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探险者在原始森林里擦枪走火,从空中掉下一只中弹的鹦鹉。他将这只鹦鹉制成标本带回家作纪念。不料,这只鹦鹉被一位野生动物保护专家鉴定为濒危的‘波多黎各鹦鹉’,于是探险者锒铛入狱”。“一位慈父为了满足肩上的小儿子的请求,花两美元买了张彩票,竟然中了头奖,身价立刻飙升至数亿。领奖后,他在兴高采烈间被一个律师骗走了一千万。于是,他隐姓埋名、深居简出,小心翼翼地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两个轶闻中的主角有何异同?
在生活中,得罪人或被人得罪是常有的事。有的是无心之过,有的是有意为之。从轻微的无礼言语伤人,到造成财产甚至生命的损失。在这个世界上,有意得罪人的遭到受害人回敬或报复是合情合理的。相比之下,能宽容大量的人毕竟属于少数。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如果不进行报复,受害人可能会被认为是鲁迅笔下的阿Q。
然而,圣经教导人们应当爱人如己【1】:您希望别人怎样(恩)待自己,您就怎样(恩)待别人(俗称“黄金律”)【2】。若无意间得罪了弟兄,应立即请求和解,以免闹上法庭,造成巨大损失。若意外造成命案,应尽快隐居,以免被报复杀害。在旧约时期,神体现了绝对的公义,绝不会将有罪的人视为无罪。在处理刑事案件时,律法通常遵循“以牙还牙,以命偿命”的原则,这既强调公平,也限制了报复的范围,以维护公正。但在新约时期,有两起令人动容的杀人案例展示了宽恕的力量。一例是,耶稣基督为了拯救世人被罪人们残酷地钉在十字架上。临死前,他竟然祷告天父说:“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知道”【3】。另一例是,司提反执事因传讲福音被残忍地用石头打死。临死前,他看见“天开了,耶稣基督站在荣耀的天父右边”。他也求主耶稣不要将杀人罪归于用石头打死他的凶手们【4】。这些祈求宽恕的祷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千上万的人悔改并成为基督徒,而作为司提反谋杀案帮凶的扫罗被耶稣改变,成为了忠心传讲福音的使徒保罗,并撰写了近一半的新约书信。
在基督徒中间,得罪和饶恕的组合很多。主耶稣曾用比喻教导使徒彼得为什么要无限次地饶恕真心悔改的肢体【5】,虽然每一次饶恕在人看来可能都不容易。例如,许多罪犯在监狱里接受福音,认罪悔改,后来被受害人或其家属饶恕。有个极端的例子:一位著名的牧师在教堂里讲完了一篇精彩的饶恕之道后,突然看到奸杀他女儿的罪犯在会众中站起来请求他的饶恕。在剧烈的情绪中,这位强壮的牧师制服了自己的暴怒,接受了那个从死里重生的基督徒。归根结底,基督徒能饶恕,是因为神先饶恕了得罪过他的我们【6】。

亲爱的读者,我愿您的生活尽善尽美。但是,若您不幸陷入了得罪人和被得罪的漩涡中,有位基督徒长者的劝告非常有智慧。他的大意是,要靠耶稣基督饶恕得罪你的人【7】;别人已经伤害了你,你不要再用苦毒伤害自己。
附:属灵征战实例
有一位基督徒深感困扰,因为他偶尔会在脑海中闪现邪恶的念头或污秽的意念,仿佛回到了信主之前的状态。资深牧师耐心地指出,作为被造物的邪灵虽无法洞悉人的心思意念,但它惯用一种诡计—将坏念头植入人心,然后让人误以为这些想法出于自己。千万不要受骗,应当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斥责邪灵,命其离开。正如圣经所教导的:“你们要顺服神,抵挡魔鬼,魔鬼就必离开你们逃跑了。” 【8】 感谢主,这位基督徒因此恢复了内心的平安。
使徒约翰教导说:“凡世界上的东西,好比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和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而是从世界来的。这世界和世上的情欲都要消逝,惟独那遵行神旨意的人永远常存。” 【9】 在当今世上,恶者处心积虑地迷惑残害人,使人陷于情欲的捆绑而犯罪。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吸引人眼目、满足肉体需求,或者追求名誉与权力本身并无罪过。例如,智慧果与舞蹈、财物与夫妻恩爱,总统或首富的头衔,这些本是美好的。但这一切都如这个世界一样,无法进入永恒。若有人轻视神,而拼尽一切去追求这些转瞬即逝的事物,便正落入了恶者的陷阱。
为使我们以此为鉴,下表列出了一些因小失大的实例。愿我们彼此勉励,共同走在遵行神旨意的道路上。
注释:【1】利未记19:18;马可福音12:31。 【2】 马太福音7:12;路加福音6:31。【3】路加福音23:34。 【4】 使徒行传7:55-60。【5】马太福音18:21-35。 【6】 马太福音6:12;路加福音6:35-36。 【7】 约翰一书5:16-17。 【8】 雅各书4:7。【9】约翰一书 2: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