多平米,建筑面积15万平米,宫殿七十多座,民间相传故宫一共有一万间少半间房子。宫城城墙高10米,城外环绕52米宽的筒子河。宫城四角各矗立一座具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美誉的角楼。

“故宫,根据《礼经》‘前朝后寝’要求,分外朝和内廷两大块。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即前三殿为中心,并包含左右两侧的文华殿和武英殿;而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即后三宫为中心,并包括左右两侧的东、西六宫。前者是君臣开会的地方,后者为皇帝老儿和皇后妃嫔一起鬼混的场所,即民间说的三宫六院。内廷后边是御花园,提供皇帝老儿与妃子们嬉戏的地方。东、西六宫外侧,分别还有天穹宝殿和中正殿等佛堂,以及外朝、内廷之外还分列外东路、外西路两块,构成了整个故宫的木质结构建筑群分布。

“从建筑的外观上看,最重要的两座建筑是外朝的太和殿和内廷的乾清宫。太和殿处于故宫的中心位置,屋顶垂脊上列有十只瑞兽。从故宫周围布局来看,是遵循周礼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组建的,因为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即原太庙所在地,中山公园即原社稷坛,以及天安门和金水河外分布的六部都察院等处。

“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后,李自成起义军占领北京后。紫禁城遭受很大的破坏,尤其撤离北京时,一把火把紫禁城烧得面目全非,只剩下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皇极门及角楼等处。

“直到康熙34年,紫禁城的规模才得到彻底的恢复。后来乾隆老儿又捣鼓半天,增建改建了不少地方,不过并未改变康熙定下的基本格局。乾隆增改建的殿院主要有寿康宫、重华宫、建福宫及花园、雨花阁、中正殿、寿安宫、慈宁宫及花园、宁寿宫及花园、文渊阁、毓庆宫、乾清宫等处。其中很突出的例子是,将原咸安宫改建为寿安宫,庆贺他生母60、70大寿;改建内廷最东侧的宁寿宫,由皇极殿、宁寿宫、养性殿、乾隆花园等建筑群组成的太上皇养老院。

“在武英殿西侧的原咸安宫,是一块荒废之处,在民国初期建有宝蕴楼,存放沈阳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处所藏的珍宝,文物多达23万余件。张勋复辟时期,东六宫的延禧宫因空袭受损。1925年,紫禁城改称故宫,故宫博物院成立,并对外开放。民国成立以后,故宫失于管理,建筑物逐渐荒废。不过文物因事先转移,未受战火毁坏,在蒋家王朝逃亡台湾时,基本被带走了。解放后,对故宫进行了全方位的维修和清理,收集了大量文物,与1961年将其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出发前,妹妹细说一下各个部位的功能和作用。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即外朝的正门。其左右还各设一门,即东侧的昭德门、西侧的贞度门。清初在此门听政、赐宴,后改在乾清门,譬如清鼎定中原后的大赦令就在这里颁发的。通过眼前的内金水桥,就是太和门广场,面积约26000平米,两侧分列东、西朝房,中开协和门和熙和门,分别用作稽查钦奉上谕事件处和内阁诰敕房,以及翻书房和起居注直房。稽查钦奉上谕事件处,隶属军机处,督查皇帝老儿交代的事情干得如何,以及修史人员是否完成每天的任务;内阁诰敕房,是处理皇帝封官赐爵命令的机构,还是负责查点和检验玉玺之处;翻书房,就是为宫中进行满汉文互译的机构;起居注直房,记录皇帝起居、言行的部门。

“在外朝区,太和殿,即金銮殿,是举办大型活动的地方,也是明清24位皇帝老儿上朝会见百官、颁发重要命令的地方,还是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典礼举办场所。还是每年万寿节即皇帝生日、元旦、冬至三大节日时,君臣庆贺赐宴之地。与功能相适应的是该殿的制式处于最高等级,建在8米高的汉白玉石台基上,面阔11九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平米,高26.92米,而通高35.05米,是宫内规模最大的殿宇。

“因跟后两殿建在同一石台上,故将台基称三台,面积25000平米之广,形如‘工’字,太和殿广场可容纳两万人之众。紧接着的是中和殿,建筑面积580平米,是皇帝老儿为重大典礼暖身的地方,此时让激动的心情平息一下,同时跟朝臣见面并接受朝拜的地方,还是皇帝老儿审阅‘祝版’上祭文和检视演耕所用耕具的场所,最北面的保和殿,建筑面积1240平米,是皇帝老儿除夕赐宴外藩王公和主持殿试的场所,随殿墙开后左门和后右门,通往北面的乾清门。

“太和殿处于相对独立的院落中,殿左右分列中左门和中右门,殿前广场两厢分开左翼门和右翼门,以及左右配殿体仁阁和弘义阁。两层的体仁阁,是诗赋比试、御容陈列和缎绣收贮等场所。同样两层的弘义阁,是宫中存放金银器具的地方。

“后宫中,以乾清门为界,是内廷的正门,此门制式最高大,其余开门均是琉璃随墙而建。乾清门中开三门。乾清门东开内左门及设置一排九卿值房,西开内右门及军机处。门前广场东西围墙分别设置景运门、隆宗门。乾清门是清中后期举行‘御门听政’、斋戒、请宝接宝等典礼仪式处。

“乾清宫是皇帝老儿处理日常事务的场所,是明朝14位皇帝居住的地方。该处非常宽敞,最多的时候摆放了27张床。最有名的事件——壬寅宫变就发生在乾清宫,嘉靖皇帝差点被宫女勒死。皇帝老儿嗝屁着凉时,停尸守丧也在乾清宫。

“在清朝前期,乾清宫也是顺治和康熙的主要活动场所,其规模和级别处于内廷之首,因宫内挂‘正大光明’匾及后放建储匣而成为天下焦点,而康乾两朝于此处举办了千叟宴,更是闻名遐迩。宫前广场东西围墙分别设置日精门、月华门,南墙东西分设皇子读书的上书房和翰林学士承值的南书房。宫后东侧设置昭仁殿,皇帝读书的地方,殿之东设龙光门;西侧设置弘德殿,皇帝办理政务及读书的地方,殿之西设凤彩门。?

“到了雍正,搬到养心殿。其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是内务府的办事处,因为他在此康熙守孝,后来就成了他的‘乾清宫’了。养心殿中有三处很值得一看——雍正皇帝的“勤政亲贤”室、乾隆皇帝的三希堂、垂帘听政的东暖阁。为了方便跟大臣商议国事,在外朝区的隆庆门和乾清门所在城墙的东北连接处,设立军机处。养心殿成为雍正帝后,所有皇帝老儿的寝宫和办事处。

“交泰殿,其宝座上悬康熙手笔‘无为’金匾,座后板屏上书乾隆御制的《交泰殿铭》。交泰殿是庆贺皇后千秋节即生日处,存放和陈列历代先帝印玺、皇后册封诏书、‘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采桑用具等处。交泰殿外台基东西两侧有台阶,可分别通向东侧的景和门、西侧的隆福门。

“坤宁宫是是清雍正之前的皇后寝宫,两头分列暖阁。后改为祭神场所,而西暖阁改为萨满的祭祀地;东暖阁曾几次作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因为康熙、同治、光绪都在这里举办婚礼。东暖阁东侧开永祥门,西暖阁西侧开增瑞门。坤宁宫后院,东开基化门,西开端则门,北面开坤宁门,通向御花园。

“东六宫和西六宫的每个宫院有围墙和正门,所以自成体系,是一座由南北殿宇和东西配殿组成的两进三合院,是妃嫔居所。

“内廷西六宫中的长春宫在清咸丰朝与太极殿被打通,连为一体,成为南北贯通的四进院。住过慈安和慈禧,前者在同治十年搬回东六宫的钟粹宫居住。为庆贺慈禧五十大寿,储秀宫经大规模整修,清末翊坤宫的后殿改成穿堂殿即体和殿,使之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永寿宫为两进院,殿内有乾隆御笔匾额——令德淑仪,东壁悬挂乾隆《圣制班姬辞辇赞》,西壁悬有《班姬辞辇图》。咸福宫为两进院,形制在西六宫中最高,与东六宫的景阳宫形制相同。后院正殿同道堂寝宫,前殿为活动场所。

“在内廷西路的西六宫以北,还有重华宫,原为‘和硕宝亲王’弘历赐地——乐善堂,后被登极后的弘历改名‘重华’。曾作为茶宴联句处。漱芳斋。原为乾西五所之头所,随着其二所改为重阳宫,遂得此名。并于其东南角建戏台,是重华宫宴集时,演戏之所。漱芳斋与周围殿宇组成独立的小院,在重要节日,皇太后常在此进膳、看戏。另外,在宁寿宫区的中部,养性殿东侧,有一座畅音阁,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戏楼。北对阅是楼,南背扮戏楼,是乾隆帝为自己颐养天年而修建的。每逢年节,都有大戏开演,到时皇帝皇后亲临阅是楼看戏,台上、台下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内廷东六宫的承乾宫,为二进院,清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曾在此居住。 景仁宫,康熙帝生于此宫。乾隆帝生母、光绪帝珍妃均在此住过。 延禧宫,在宣统元年(1909年)改建为3层西洋式水殿。即水晶宫。景阳宫,为二进院,作为收贮图书之地,譬如年节张挂的《宫训图》。后院正殿为御书房,而内廷原收藏于此。 永和宫,为二进院,正间室内悬乾隆御题“仪昭淑慎”匾。钟粹宫,在明朝时曾作为皇太子宫,清朝改为后妃居所,清末时慈安曾居住于此。

“此外内廷东路的东六宫正南,有三处值得一提。最东侧的奉先殿,是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重要节日行大祭于前殿,重要节气等于后殿上香行礼,重要活动前则祗告于后殿。中间是康熙特为皇太子允礽所建的毓庆宫,前后共四进,后作为皇子居所。在同治、光绪两朝,成为皇帝读书处,而光绪皇帝曾在此居住。最西侧的斋宫,是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礼前的斋戒之所。在斋戒期间,皇帝老儿及随从不作乐、不饮酒。

“御花园,南北80米,东西140米,占地面积12000平米。处于宫城中轴末端,其中心建有钦安殿,平时供奉玄武神位,四周有矮墙围绕,正门为天一门。另外园内有十几座亭台楼阁,散落松、柏、竹与山石,建造手法灵活,充满南北园林建造的精华特色,洋溢皇家宫廷的气派氛围。

“譬如位于御花园内东侧假山上的御景亭,是皇帝、皇后重阳节登高的地方,可俯瞰宫苑、远眺故宫、景山和西苑;位于堆秀山东侧的摛藻堂,是宫中藏书之所,因为《四库全书荟要》曾贮藏于此。御花园南端两角分别开琼苑右门和琼苑左门,可通东西六宫;北面由集福门、延和门、承光门组成的牌楼门,北达御花园北门——顺贞门,直指故宫北门——神武门。

“御花园的景观以钦安殿院落为中心,形成中轴对称。中路从南到被包括坤宁门、天一门、钦安殿、承光门和顺贞门。东西两路建筑也采用对称布局,因为东路从南到北包括绛雪轩、万春亭、浮碧亭、摛藻堂和堆秀山御景亭;而西路从南到北包括养性斋、千秋亭、澄瑞亭、位育斋和延晖阁。此外,在养性斋、千秋亭和天一门之间,还分布四神祠、井亭、鹿台等建筑。

“在东西六宫以北、御花园东西两侧,各有一字排开的五所小院,即乾东五所和乾西五所,是皇帝儿孙住所。在外朝太和门东西两侧,有陪衬性建筑——文华殿和武英殿,是‘左辅右弼’的体现。明朝时,文华殿是太子的办公室,武英殿是斋戒处,其后有石浴室。清初武英殿是摄政王多尔衮处理日常政务之所。在文华殿后有一座藏书楼,叫文渊阁,建筑物色泽偏深,色调偏黑,因为五行中黑色主水,有防火之寓意。里面曾经藏有《四库全书》与《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是供皇帝读书和臣工学士等人查阅图书的重要场所。

“在东、西六宫宫墙两侧的外东、西路,是先朝妃嫔寡居养老处,譬如慈宁宫,仁寿宫。到了清朝,仁寿宫改建为宁寿宫,是乾隆养老的地方,其北面西侧建有乾隆花园,规格比御花园更高一级,更充满自然、洋溢情趣。皇极殿,是位于宁寿宫区中轴线前部的主体建筑。在该小中轴线上,从南到北包括九龙壁、皇极门、宁寿门、皇极殿、宁寿宫、养性门、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另外一主体建筑是宁寿宫后的养性殿,为太上皇帝寝宫,与养心殿类似。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住在乐寿堂时,早、晚曾在养性殿东暖阁吃饭。还有一处景点,也处于乾隆养老区,即珍妃井,因为死于慈禧太后之手,被太监崔玉贵等人推入贞顺门内的这口井中而香消玉殒。

“内廷外西路,以慈宁宫为中心,成为太后妃养老区。与乾隆养老的宁寿宫区有明显的中轴线不同,因为外西路从南到北没有一条主轴线,而是两条平行线,即东线——宁慈门、宁慈宫、大佛殿、雨花阁、宝华殿、延春阁,西线——康寿宫、春禧殿、寿安宫、英华殿这两条平行线,虽然不是笔直的两条平行轴线,但却体现太后妃区建筑群的总体布局比较灵活,不像太上皇养老区建筑群那样中规中矩。

“在太后妃养老区,有两组建筑群比较重要,即慈宁宫和寿安宫。慈宁宫,位于内廷外西路隆宗门西侧,慈宁宫为正殿,被乾隆从单檐改建为重檐歇山顶,供其生母孝圣宪皇后居住养老,以示孝敬。虽然清顺治帝的生母孝庄文皇后最早居住于此,经过改建后,慈宁宫成为为太后举行重大典礼的殿堂,以及为皇太后圣寿节、上徽号、进册宝、公主下嫁等重大事件举行庆贺仪式的场所。每逢太后寿辰时,皇帝亲自前来祝贺。若皇太后去世,也停灵于慈宁宫中,皇帝亲行祭奠礼。

“而寿安宫,原名咸安宫,位于内廷外西路慈宁宫的东北。在雍正年间为官学场所,后乾隆为庆贺皇太后六十寿诞,改建此宫,并取名为寿安宫。为迎接他生母七十圣寿庆典,又在宫院中添建一座3层大戏台,后被嘉庆改建为春禧殿后卷殿。

“顺带把内廷外西路未介绍的建筑,简单提一下。雨花阁,位于慈宁宫以北、太极殿以西,是宫中最大的一座藏传密宗佛堂,供奉西天梵像。其外观为楼阁式三层藏式佛教建筑,四角攒尖顶,覆鎏金铜瓦,宝顶处安鎏金铜塔,每月初八或者十五,均安排喇嘛诵经。

“延春阁,位于建福宫花园即西花园或西苑之北,加上抚辰殿,建福宫,惠风亭,静怡轩等建筑,组成建福宫花园,是故宫四大花园之一,其余三座分别为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宁寿宫花园。如今西花园已是一块废墟,据说延春阁外观二层,内部却是三层,故有迷楼之称,但干什么用的不得而知,估计是存放珍宝的地方。

“英华殿,是一独立两进院落,与故宫城隍庙毗邻,处于外西路西北角,占地约7800平米,殿内设佛龛7座,供西番佛,是清代皇太后、皇后礼佛之所,咸丰曾亲临此殿拈香礼拜。

“延庆殿,位于雨花阁东侧,是一处三进宫院,每年立春,皇帝亲临延庆殿,行九叩礼迎春,为民祈福。

“咸若馆,位于慈宁宫花园北部中央,是园中主体建筑,为清代太后、太妃礼佛之所。室内墙壁有大佛龛,馆内悬有“寿国香台”匾、“证最胜因金界庄严欢喜地,赞无量寿宝轮拥护吉祥云”联,并陈设龛、案、佛像、法器、供物等礼佛器具。临溪亭,亦是慈宁宫花园内主要建筑,位于花园中部偏南,立于水池中单孔石桥上。为四角攒尖黄琉璃瓦绿剪边顶,是皇太后、太妃嫔们休息看鱼的凉快之处。

“寿康宫,位于慈宁宫西侧,是一座南北三进院,过徽音右门,可达慈宁宫。殿内悬‘慈寿凝禧’匾额,东暖阁是皇太后日常礼佛的佛堂。寝殿为‘长乐敷华’。寿康宫为太皇太后、皇太后居所,太妃、太嫔随居于此,皇帝常至此行安问礼。

“目前已经介绍了内廷,以及大多数的外朝区域中主要殿宇的特色和功能。还有几处外朝建筑没有介绍。现在给哥哥一一介绍一下。

“位于外朝西路的建筑群还有几处。清宫造办处,位于内务府以北、右翼门外西北,慈宁宫东南隅。明朝时,是司礼监的地盘,用作存储日用纸札书箱之处。清初成为内务府造办处,是为宫中承办各类器皿的作坊。目前原建筑物早已不复存在,现有建筑物,是近年来新建的工棚和厂房,成为修缮和储存文物的场所。

“内务府公署,建在明仁智殿即白虎殿的旧址之上,位于武英殿北和右翼门之西。明仁智殿,曾作为皇帝停灵之处,还是皇帝观画师作画的地方。清内务府下属的七个司中,只有广储司设在紫禁城中,其余均在紫禁城外。因原有建筑均荡然无存,所以现存的建筑物,都是新建的房子。

“南薰殿,位于武英殿西南的一独立院落,明代用作安奉历代帝王像、皇后像、帝后册宝。在清朝,把文华、武英两殿中储藏的历代明君贤臣图,移到南薰殿保存。曾存有帝、后、臣、工画像121份,共583个人物。

“位于外朝东路的建筑群,主要是南三所,位于文华殿东北的一组殿宇,明时是东宫太子的住处。清改建成三所院落,作为皇子居所,因位于宁寿宫以南,故得名‘南三所’,即阿哥所、所儿,也称为‘撷芳殿’,分东所、中所、后所,整个南三所共有房200余间。皇子小时候住毓庆宫,成婚后住南三所。宣统年间,摄政王载沣也曾居于此地。

“箭亭,位于景运门外、奉先殿南一片阔地上,是一座独立的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殿外场地开阔,用于跑马射箭、操演武艺、殿试武进士等。殿中设宝座,立石碑告诫满清贵族‘不效汉俗’,要求八旗子孙‘衣服语言,悉遵旧制’,‘操演技勇,时时练习骑射’,并要‘永垂法守’,防止满族汉化而失去祖制。

“内阁大堂,位于太和门东庑外东南,是清代大学士办公场所,即大学士堂。面阔3间,东西两厢各3间,硬山黄琉璃瓦顶。分蒙古堂和汉本堂,堂后为内阁大学士的宿舍。该堂的东边是内阁大库,即收贮文书、档案的库房。

“还有一个奇观,就是东筒子。内廷东路与内廷外东路之间的南北向胡同,南起箭亭后广场,北至北横街,是紫禁城东部之直通道。

“天穹宝殿,位于乾东五所之南,东筒子之西,东六宫的景阳宫之东。原名玄穹宝殿,清更名为天穹宝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殿内悬楹联“无言妙化资元始,不已神功运穆清”。东西配殿各3间,南院群房9间。该处是祭祀昊天上帝的殿堂,是宫中道教活动的场所,与钦安殿、大高玄殿一样,也是贮藏宫中道经之处。总之,后宫门少墙高、殿院密集、划分有致;外朝建筑疏朗、高大,体现庄重严肃的气氛。

“再说说紫禁城的防卫体系,除了有侍卫和太监等人力,还包括紫禁城垣四角的角楼、城垣、城门楼及护城河等防卫设施。具体来说,在清朝,宫墙周围有围房700多间,朱车栅栏28处,布置下五旗官兵轮流把守,是紫禁城外第一道人力防线。在宫内,专职侍卫多达1300多人,均为精心挑选出来的八旗子弟,是保卫皇宫贴身防卫力量。此外,内务府还设包衣骁骑营,卫士多达5300多人,以及各库护军与值班守卫1200多人,紫禁的防卫人力非常充足,使得皇帝和后宫亲眷处于最安全的环境之中。

大美人发现自己滔滔不绝讲了一个多小时,越说越兴奋,再看哥哥,发现他也是洗耳恭听,越听越痴迷,不禁娇嗔道:“人家还以为哥哥听睡着了呢!我渴了,先喝口茶再接着说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