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从小就被父母标注为“敏感”的人,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这不是啥好词。在我父母那里,意思主要是我这个孩子很难搞。在我的家人中,流传着好几个关于我不好搞的故事,这些事大多发生在我还没记忆力的时候。他们每次把这些拿出来说,就会哄堂大笑,而我并没有任何发言权。其中之一是,有一次小宝宝我发烧了,他们把我送到我们那边乡镇的医院。护士要给我扎针挂水,我硬是不让。全医院没有一个护士能搞定还在襁褓中的我,导致我全身被扎到没有地方可以扎。最后,经验最老道的护士长出马,才在我额头上扎好了针。从此,护士长成了我的专职护士。于是我年纪轻轻,就在这个医院出了名。
作为敏感小孩的我的第二个问题是,不经逗,特别容易生气。我们农村那个时候盖房子,都是同村的亲戚互相帮忙出工。到了饭点,一大家人一起吃饭。这个时候,刚会走路不久的我自然也是捧着饭碗去开火的地方。一些不坏好意的叔叔婶婶,就会说:“咦?你又没参加劳动,为什么也来吃饭了?”我妈说:“你呀,二话不说,甩头就走。人家都在后面笑。你哥就不这样。人家说他什么,他都只嘿嘿一笑,该吃就吃。”
从所有这些我不置可否的童年故事,我早早就知道了,我不如我哥随和大度,招人喜欢。长大以后,我哥是一个人缘极好,朋友众多的人。而我,倒也没有众叛亲离,就是在每个阶段,保持二三好友的程度吧。三十岁以前,被人用“敏感”、“想太多”一语封喉,是常有的事。这两个词,说出来虽然也没有太不雅观,似乎也不比“神经病”、“无中生有”、“无事生非”好太多。幸好,除了顽固、不好惹、爱挑毛病、不容易被忽悠这些让人讨厌的特点,我还有几个为数不多的优点,比如做事认真靠谱,诚实正直(有时会过于诚实,哈哈),所以人生虽说磕磕绊绊,也还没有完全绊倒。
然而,不管怎么说,“敏感”总之是我的一个短板。著名才华横溢的林黛玉,都要因为敏感、爱生气被广大读者扣分,何况区区不才的我呢?这种因为敏感而导致的自卑心,直到三十多岁的时候,才被我正视和根除。取而代之的是对敏感的坦然接纳, 以及对敏感自我的尊重和照顾。而这次精神的疗愈,完全得益于一本天降好书:依莱娜艾伦博士的《高敏感人群:如何在纷繁的世界蓬勃发展》(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ow to Survive When the World Overwhelms You)。
这本书最大的功劳,就是让我更加了解自己,以及与自己类似的人群。它也指导我如何应对与自己不同的人群(大多数的非敏感人类),以及高度挑战性的处境。从书的开头给的自测题,我首先确认了自己是高分的高敏感人类。根据这本书所述,在所有高阶生物中,都存在15到20%左右的高敏感群体。高敏感群体的存在,可能对物种的生存延续,有特殊的作用。
高敏族主要有四个特点:
第一,高敏族的大脑习惯性对信息深度处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你想得太多”。他们这样说,倒也不冤枉人。因为不敏感的人,的确想得少一些。
第二,高敏族更容易对外界刺激产生疲劳。他们需要更多独处的时间。
第三,高敏族的情感体验更强烈。他们的快乐更快乐,他们的悲伤也更悲伤。他们也有很强的共情力。
第四,高敏族明察秋毫,对细节微妙的存在有更高的洞察力。
高敏族这些特点,成就了他们的一些先天优势,比如:极高的专注力、纠错能力、直觉、学习能力、善于处理对准确性要求高的任务。还有一点是,有良心,嘿嘿。
高敏族的劣势在于,他们是少数群体。因此他们的需求,比如更多的休息、独处时间,常常不被非敏感人类理解和重视。他们的能力发挥,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70%的高敏感人群,也是内向型人格,缺乏攻击性。
了解了自身可能的优势和劣势之后,我开始对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不适和困难,能够做出更理性的决断。这是我特别感恩的一点。适合高敏族的职业有: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教师、法官、神学家、研究人员、诊疗师。我自己就好巧不巧,入了这个序列中的一行。目前觉得还不错。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第一章,结合自己的个人感受所做的总结。这本书内容丰富,实例生动,每一章读来都是一种精神享受。敏感的你值得拥有。我本人就有两本。其中一本是朋友搬家带不走,留给我的。我其实用不着,但是也没舍得扔。现在客厅放一本,卧室放一本。虽然平常工作很忙,不经常看。也像个老朋友一样,要放在不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