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的审美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堆砌!罗列!所有需要表现的,需要强调的,统统塞进屏幕里,虽然四十多年来,电视屏幕长大了数倍,清晰度提升了好几个级别,仍然是不够的,大红大绿,华服美人,五光十色,眼花缭乱,流光溢彩,绚烂夺目……

各位看官,不要说影像,就上面这段文字,看了感觉好不好?不要说基本美学原则,任何和文艺相关的东西,不留白,无重点,调色板打翻,然后吵吵闹闹,让观者坚持五个小时,最后评分还只能点赞叫好不得吐槽,这就是现在中国的春晚!

这个在公历年里每年都说不定是哪天的除夕春节,是一直被唾骂的袁世凯临时大总统给中国人定的,到今天也112年了,正月初一过新年据说是汉武帝定的,说起来也传承了两千多年了。春节是东方大国农耕文化的节日,即使整个国家已经西化、现代化至此,但骨子里的基调还是完全没变的,除了传统的农业社会的各种元素表达,还很浓烈的散发着大一统政体的多种特征,春晚特别典型的体现了这些;有关春晚的评论很多,各种话题,我今天只选一个主题,那就是审美。

审美是很主观的东西,每个人的审美观都会因文化背景、个人经历和情感状态而有所不同,尽管如此,它仍然是有一个基准的,虽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却有时间标尺的衡量,那些在特定时代普遍认可的美的标准,可能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完全不被认可了,例如文革期间红卫兵最喜欢的军装打扮;而那些拿到任何时代,任何文化背景下都会让人有共鸣的,就是对美感比较可靠的定义了。

比如年轻人匀称、健硕或婀娜的身材,许多让人看到就一定会产生美感的自然景观或人文建筑,这其中肯定是有一些共性的,观者不需要接受什么特别的教育,基本上靠本能就可以辨识了。

审美不简单,涉及到艺术、自然、生活和道德等各方面,一个社会总体审美观的形成是很复杂的,也会有多种表达,春晚非常特别,在这个话题上成为一个汇聚多种元素的窗口,非常有话题性,可以说是对一个国家许多方面的折射。

春晚这个形式很有特色,在世界上也算独树一帜,刚开始的时候主要目的也就是为大家图一乐,政教元素虽然也有,相对较轻,整个气质也相对安静,没那么闹腾,各界知名演员还能完首完须的表演一个完整的作品,树立自己的品牌,节目也能反应社会问题,表达社会意愿,有一些互动和共鸣,基本上每年都会有爆红的歌曲或节目,却不想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向好,走向也越发离谱了,现在的春晚越来越团体操化,忙忙碌碌乱哄哄,个性的表达空间越来小,完全变成各种点赞和熟脸的FACEBOOK了,而且是快翻,留存率很低,管你明星大咖,统统一闪而过。

春晚的语言风格也是独有的,按照北大学者张维迎的说法,是一次语言腐败的集中表现。

如果开篇我对春晚整体色彩,质感,节奏描述,是一种基本观感的审美批评,那现在对其内容和表达方式的吐槽,就是更深一层的审美批判了,艺术和生活越来越脱离大众不说,道德都是有问题的,一个传统的节日,不需要生硬制造欢乐,真的把普罗大众放在被重视的位置上,这个平台就不应该在这一天加大它的宣教作用,结果是多么的无趣和不敬。

按国内的宣传口径,中国用三十年走完了西方三百年的路,这速度快的,变装都来不及,洋装穿在身,我心依旧是中国芯,这话千真万确,春晚总体上就是这么一种感觉,外在确实挺现代光鲜的,内里实在很乡土,乡土并非贬义,真要乡土其实也好,但它总是有那么一种草民很草的感觉,盛世之下的欢乐蹦蹦跳,看不到一个人格独立丰满的人,其实是挺累的,演着累,看着也累,以前上下配合倒还过得去,现在连场下观众都不太配合了,那一个个的表情很能说明这种窘况。

推特上有人把过去样板戏的片段配上一个快节奏的音乐,稍微来点快进,陡然间给人无尽的滑稽感,我脑补一下同期西方的一些相类似的艺术形式也这么来一下会不会有同样效果,比如歌剧芭蕾,想像下来觉得不会,这是中国独有的,因为群体性的步调一致在西方艺术场景里不多,一些机械性的肢体动作表达就更少了,更重要的是内容不会那么脑残!然后我发现这种调性在春晚里居然仍有残存,如果你关了音量,给有些群体表演来点快进那个滑稽感就出来了,也许这将让你哈哈大笑。

我在想如果真的按中国的传统走,现代化的春节除夕节目会是个什么样子?现在的台湾和过去的香港能不能拿来做个参照?他们更早有演艺界娱乐界,也更早有电视这个现代化传媒,但并没有出现这样一种形式,所以是否可以说春晚是共产主义革命后的中国的特别产物?

据说春节至今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可,让我有点惊讶,我想以后春晚也应该申请,八个样板戏也应该申请,这是从文化角度来说的,因为它们各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和审美取向,并且有影像留存,虽然从文明进步的角度可能另有评判。

最后,春晚既然在形式上成为世界一景,未来如果能放开束缚,就是单纯的真心为国人办一个愉快的,有共情力的晚会,自信的让演艺者去批判和讽刺一些社会问题,我相信是可以办好的,只是到那时,大概这种形式存在的底盘和根基也就没有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