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国与古希腊在宇宙认识论上的颗粒度的差异,可以解释,我认为至少部分地,经济在世界上领先的古中国为什么没有率先产生现代科学。
古希腊人为了探究世界万物的本原构建,逐渐形成了物质原子构建观。相对于古希腊更早的和古中国主流哲学思想的宏观视野,原子构建观是一种微观分析的思维框架,原子分析方法论与宏观世界的解释毫不冲突,是一种超越人的朴素感应的更高阶段的思维抽象化。
毕达哥拉斯学派以“数”的原本普适性,试图阐明万物之源之构。 他们发现了无理数,从而认识了无限可分但仍不连续的,反直觉的抽象结构的真实存在。
柏拉图几何化了火、土、气、水的四根说。他认为造物主希望世界万物跟他一样完美,所以按照圆全的模式来设计世界,最先创造出来的是灵魂,然后将它分割成相反方向旋转的圆,再将元素按照比例造出宇宙。亚里士多德认为四元素同时与冷、热、干、湿四种特性相互作用,构成了其它世间万物。为了解释天体的构成,他还大开脑洞提出第五种元素——“以太”。
这种高颗粒度的原子分析构建方法论,有利于去构思和探讨构建世界万物的终极最小本原集。这与用小字符集构建的拼音文字是否有关,我不敢妄言。让我难以置信的是,2400年前原子论的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特就认为,物质只能分割到原子为止。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并运动于无限的虚空之中。物体的产生是由于原子的结合,物体的消灭是由于原子的分离。事物发生的原因就在于事物本身。原子本体论强调对物质对象的位置、性质、形态的精准客观认识,充满了理性精神。这种理性分析方法论已经非常接近近代以来的科学理念。
纵观科学史,古希腊的“原子本体论”的影响显然是巨大的。它在西方思想史上也该有感应,那就是独立间断之个体(eg,数轴上的无理数)的重要性。在西方就很难让人接受,没有国哪来家,没有党哪来你,这类宗教教义。
对照之下,古中国的宇宙认知论的主流是,强调连续整体的阴阳气化论,就是把世间万物的存亡兴衰解释为气的聚散合离。最原本的构建是无所不在的气,既可无形又可有形。,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气是,宇宙的初始态,弥漫于宇宙, 为万事万物原始共通的物质,如《庄子》云“通天下一气耳”。气也可以变有形,这时气又必然分为阴阳,万物的生成即阴阳相生的结果,阴阳两气作为天地之间最根本的两种元素,通过彼此间的对立矛盾、相互依存,造就万物的生成,推动万物的变化。
古中国人不像古希腊人那样,关注基本元素对万物构成的本原性。阴阳和五行虽然被视为不同的元素,但孤阴不生, 独阳不长。阴阳两方各自没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只是存在彼此对立、统一、消长、转化的关系。这既是一种自然规律,也是一种辩证思维。五行也一样,虽然五种元素具有独立的性质,但只有在一个无隙整体中交互作用才能彰显出各自的价值,必须连续交融于同一个动态才有意义。
比较一下中西方的宇宙认识论的颗粒度,就不难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尊重个体本征,中国文化偏好群体功效;西方文化注重区分,中国文化注重融合;西方文化强调实证,中国文化强调感应。这些文化差异,前面已经提到,与中国没有率先产生现代科学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