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词叫“脑筋灵活”,是夸人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而不拘泥于固有的观念和既定的安排。既然有人灵活,肯定也有人不灵活。而那份不灵活,往往会显得有点傻。
有封需要我签收的挂号信,之前邮差送来时家里没人错过了。就想下班路上去取回来。记得之前邮局是开到5点,怕来不及,特意查了谷歌地图,显示6点半才关门,于是不慌不忙开过去。
5点半到了邮局,以前每次来,停车场都熙熙攘攘,很难找到车位。今天一辆车都没有,也不见人。外面冷冷清清,里面也黑乎乎的。马上想到,谷歌上的信息不准,一定是5点就下班了。不觉有些沮丧。
刚要掉头回家,有辆车拐进停车场,紧跟着又来一辆。车里下来的人,直接走进邮局。他们是去取自租信箱里的邮件吗?莫非是里面还在营业?
下了车跟进去一看,可不是,还有一位店员在窗口当值。赶紧排队,签字取了邮件。
如果不是后边来车,今天就白跑一趟了。凡事想当然,腿也懒,总是直线思维,脑筋不会转弯,不能换个思路。
从小我就是个认死理的傻孩子。小学二年级时,学校把校园里的树分配给了各班,假期里两人一组,由同学们轮流浇水照护。
轮到我和邻居值日那天,风特别大,把我提的水壶壶盖都吹跑了。我跟那个女孩被风卷着,都睁不开眼睛。风吹着沙土打在脸上,很不舒服。走了两个街区,风越发大了,邻居女孩说什么也不肯再去,掉头回家了。剩下我自己,一路趔趔趄趄,顶着风沙,终于到了学校,用带来的水,浇灌了我们班的那棵杨树。看过《白杨礼赞》的人都知道,杨树的生命力是极强的,浇不浇那壶水,于它没有任何区别。
来美国久了,入乡随俗,进出也会为后面的人扶着门;排队也会与前面正在办事的人间隔开一定的距离。可是回国的时候,如果不依据具体情形及时调整,有时会难免尴尬。
一次去肯德基,我与一对老夫妻同时来到店门口,我拉开门,示意他们先走,自己刚要随后进去,赶巧门外来了一群人,见有人拉着门,便一个个快步闪进店里,共有十来个人。而我好像个门童,一时有点哭笑不得。
又一次在机场办理登机,人不多,我在队尾,跟前面的人离着有一米左右。一个大哥从旁边走来,径直插到我前面----他可能以为我不是排队的。再看他与前面的人,站得几乎前胸贴后背。
每次外出办事排队,陪我去的姐姐都说,“我恨不得推你一把!站那么远,人家还以为你不是来办事的。”
每回刚刚有点改过来那些习惯,也就快要回程了。
上周去亚洲店,买了包花生牛轧糖。小时候爸爸班里有个女学生家在上海,每次探亲,爸爸都会托她捎些上海糖果,其中就有花生牛轧。记忆中那份浓浓的香甜真是令人回味。
回到家拆开包装,糖纸跟过去一样,还是蓝白相间的底色,上面印着奶牛和花生图案。剥开一颗尝尝,只是甜,没有花生?再打开一颗看看,六个平面,只有一面上可以看到一小块花生碎,其它的几面都一片洁白。
这不是骗人吗?花生有那么贵吗?为了降低成本都舍不得放?花生牛轧没有花生,还吃个什么劲?我拎起那袋糖,走向垃圾桶。盖子都已经踏开了,一转念又停住了手----没有花生,就当大白兔奶糖吃吧。喜欢大白兔的人也多着呢,那么较真儿干吗----又不是没被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