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欣赏(25-30)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此课程来自“ The Great Courses”

https://www.thegreatcourses.com/courses/how-to-listen-to-and-understand-great-music-3rd-edition

如有兴趣可以网购, 或查询本地图书馆, 或加入 “The Great Courses Plus”

这是我学的第一门”The Great Courses”课程. 因为讲的是音乐欣赏, 必须听或看. 好在很多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有这门课(CD或eLibrary). 注意公共图书馆里的CD可能是这门课的第二版

第一次听这门课时可能听到一半时觉得听不动了. 可能是前面内容没有消化好, 可以放一段时间再从头听, 读一下课程附带的参考书(guidebook), 或者记一点笔记(重要的定义和理念)

非专业人士的学习笔记, 难免有误, 请指教

第二十五课 古典音乐格式 - 奏鸣曲式(三)

代表作

海顿(Haydn) Symphony No.88, first movement (1788)

莫扎特 Overture to Don Giovanni (1787)

奏呜曲式用于歌剧序曲(opera overtures)

第二十六课 交响乐(The Symphony)

古典时期交响乐通常是交响乐团演奏的四个乐章作品

第一乐章 - 通常是相对复杂的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 - 通常是抒情的漫步,对比于第一乐章的严肃性

第三乐章 - 通常是中速的小步舞曲

第四乐章 - 通常是乐观辉煌的回旋曲或奏鸣曲

巴洛克时期戏剧是四乐章交响乐的前身

抒情演唱(Lyric singing, 咏叹调)和动作演唱(action singing, 宣叙调)

奏鸣曲式

主题音乐对应于咏叹调

转调过渡对应于宣叙调

巴洛克时期戏剧序曲和舞曲

古典音乐风格在十八世纪晚期维也纳发展成熟

融合了意大利和德国的音乐传统

“古典”指古希腊艺术 - 清晰的旋律, 审美纯粹性

交响乐成为新兴中产阶级喜爱的娱乐方式

比意大利歌剧更容易欣赏

比室内乐更有激情

海顿(Joseph Haydn)被认为是交响乐之父

104首交响乐流传至今

代表作 - Symphony No.92 in G Major (Oxford)

第二十七课 独奏协奏曲(Solo Concerto)

古典时期的独奏协奏鸣曲

反映了启蒙运动时期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理解

小提琴和钢琴制作工艺逐渐成熟

代表作 - 莫扎特 Piano Concerto No.17 in G Major, K.453 (1784)

Johann Christian Bach (巴赫J.S.Bach的几个作曲家儿子之一)发明了双呈式部奏鸣曲式(Double-exposition form)

乐团演奏第一呈式部的主题音乐, 独奏音乐家演奏第二呈式部的主题音乐, 转调过渡只在第一和第二呈式部之间

第二十八课 古典时期歌剧(一) - 喜歌剧(Opera Buffa)

巴洛克时期歌剧

十七世纪中歌剧从宫廷娱乐演变成大众猎奇

正歌剧(Opera seria) - 十八世纪初的歌剧改革

古希腊或拉丁语流传下来的故事 - 英雄主义或高尚的自我牺牲

咏叹调和宣叙调交替 - 很少重唱或合唱

歌唱表演家地位高 - 卖弄技巧, 而不注重艺术责任

1730年后的歌剧改革体现了中产阶级的影响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78) - 启蒙运动中的反建制知识分子, 哲学家, 作曲家, 作家

正歌剧不自然, 是精英阶层文化作品

喜歌剧才是新时代的歌剧风格

喜歌剧来源于意大利艺术喜剧(Italian commedia dell’arte)

容易辨认的原型人物 - 来源于日常生活

情节中隐含的社会批判 - 上层社会的负面形象

旋律简单易流行

通常只需要小剧组和很少道具

最少一位喜剧人物

代表作 - Giovanni Battista Perfolesi “La Serva Padrona” (“女仆作夫人”) 1733

同时期, 巴赫创作了”咖啡清唱剧”(“Coffee Cantata”), 德语喜歌剧

第二十九课 古典时期歌剧(二) - 莫扎特和歌剧合唱(Operatic Ensemble)

莫扎特的歌剧

正歌剧(意大利语) - Idomeneo (1780), The Mercy of Titus (1791)

歌唱剧(Singspiel, 德语) - The Abduction from the Harem (1782), The Magic Flute (1791)

喜歌剧(意大利语) - 费加罗的婚礼 (1786), 唐璜(Don Giovanni, 1787), Thus All Women Do (1789)

Lorenzo Da Ponte (1749-1838) 是莫扎特的喜歌剧的剧本作家(librettist)

把喜歌剧创作提高到高级文学艺术

合唱(ensemble) - 几个不同角色唱的连续的, 象咏叹调的音乐, 不同角色可以同时唱

推进戏剧情节 - 既有宣叙调的情节展开又有咏叹调的旋律, 同时有乐队伴奏

代表作 - 莫扎特 唐璜(1787) 第二幕结束部分23分钟的合唱

第三十课 法国大革命和贝多芬

音乐对比

Haydn, Symphony No. 88, first movement (1788)

大调(major key)音乐 - 明亮的音乐色彩, 可接近同时有限制

第一主题音乐有明确的起始, 中间, 结束

主题短语(Thematic phrases)是押韵(rhymed) - 平衡且可预见

主题音乐有稳定的节奏

节奏与音调不可分割

标准的维也纳古典音乐 - 受声乐启发的曲调, 平衡的乐句, 情感克制和良好品味

Beethoven, Symphony No. 5, first movement (1808)

小调(minor key)音乐 - 阴暗的音乐色彩, 跳跃的旋律

第一主题音乐是多个音乐动机(motives)的组合 - 并没有歌唱性

主题短语是散文式的 - 不平衡也不可预见

节奏与音调分离, 且节奏本身是音乐动机

结构近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交响乐, 但本质上是一部自我参照的作品

法国大革命

巴士底狱 -> 共和国 -> 路易十六被砍头 -> 拿破仑执政

贝多芬

1770年出生于Bonn -> 受虐待的童年 -> 维也纳新星 -> 失聪并精神危机 -> 以新的创作高峰战胜危机

第三交响(Symphony No. 3, 1803)之后的创作

个人英雄主义的自我表达比古典音乐传统更重要

启蒙运动的个人主义, 法国大革命的精神, 和贝多芬的个性 -> 音乐必须表达自我

贝多芬的成熟音乐风格

音乐是一种自我表达的艺术

作曲家是英雄和开创者

独创性是艺术创造的目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