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西方,左派爱骂右派是法西斯,右派爱骂左派是共产主义。按照美国大学政治课本、维基、和笔者可以看到的强国和西方政治网站,共产主义被归类为极左,而法西斯主义被归类为极右。
但是这种归类是非常令人困惑的,因为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同样是把集体主义和统一思想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样抹杀个人的自由和思想,同样是最彻底的独裁,同样在精神和肉体上彻底消灭其它的主义和宗教,同样反对市场经济和以计划经济治国,同样讲阶级斗争、同样建立了高压的极端专制政府、和同样大搞对领袖的个人崇拜。
墨索里尼创建的法西斯党的政治纲领,除了在民族主义上,其经济和社会政策,与今天西方的左翼党相似。现在东西方课本里认为最典型的法西斯是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即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其25条基本政治纲领(The History Place – Rise of Hitler: The 25 Points of Hitler’s Nazi Party),除了头10条是极强的民族主义纲领,紧跟的几条都是极左的经济纲领,如:
11. 不劳动者不得食。
12. 所有以战争而致富的必须被没收财产并以叛国罪被审判。
13. 一切企业国有化。
14. 一切企业的利润必须受限;必须把多余的利润分给工人。
15. 退休金必须提高。
16. 德国必须要以中产阶级为主。小商小贩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大商店必须分割开以低价租给小商小贩。
17. 实行土改,无偿没收出租地主的土地,让耕作者有其田。
18. 对于那些损害公共利益者、叛国者、放高利贷者、奸商等处以死刑。
因为纳粹实行的是供给制,所以纳粹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名义上没有违反“所有以战争而致富”,虽然纳粹领导人像共产主义的领导人那样穷奢极欲,比如纳粹第二号人物戈林从整个欧洲为他自己搜罗各种奇珍异宝,光玩具火车都要一个很大的宫殿来展示。
法西斯党和纳粹党上台后,在第二次大战爆发前,意大利和德国工人的社会福利的确有所提高。与此相反,共产党上台后工人的薪金和福利锐减。比如苏联以“义务劳动”和“劳改”的制度残酷剥削工人;在最坏的时期,工人因为旷工、迟到、或者机器损坏,即可被判去劳改营做多年苦工,九死一生。上海各工厂老工人的薪金最初是按照1949年政权变更时定的,以后经过屡次运动中的“自愿”减薪,薪酬被减到原薪酬的1/4 到1/10。即使如此,老工人的薪金仍然远高于新工人;这也是以后文化大革命中新工人造反的主要经济原因。比如王洪文的造反宣言中说:他作为一个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保卫科副科长,工资远低于从旧社会接收过来的老工人,何况普通工人特别是学徒工,所以厂领导在实行的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修正主义政策。从这一点上看,法西斯主义比共产主义更注重人民的福利。
德国纳粹的经济复兴和战时经济,都是靠国家指令完成的计划经济。因为纳粹的经济复兴违反了市场规律、而难以为继,纳粹不得不靠没收犹太资本等方式来避免国家破产。苏联的各武器设计局以个人来命名,实行个人负责制,在财政上不计成本,也完全和市场脱节,与纳粹的军工体制非常相似。其区别就是苏联的设计局是在体制下新建的,而纳粹指令下的各公司是二战前就有的,而不合作的公司被纳粹直接没收和拆散。为此,东西方的左派把纳粹的经济基础定义为私有制——这种说法在公司没有决策权、财权、和市场的情况下,是很荒谬的。纳粹统治下的德国没有市场经济,一切统购统销,所以纳粹德国根本不是像教科书里宣扬的是资本主义——其国名“第三帝国”只是为了彻底否定魏玛共和国、和在民族主义上延续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二帝国”,而与“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中的“帝国”毫无关系。
历史上法西斯主义的发明人墨索里尼,就来自左翼党,其法西斯党的骨干也大多数是原左翼党的骨干。纳粹按照其党章,是一个反对被苏联和犹太人操控、并且借传统基督教文化反犹的德国本土共产党。在以革命的名义,利用社会底层流氓来暴力夺权上,纳粹和共产主义是一致的。纳粹靠冲锋队夺权,共产党的工人自卫队和农民赤卫队也以相同的方式成功夺权,只是德国军队对夺权没有反扑,让纳粹夺权一次成功。为了突出纳粹政权来自人民,在纳粹的大型集会上,希特勒都要从观众席后面走上主席台。
但是纳粹党的自我定位,和《共产党宣言》中对共产党的定位极其相似,都是先进的解放者和领导者;虽然纳粹党的党纲缺少《共产党宣言》的气壮山河,而是显得土里土气。纳粹党基本政治纲领是如此结尾的:
本党代表积极向上的基督教观,不限于任何具体的教派。本党与形形色色的犹太教的唯物主义做斗争,并且认为恢复本民族的荣耀必须的原则是:
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25.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要求:国家由一个强有力和不接受挑战的政治局来管理整个国家和它的各个分支,包括职业化的代表和委员会来代表国家的各个方面,和为实现每个目标不计代价、必要时可以为国家奉献生命的各级领导。
在政治上,纳粹整个政治架构都是抄袭苏联的,比如苏联体制的宣传和教育部门来统一德国人民的思想和镇压异见、模仿苏联少先队体制建立的德国青年团来从小洗脑、模仿苏联锲卡(克格勃前生)所建立的盖世太保。所对应的纳粹基本政治纲领是:
19. 以新的德国人民法系取代传统的罗马法系。
20. 为了美观德国人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有可能成长为领袖,国家必须彻底地管理人民的思想。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并把国家的意志从小和彻底地培养每个人。国家必须无偿负担穷人家的天才少年的教育经费。
21. 国家有义务保障国民的健康。国家必须在体能上培养和训练青少年,包括非常童工,强制青少年参加体育竞赛,和给予高质量的体育课程。
22. 解散传统的国防军,以人民军队取代之。
23. 我们将以包括法律武器的各种手段,与那些散布谣言、不实消息、和以公共利益相违背的舆论做最坚决的斗争。
24. 在不违背德国伦理和道德的情况下,允许宗教自由。
为了不得罪德国国防军,纳粹没有按照党章取缔国防军,也没有给德国国防军实行政委制度,而是另起炉灶成立党卫军,并且把最好的人员和装备都配给党卫军。纳粹的宣传口号和海报都抄袭于苏联,使两国的口号和海报高度雷同。甚至纳粹的集中营制度也是抄袭的苏联劳改营制度,只是苏联的劳改营更制度化、更长期、条件更恶劣、和关押的人更多。
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共产主义强调国际主义,而法西斯强调民族主义。问题是这种区别只是表面现象,比如各国共产党都靠民族主义兴起,也都因民族主义而分裂甚至兵戎相向。另一方面,德国纳粹介入意大利的北非战场完全是基于国际主义,德国纳粹战力最强的军队一半是靠国际主义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由外国人组成的党卫军,比如最后坚守柏林并玉碎的纳粹部队大多数是这种国际党卫军,其中包括为保卫德国反抗苏联而新组建约1万人的法国党卫军查理曼师在战后仅60人生还。现在的二战史叙都强调纳粹的狭隘民族主义,但是如果只是如此,纳粹是不可能组建这么多忠诚的国际部队,来吸引各国完全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年轻人来为它自愿拼命。
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法西斯非常珍视和竭力夸大,比如墨索里尼对古罗马的崇拜、和希特勒对瓦格纳与尼采的热爱,到了逼纳粹全体高官与他一起连续听三天漫长无趣的全本歌剧《尼德龙根的指环》的地步。法西斯党和纳粹党都没有取缔本国的传统宗教势力。与此不同,各国共产党上台之初,热衷于砸烂本国文化,拆宗教场所,和有组织地消灭所有神职人员。但是一旦政权稳固,共产主义也竭力造假和夸大本国传统文化,比如苏联的《基米罗维奇数学教程》,以俄国人命名每一个已知的数学定理。
在历史上,纳粹和苏联既有合作也有互斗。
为了规避《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军队的限制,从1926年开始,在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德国军队一直在苏联秘密训练,包括使用大炮坦克飞机这些被《凡尔赛》条约禁止的现代化武器。多位德国名帅,如纳粹第二号人物“空军之父”戈林、“空降兵之父”斯图登特、和“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等,均有长期在苏联训练,并与苏军合作的记录。德国向苏联提供了坦克、火炮、飞机、潜艇、和毒气等军事技术,德籍专家一度占苏联军工企业外聘专家总人数的80%。在军事理论领域,德国向苏联提供了它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套《施里芬作战计划》,并让德国军人言传身教;苏联从中研读出大纵深军事理论;德国又从苏联的大纵深军事理论中研读出闪电战军事理论。它们是这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军事理论,也远远领先英法当时的军事理论。
军事合作之外,苏联与纳粹之间有数量极为巨大的战略物资合作。纳粹德国的战略物资除了瑞典的铁矿和罗马尼亚的石油,主要靠利用《苏德互不侵犯和中立条约》从苏联获得,并随着德国入侵苏联而逐渐枯竭。
纳粹和苏联的分歧主要在争权夺利,比如苏联首先指使德国共产党在德国发动起义,建立了多个苏维埃政权;但是因为起义不合时宜地打出苏联的旗帜而失败。在西班牙内战中,纳粹支持的弗朗哥政府和苏联支持的共和政府的专制和残忍做法如出一辙,甚至是弗朗哥政府的政策对人民相对更温和一些。《凡尔赛条约》和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造成魏玛共和国与德国社会民主党政治死亡以后,德国人民只能在共产党和纳粹党中二选一,纳粹胜出。纳粹与苏联的争斗,其实是基于各自的民族主义与国际政治,和以后各国共产党兵戎相向的原因相同。以后,纳粹和苏联以瓜分波兰的方式,共同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瓜分波兰以后,苏联单方面入侵波罗地海三国,驱逐或屠杀了那里祖居并且占上层地位的德裔居民,让苏联武装力量直接威胁到德国的发源地普鲁士,并且在新占领土上大肆招兵移民做战争准备,这引起了德国的愤怒和恐惧,是纳粹最终放弃与苏联结盟、决心进攻苏联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从任何方面,法西斯和共产主义都是极为相同的,根本不应该处于左右两极。政治教科书上之所以这样划分,主要有两个原因:
1. 是苏联为了掩盖和纳粹合作共同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把共产主义和法西斯区分开。这种左右两极的标签始见于《联共党史》。但是经过文化大革命苦难的中国共产党却于1980年把极左的林彪和 “四人帮”政治集团正式划为法西斯集团,间接说明这种划分即使在共产党内部也是有不同意见的。
2. 是西方政治的需要。1931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以后,西方开始抛弃自由资本主义,各国左派当政,而在经济上开始模仿苏联的国家主导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国策。英国的凯恩斯主义、美国的新政、法国的国家主义、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和德国的纳粹主义,对苏联的模仿越来越厉害。所以,二战后英美为了和共产主义与法西斯主义区分,只能从种族主义上割裂,把共产主义与法西斯主义划为左右两极,把自己划为中间。另一个原因是共产党在西方一直合法,而法西斯党在二战后非法,把它们划为左右两极有利于政治操作。在今天西方,区别左右的是结果平等还是机会平等、大政府还是小政府、政府还是个人主导价值观、法律管得多和少、税收得多和少、等等。按照这个标准,现在西方世界里,法国是极左,而阿根廷是极右。
3. 是从犹太人的角度上讲的,因为那时纳粹对犹太人最不友好,而苏联对犹太人最友好,为两极。欧洲各共产党在二战前基本上是犹太人的党,比如德国共产党的几位领导人李卜克内西、卢森堡、和希尔曼,都是犹太人。甚至苏联本身就是从犹太政权开始的:在第一届苏联政治局9个常委中,4个是纯犹太人,4个有1/2或者1/4犹太血统,列宁本人有1/4犹太血统,虽然那时犹太人在沙皇俄国的人口比例不到4%。二战开始前后,大量东欧犹太难民逃往苏联并受到重用,并随苏军回国接收政权。也因此西方犹太人对苏联很有好感,特别是原来就左倾的犹太知识分子普遍亲苏,甚至在美国位高权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和奥本海默都极度亲苏。
因为二战后左翼在学院和教育上的主导地位,犹太人又在金融、传媒、和影视上位于主导地位,这种把共产主义当极左、把法西斯主义当极右的划分就成为东西方共同的的政治标准。
成朴
——2025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