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转移、经济变革及西方的没落?
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media/5a7c5ce7ed915d696ccfc442/Cox_Is_the_West_Down_and_Out_Cn.pdf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迈克尔•考克斯教授
摘要
21 世纪初期出现了这样的新形势,即我们所了解的西方世界正迅速失去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由所谓的金砖四国和其他国家所形成的新的国际体系, 或更通俗的说是由定义非常广泛的地理实体亚洲所取代。这至少是现在很多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研究国际政治的学生对未来更大国际体系的一种看法。本文不对一些不言自明的经济事实提出质疑,也不认为世界在五十年后还是现在的老样子。但是,本文对于认为“权力转移正在发生且势不可挡,西方世界和美国正经历急剧衰退”的观点提出质疑。 对于这一新的观点,本文特别做了大量关键的论述。首先,本文认为,这种说法相当关注世界正在发生的明显变化,但遗憾的是忽略了不明显的变化;因此,它低估了美国和其主要西方盟国仍然存在的被宽泛界定的持续性结构性优势。其次,虽然事实上很多新兴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日益提升,但我们要比现在更认真地审视新兴国家的崛起;的确,在进行这样的审视时,我们越来越明显地发现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崛起仍然受到若干内外部因素的制约。第三,虽然亚洲和作为亚洲一分子的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发展并不构成对西方世界的重大挑战。事实上,正如本文结尾所示,这种在过去的五年或十年间让作者们如此不能释怀的势力转移或许更像是一种对西方国家势力的一种补充,而不是挑战。
前言
记忆可能常常会捉弄那些甚至最有历史头脑的人,特别是那些经历了过去十年动荡岁月的人。事实上,现在几乎不可能回想起在紧随通常称为“冷战结束”(这一世界上最无法预测的惊天动地的事件)后的十年间,西方怎么似乎有那么多自信的人。平心而论,有些观察家们确实感觉新的冷战后秩序有些方面明显是虚幻的(也许是暂时的)。1 一些人甚至预测我们很快会怀念冷战。2 但那时候这并非大多数评论家的观点。相反,在目睹了苏联的迅速解体后,随之而来是十年的全球市场扩张(又称全球化),大多数权威人士认为自由市场、民主扩张和美国实力的成功结合会保证这种秩序发展到下一世纪。3 当然,西方那时候看起来好像有绝对优势,重组曾经的计划经济,开放以前的封闭体系,联合以前的敌人,打破曾经关闭的政治和经济大门。诚然,西方有时未采取行动,就像在卢旺达;而且常常忽略这样的事实,即有些参与者(以后在 9/11 中出名)显然没有融入传说中的“国际社会”这一实体。但是,当一个世纪过去,新的世纪来临时,似乎从太平洋沿岸的美国到新统一的欧洲中部的西方世界都能够期盼数十年充满信心的繁荣与和平。
这种乐观情绪在仅存的超级大国的土地上表现的最为普遍。事实上,美国似乎处于一个特别令人羡慕的位置。有些人仍然怀疑“单极时刻”是否真的是一个幻觉。4 个别分析人士甚至猜测这可能限制了美国实力。5 有时持不同意见的人士继续重复老保罗·肯尼迪的路线,即美国在走下坡路。6 只有很少最悲观的看法认为未来其他大国可能会崛起来平衡美国的强大实力。与之相反,目睹了苏联解体并经历了八年的经济繁荣后,美国和美国人理所当然会期待又一个美国人的世纪。7 事实上,如此蓬勃向上就是 20 世纪 90 年代末的氛围,有些作者开始认为美国就是波托马克河畔的新罗马,甚至是拥有全球实力的现代
“帝国”,有无限充足的软实力,有相匹配的庞大军事力量。对有些人来说,美国的确已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强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不像之前的罗马、英国,美国这一大国永不会衰落。
人们常说在每一次大的下滑之前都有一段不错的时光。二十世纪最后骄傲的十年可能就是这样。但是,当下滑来临时,影响的确很深远;这种程度后来使得一家美国杂志认为2000-2010这些年完全就是“十
年地狱”。9 这十年开始于9/11,布什政府对此在战略上无能地响应。10 随之是对经济确定性的逐步侵蚀,最终以西方金融危机的巨大地缘政治挫折而达到高潮。11 在有些人看来,这种情形每况愈下,这时日益清晰的是西方自身面临着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中来自其他非西方参与者的严峻挑战。2001年高盛提出“金砖四国” 的概念时,只有经济学家(而且不是很多)对这一提法非常重视。12 但是随着岁月流逝,以及经济数据开始显,似乎这一概念的首创者是有先见之明的。13 的确,他基于认真经济研究的核心思想(即,未来的经济秩序不再由西方主导,而由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这样的大经济体来主导。)似乎无可辩驳地证明世界处于全球性革命之中。14 这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件事很明显。几个世纪以来,以大西洋为中心的国际体系的轴心国正向其他地方转移,向亚洲地区,15 或向由有影响力的专栏作家扎卡里亚含糊提到的“其他”转移。16 这既不是扎卡里亚也不是奥尼尔单独的看法。2004年,当时《外交事务》的编辑曾向西方发出警告,指出令人不安的潜在 “权利转移正在发生”。17 几年后,关于国际政治的较有影响力的自由作家之一提出了很多同样的观点。约翰·伊肯伯里认为,财富和实力是否正远离西方和北方已不再是个问题。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他认为现在的大问题是结果会出现
“什么样的全球政治秩序”。18 自由主义精神略逊色的尼尔·弗格森对此表示同意。但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曾经“踌躇满志”的西方在衰退。19 他精选入籍的国家也是这样。“超级大国”不再超级了。20
美国最好的日子过去了。帝国在没落。21
毫无疑问,这些急剧转变在世界各地引起了激烈争论:西方自身争论的最激烈。22 这里,舆论从非常悲
观(认为所有权力过渡只会带来全球性冲突加剧 23)直转向坚持认为新兴经济体通过将更多国家带入世
界市场阵营从而只会增加全球的财富。不过,是中国的崛起引发了最激烈的讨论,而且是因为正如罗伯
特•阿特所观察到的非常重要的物质原因。24 事实上,几乎一夜间,似乎人人关于中国都要发表重要言
论。25 观点明显不同,一两个作者称,中国正迅速成为国际社会当中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26 少数人认
为中国经济的快速扩张是阻碍西方经济发展和造成全球性衰退的唯一原因,其他人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对
美国霸权的真正威胁,27 更多人认为如果中国继续发展,同时西方从低增长到零增长,则中国很快可能
统治亚洲 28 甚至可能是全世界 29。但是无论对中国怎样评价,有一件事情看起来非常明显。这个“不安
分的帝国”30 在经历了相对平静的十年后,终于从沉睡中被唤醒(有一位作者在 1999 年甚至认为我们不应太重视中国)31,现在即将坐在世界的头把交椅上。重心的转移正在发生 32(或是这样认为),无论人们是否认为中国的经济崛起是必然的结局 33(是对其十九世纪屈辱历史的必要纠正 34),担忧其对全球经济和政治秩序产生影响,35 或认为中国崛起必然导致“激烈的安全竞争”加剧 36,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国际体系正经历一场甚至是西方政府现在都承认的一场将永远改变世界的转变。37
接下来,我要解决的是很多人提出的问题,即认为现在世界秩序发生着不可逆转的变化。我的做法不是询问所有这一切意味着什么,相反,因国际关系理论(其他地方已这样做了)38,而是想知道现在流行的看法即我们已进入“后西方世界”是否是真实的。39 很显然,我不否认一些不言自明的经济事实。40但是,正如卡尔多年前指出的,事实并非总是不言自明;即使有些人似乎认为是这样,事实仍可能以一种确定的方式来编排描绘一幅毫不完整的现代世界的全貌。
我从以下方面做几点论述。一是这一现代的故事,尽管精彩且有趣,但往往几乎完全集中于快速变化的事情,却几乎不谈没有变化的内容,或比有些人现在认为的变化小得多的美国在全球的地位。41 对于措辞还有一点困惑。没有重要人物会否认过去几年世界经济格局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然而,有太多作者也认为经济重心的转移等同于实力的转移(不是这样);42 或者他们认为,随着这些经济变革的继续演进,还会导致实力从一个霸主转向另一个霸主(这值得商榷),43 或会产生某些现在经常(且含糊)称作的新的“亚洲世纪”的说法。44 我将设法表明,这些看法包含了严重的分析错误。我会坚持认为我们
可以对世界未来中心进行大胆预测的观点同样是错误的。但是,正如丹•加德纳所言,过去的实践表明,准确地预测未来是痴人妄想。45
我认为,这对于那些现在自信地预测未来几十年会发生重大实力转变的人们来说是重要教训。46 当美国和欧洲疲弱时,“其他国家”现在可能正快速发展。然而,越来越多清醒的分析人士指出,西方的危机不会永远持续,而“其他国家”(包括印度 47 和中国 48)面临的很多问题可能会破坏其表面上势不可挡的经济崛起。当然根本不存在亘古不变的事物。的确,一个新的世界格局确实可能正在形成。但这个新的世界格局可能不会是当今世界所热议的那种格局。
美国经济在衰退?
我们已指出,大部分赞成“实力转移”观点的看法都基于这样的假设:即,西方主导国家(美国)正在经历不可逆转的衰退,如果衰退持续下去,就会使其他国家利用其疲软的机会,或者会削弱其领导能力。当然很多普通的美国人,以及评论当今美国的人士,都相信这是事实。49 当然,这种说法可能会有,而且已经出现多种版本。有些人认为,这一过程可能是缓慢的,可以比较容易甚至“斯文”地去管理。50 对另一人来说,这一过程不仅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实施而且对于整个世界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当然若有人接受霸权稳定理论(认为霸权正在衰退),则世界的未来看起来确实很有问题。51
无论哪种方式,随着美国国际贸易份额的不断下降,中国经济的崛起,美国债务的增长,及其自 2008 年以来的经济下滑,以及美国越来越依赖国外购买其债务,至少在很多分析人士看来,美国要么“实行紧缩政策”52,要么就会出现更大的问题,将经济霸主的接力棒传给其他更有实力的国家。53对于美国经济衰退的讨论已是老生常谈。54 事实上,自 20 世纪 60 年代末,一个又一个权威因为美国正发展成为(就像一位作者在 1977 年所说的)一个非常普通的国家,所以对于美国都做出不好的预测。55 保罗•肯尼迪在十年后 56、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 2002 年 57、大卫•卡莱欧在几年后 58都提出了非常相同的观点。事实上,自 20 世纪 60 年代末(可能除了 20 世纪 90 年代的“单极时刻”(甚至不
是那时候)),几乎无时不在预测美国经济的未来。但是这一次,我们确定,衰退是“真实存在的”。
由英国记者执笔的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随着教育体系不再适用、中产阶级的衰弱、一个又一个政治体
制陷入僵局,美国正在呈现“自由落体”式的衰落且复苏的机会十分渺茫。59
当然,毫无疑问美国有很多经济问题。而且确定无疑的是,简单来说,美国如今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
经济总量的份额与二十五年前相比大幅减少,更不用说与二战结束时相比,当时的美国是世界资本主义
体系中惟一的重量级国家。60 但这并不等同于认为美国的经济衰退不可逆转(当今一个普遍看法)、或
者中国现在已超过美国(同样一个流行的看法)。即使按照最简单的 GDP 方法,美国仍远远领先于中
国。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约 20%,而 GDP 只占全球 GDP 的七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美国人口只占世
界人口的 6%,而 GDP 仍占世界的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事实上,根据简单的 GDP 衡量,美国的经济
实力仍比后四个最大的经济体实力(中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的总和还要强大。全球平均生活水平的
对比显示了更大差距,尤其是与金砖国家之间的对比。很显然,这些国家上百万人们的生活在改善、贫
困在减少、新的中产阶级正在诞生。尽管如此,在每个金砖国家都存在着大量的贫困人口,印度和巴西
尤为明显)。此外,就生活水平而言,美国仍遥遥领先,总体平均生活水平比巴西高四倍、比中国高六
倍、比印度高十五倍。61
现在,对于发展经济学家来说,这都不算多大惊奇。奇怪的是,这会令美国公众震惊,到 2012 年,美
国公众得出了有点奇怪的结论,即美国在经济上已被中国超越,而且据推测还将越来越落后于太平洋彼
岸的强大经济对手。62
事实上,《经济学人》最近的一项研究已巧妙地说明了这种感觉与现实之间的差
距。其中,作者质疑“衰落论者”,不是通过对比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而是将其他国家的经济与美
国的具体州之间做对比。结果说明了问题。举个例子:加利福尼亚州,就 GDP 而言,仍分别略高于巴西
和俄罗斯,几乎相当于土耳其和印尼各自的两倍(当今两个日益获得赞誉的经济体)。同时,德克萨斯
州的经济接近于俄罗斯,仅比印度略低。63 这听起来不像是处于衰退中的国家。
若美国实际上不是当今很多文学作品所描绘的衰落的经济大国,则美国仍然能够做其他国家只能梦想的
事情。这部分是因其规模、部分因其地理优势(美国拥有巨大数量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和粮食)、部
分因其在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根深蒂固的位置。卡拉•诺尔洛夫最近指出,尽管美国自二战结束以来经济
逐步滑坡,但它仍具有优于其他国家的她称之为“区位优势”的重要特征。她甚至挑战当今的流行观
点,即美国的霸权弊大于利。她提出不同的观点:华盛顿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实际上收获大于付出。64
美国还有另外一个非常特殊的优势:美元。在最后分析中,道格•斯托克斯令人信服地指出,这种特殊形
式的“金融实力给美国带来一系列特权”,是其他国家愿意购买、持有并使用美元”的一个副产品。他
们这样做当然不是因为他们特别喜欢美国人,而是为了支撑起其自身持续繁荣所依赖的健康的经济体
系。此外,斯托克斯接着说,即使金融危机也未像有些人所想的那样削弱美国的任何地位。事实上,在
不确定性笼罩的世界(最明显是在欧盟),“钱”以最纯粹的形式逃往安全的地方,而没有哪个地方像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5
美国这样安全。从这个意义上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金融危机只是夯实了美国的金融实力,而非将其
削弱。65
判断经济实力,我们不能仅从经济规模来看,还要看定性的标准即“竞争力”。像中国、印度和巴西这
样的经济体,毫无疑问规模大,随着时间推移必然会更大。但与多数西方国家或美国相比,这不一定会
使其有竞争力。根据最近的一项调查,美国在十五个国家中在世界上排第四。而且,在这十五个国家
中,有十一个是西方国家,而另外四个包括日本、台湾、香港和新加坡,这些国家与西方和美国紧密相
连。至于金砖国家,他们的排名则远远靠后。中国排二十七、印度排五十一、巴西排五十八、俄罗斯在
六十三。66 对于若干“新兴”经济体和很多更成熟经济体之间(特别是美国)仍然存在的发展质量方面
的差距,其他研究得出的结论并无不同。在科学与技术的前沿研究方面,美国继续保持明显的领先优
势。2008 年,美国占世界研发总支出的 40%,占专利新技术发明的 38%。更重要的是,美国科研论
文占世界总引用的 49%,占最高引文的 63%。美国还拥有全球诺贝尔获得者中的约 70 位,宣称拥有
科技最高引用研究人员占三分之二。67
创新也是美国的一项实力。68 显然,其他国家正开始迎头赶上。然而,美国仍然是一个继续实行全面创
新的国家。毫无疑问,批评人士会拿美国的实力正在衰落这一事实说事儿。但是,美国在世界上仍排名
第 4。而在 2009 年,中国仅排到第 54 位,印度在第 56 位,巴西和俄罗斯更靠后。当然,这没有考虑
到长远的变化,也没有考虑到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正齐心协力建设更加创新的国家这一事实。69 但中国人
会接受这一点,它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事实上,尽管官方努力鼓励中国所称的“自主创新能力”,但在
中国的政治经济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前所述,其中最重要的是,“知识产权执法不力、教育体系
强调死记硬背过于批判性思维、缺乏可评估科学发展的独立机构”。70 还有更多的政治约束。创新通常
需要公开争论、挑战既定真理的能力、以及对具有创新思想者进行奖励;坦率地说,事实表明这些有很
多在当今中国都不具备。71
最后,在全球经济实力方面,美国在另一个重要方面仍遥遥领先:企业实力。72 一些新兴经济体开始迎
头赶上;美国在欧洲和亚洲一些最亲密的盟友紧随其后。73 但很显然,美国仍排在“头号位置”,在全
球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中,美国占 4 家,全球前 30 名中占 14 家,前 50 名中占 25 家。西方企业比其他
企业普遍表现更出色,美国和欧盟在全球前 10 名企业中共占 6 家,前 30 名企业中占 22 家,前 50 名
企业中占 37 家。毫无疑问,有些金砖经济体确实拥有一些非常大的企业,例如中国, 前 10 名企业中
占 4 家,前 50 名企业中占 8 家,前 500 名企业中占 61 家;对于一个就在 25 年前还与世界经济毫无
关联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74 不过,最近布鲁金斯的研究表明,不认为这些企业在国际上
表现活跃,甚至不应被看作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事实上,中国大陆前 57 名企业中有 49 家仍由
国家控制;除了极少数例外,大多数主要在国内经营——有若干充分理由,包括缺乏具有必要语言技能
和国外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缺乏透明度、全球品牌知名度差、很难适应国外法律、税收和政治环境。75
硬实力-软实力:实力是什么?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6
如果美国保留了一些非常强大的经济资产,同样可以很轻易说美国在更大的国际体系内仍有很强的地
位。当然这不再是要捍卫一个流行的观点。事实上,我们已指出,因为在伊拉克发动了一场不明智的战
争、在“反恐战争”中使用酷刑、2008 年美国金融体系几近崩溃、以及后来美国经济的缓慢复苏这方方
面面的因素,使得很多人质疑美国领导其他国家或为其政策获取海外支持的能力。布赞可能在这方面的
作出了最好的阐述。早在 2008 年,他就认为美国声称代表着自由的未来,这是“站不住脚的”。同
时,美国的模式不再引起人的羡慕。想要效仿美国的国家在迅速减少。他还认为,更普遍的是,霸权在
国际社会中日益成为“非法”。因此,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正变得越来越“脆弱” 76。
很显然,这是有原因的,原因之一是为什么这种观点证明在那些现在认为当今时代正处于“实力转移”
中的人们当中如此受欢迎。但很明显有一个问题就是,它严重低估了美国即使在奥巴马总统提出非常有
限的削减后,仍可调用的硬实力。77 可能认为从智力上很时尚的一个观点是,在不对称战争的年代,军
事实力正变得越来越不突出,弱者可能会大大摧毁强者。然而,事实上,美国能够调用的兵力(目前比
9/11 前夕的兵力还多)78,可部署兵力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仍然是亚洲和欧洲安全的主要保障者,仍
大量支出用于“防御”——大约相当于全球总量的 45%,这些都表明,如果有人认为美国不再是超级大
国,那么其他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其他国家的军事实力都无法与之相比,即使是中国,拥有
庞大的常备军(自 1979 年灾难性入侵越南后没打过仗)79 以及日益庞大的蓝水海军,现在拥有一艘航
空母舰。80 事实上,当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终于在 2011 年进行其首次海上试验时,该地区就响起了警
钟。81 然而,中国的一艘航空母舰难以和美国的十一艘航母战斗群对比。 中国军队一直进行的现代化
也未使其接近美国水平。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用于国家安全的费用比中国多五倍。总体上看,美国在该
地区众多的盟国(其中包括日本、韩国、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军费开支也达到近 2,000 亿美元,大幅高
于中国的 1,150 亿美元。82
这反过来提醒我们美国在世界上重要地位的另一个方面:其强大的联盟体系。也许布赞是对的。可能有
越来越少的国家愿意像冷战期间那样“追随”美国。也有一些“问题”国家,如巴基斯坦、土耳其和埃
及,与美国的关系日益艰难。即便如此,即使那些对美国领导能力持怀疑态度的国家,依然发现他们别
无选择,只能同美国结盟。对于除了美国找不到其他的安全保障者的欧洲人来说,这显然是对的。但对
于拉美、非洲和亚洲的重要国家来说也是对的。而且,在亚洲更是如此;实际上,随着中国崛起,大多
数亚洲国家(包括共产党领导的越南)要求美国在该地区增加而不是减少驻军。 因此,中国现在发现自
身处境矛盾,在亚洲经济影响增强了,但朋友减少了。83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并没有转
化为政治影响力的增强。84 其严厉的政策在亚洲也没有起到帮助。相反,通过宣称对中国南海的主权
85,以及对其唯一盟友朝鲜的侵略行为保持沉默,中国实际已使得美国的地位得以增强而非削弱。86 事实
上,正是因为中国没有“激发信心”,可能使该地区大多数国家将美国看作众所周知的“不可或缺的国
家”,这些国家自身的安全最终依赖于美国持续的驻军。87
美国在亚洲继续驻军引起了一个更广泛的问题,关于广泛意义上的“实力”是否实际上正偏离西方,这
是现在常常提到的。中国可能正是带动世界经济的新引擎。其在非洲、巴西和澳大利亚的经济作用已变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7
得至关重要。中国新兴的中产阶级可能将购买越来越多的高端产品,西方对此乐不可支。然而,迄今为
止,中国在赢得朋友和与其他国家建立信任关系方面远未成功。也许说在世界各地对中国“普遍持怀疑
态度”有些夸张。88
但中国在与世界交往时的确遇到了些严重困难。部分问题是文化方面的。毕竟,这
个国家所有新的开放仍怀疑“外国人”。此外,大多数中国人在观念上深深孤立,没有什么经验,几乎
不了解中国的外部世界。89 事实上,中国很多高级政策制定者都是如此,大部分人很少出国,说外语根
本不流畅,在中国共产党的隐秘世界的政治环境中成长。但还有较大的思想和政治问题。中国可能是一
个贸易超级大国。但是中国对于要成为一个处于领导位置的重要超级大国所需付的所有责任及与其相伴
生的风险没有远见也不明白。甚至相反,中国因其防备的、几乎是怀疑的世界观,非常没有领导能力,
而且常常重申威斯特伐利亚的老口头禅,即各国不应干涉别国事务。也没有很大征兆表明它热衷于这样
做。当然在这方面,中国人自身完全坦诚。他们重申,我们外交政策的目标就是要创建一个国际环境,
以便我们可以专注于国内事务和国内经济增长;任何使我们偏离这一长达几十年的长期任务的干扰都要
不惜一切代价去避免。90 甚至不能确定中国把自己当作他国效仿的榜样。事实上,在这样一个民主(尽
管不完美)已成为政治规范的世界,中国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国外的人们可能羡慕中国取得的成就;有
些人可能甚至希望中国的崛起会带来国际体系一定程度的平衡。但是,当中国囚禁持不同政见的艺术
家、一再攻击备受敬仰的达赖喇嘛、然后试图因某一完全独立的委员会授予其某一公民和平奖而要惩罚
另一个主权国家时,那么它就很难在整个世界中赢得他国对其看法的改变。91
如果中国不能为自己或其所希望建立的世界描绘一个积极自信的前景,而美国却几乎不会有有这样的情
况。92 由于伊拉克战争美国可能在世界上名望大失; 由于经济危机西方经济模式一般而言可能会遭受
重创。然而,第一点由于 2008 年奥巴马当选而得到部分改善;第二点没有导致任何重要人物提出替代
模式。此外,“西方国家”尽管有各种缺陷(日益增长的不公平、道德标准下滑及其他所有的),看起
来仍比其他可选的任何模式都更有吸引力。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软实力”几乎完全是西方国家或更准
确地说是民主国家得以维系的根本,而美国仍然在包括大多数西欧国家以及两个亚洲国家日本和韩国的
排名中名冠榜首。另一方面,在评估的共 30 个国家中,中国位居第 20 位,巴西在其后位居 21 位,随
后是印度在第 27 位,俄罗斯排第 28 位。93
西方之所以在软实力方面仍得分较高有几个原因,最明显的是西方国家拥有多元政治文化,总体而言,
持不同政见者不会使人长期关在监牢里或者更糟。但还有另一个原因(明显有联系)是其开放的高等教
育体系。在这方面,美国即使饱受诟病仍有很大吸引力,尤其是中国,每年有大量中国学生在美国的高
等教育机构寻求就学。其中很多人最终可能要回到中国。但是,显然他们认为在美国大学接受教育会使
其在日益艰难的中国就业市场提高就业前景。94 这种暂时的“人才流失”不仅仅是历史的偶然。事实
上,西方和美国仍有实力的一个更明显的迹象是其大学。95 显然,其他国家和大洲都有大学。但其大学
在国际上很少有排名特别靠前的 96。特别是金砖国家,在提高标准方面似乎面临几乎不可逾越的困难。
例如,巴西和印度没有排名前 100 位的大学,俄罗斯只有 1 所,中国仅有 5 所(其中三所在香港)。同
时,世界前 10 名大学中美国有 8 所,前 50 名中有 37 所,前 100 名中有 58 所。即使英国都有名列前
茅的大学,相比之下,整个亚洲共有 13 所大学排上名次。97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8
如果高等教育的标准仍由西方设定,则普遍管理国际关系的规则和相关制度也可能会是同样情况。诚
然,当今世界很多最重要的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时间推移,似乎很明显的是国际经济变革将
体现在世界的管理方式中。因此出现了关于世界格局有八国集团向二十国集团过渡的争论。然而事实是
几乎所有管理全球经济的重要规则、而且其中大多数处理重要问题如核不扩散、贸易自由化、妇女权
益、保护知识产权都已由西方国家制定、而且仍更可能由西方国家维持。98 此外,虽然很多新兴经济
体可能有很多完全合理的抱怨,如西方过去如何、美国现在仍如何,但没有一个国家有意愿或能力真正
以任何有效的方式挑战西方国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仍高度依赖于西方市场和西方的外国直接
投资。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过去二十五年他们自身的成功某些方面是由他们广泛采用了西方
经济规则决定的。这并非贬低他们自身贡献对于成功的作用。我们也不应认为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国家采
用了纯西方的模式。他们没有。尽管如此,他们被大肆宣扬的崛起是在他们放弃了自给自足的发展经济
方式才真正开始的,并开始了向全球经济发展的漫长旅程,这种经济的设计是西式的、前景自由、基本
面以市场为导向。
一个新的亚洲世纪?
正如我说过的,如果西方的全球影响力远超过最近很多作者所说的,那么如何解释现在对于很多分析人
士似乎是不证自明的事情:即我们正进入一个新的亚洲世纪,其中传统意义上的西方世界的财富将大幅
减少,总体实力也将被削弱?99 这只是一种无知、一厢情愿、或只是一种误解吗?或者这实际上是真实
的,正如像保罗•肯尼迪这样的作家所坚持的 100、以及美国公众现在似乎相信的吗?据至少一项民意调
查显示,现在大多数美国人认为亚洲比欧洲更重要。101 这也似乎是很多美国决策者的观点——特别是奥
巴马政府,在不忽略欧洲的情况下,他们对于亚洲比对世界其他任何地方表现出更大程度的积极和关
注。
在若干关于现代亚洲的问题上,可能没有严重分歧。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已明显扩大。亚洲拥有两
个金砖国家——中国和印度,提供主要的投资机会,而且拥有日益重要的地区性组织东盟。过去二十年
亚洲的快速发展还伴随着贫困的大幅下降。仅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现在每日生活费不足 1.25 美元的人
口比例已从 1990 年的 55%下降到 2006 年代仅 17%。仅中国就在过去二十五年中使近 2 亿人口脱离
贫困。102
这些成就都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当与欧洲很多地方现在惨淡的经济状况放在一起时,这些成就看起来
简直就是奇迹。但人们应注意不要夸张,尤其当提到尚未来到的“亚洲世纪”时。亚洲在世界上的重要
性确实是提升了。但我认为这一重要性还远远没有成为普遍的看法。实际上,仔细看看这些数据就知道
经济实力从西方转向东方可能被夸大了。例如,1995 年,亚洲占全球 GDP 的总份额(按市场汇率以名
益价值计算)已经达到 29%,十五年后,没有提高。至于现在广泛接受的观点认为亚洲生产商正迅速获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9
得越来越多的全球出口份额,然而数据显示,1995 年该地区整体出口份额占全球总额的 28%,但到
2009 年仅为 31%,十五年间仅增长 3%。这些基础数据也没有考虑其他重要指标,其中很多指标表明
亚洲经济存在着重要的缺陷。 例如,没有一个亚洲大国取得内生性技术进步。中国的产品质量不符合国
际标准。在硬件和软件技术等关键的前沿领域,美国仍占主导地位。103 简而言之,亚洲要赶上西方世
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顺便一提,西方的总产值仍相当于东方的两倍。104
若我们无从接近所谓的“亚洲世纪”,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亚洲这个实体还没有形成合力。许多观察
人士指出,亚洲政治形式的一个更重要的特点是支离破碎。因此很多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对日本深
怀不满,反过来日本对中国崛起又强烈不满。印度几乎与其所有的亚洲邻国(特别是中国)都存在隔
阂。大多数亚洲国家都还怀有非常强烈的后殖民身份感。这不仅促使彼此间的深度猜疑,还削弱了任何
意义上的共同目标。
最后,在我们可以谈论新的亚洲世纪之前,我们应提醒自己,在世界其他地方国家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更
加安定和友好——尤其是大西洋两岸国家的关系。亚洲可能在崛起,金砖国家在兴起。然而,人们不应
低估组成整个大西洋彼岸地区的关键国家所具有的优势。 即使在危机中,美国和欧盟仍占全球经济的
40%以上。105 最重要的国际银行也在欧洲和美国。此外,欧洲和美国主办了几乎所有的重要商业院
校;在石油勘探、航空和化学领域,欧美依然领先。欧美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外直接投资来源,无疑
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市场。他们也大量投资于彼此的未来。实际上在 2010 年,美国在欧洲投资超过了其
在亚洲或中国以往的投资——确切地说多三倍。同时,欧盟在美国的投资比其在整个亚洲的投资多八
倍。今天美国人看待欧洲可能不会太兴奋。毫无疑问,欧洲人会继续担忧以其目前的状况,华盛顿关注
的会是除了欧盟以外的任何其他部分。但这些不会削弱双方经济关系的重要性。 正如一位作者所说的,
针对所有大肆宣传新兴经济体实力的崛起、以及谈论西方即将衰落的言论,“跨大西洋经济地区间的联
系无疑仍是世界上最大的„„”。作者可能还补充道,没有这种持续的联系以及由此引发的繁荣,“其
他国家”可能永远不会率先兴起。106
结论
在本文中,我强烈声明挑战这一概念,即我们处于某些较大规模的实力转移之中。这在我看来不仅曲解
了什么是“实力”这一复杂概念,而且实际证明也是可疑的。在此我试图表明,美国在当今以及可预见
的未来,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仍然更有实力。同时,中国在国内外都遇到了若干基本问题(实际就像
所谓的金砖家族的其他成员也这样)。而且认为我们必然将进入一些人称作的“亚洲世纪”的看法是不
可持续的。在这方面,我并非暗示世界完全是静态的。也不是主张维持现状。相反,我试图深入主题,
给事情以正确的说法。这重要的不仅纯粹是为智力的原因。在我看来,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毕竟,
如果中国这样的国家某一天真的认为它能确实统治世界,而美国人因害怕出现更糟情况别无选择只能以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10
他们认为必要的方式对付这种情况,在我看来,则很容易导致加剧这两个大国之间完全不必要的紧张关
系的升级。
从上述分析我得出两个其他非常重要的结论。
首先是我们应从过去汲取教训。在此,冷战赫然耸现于我的思想。我不会天真到认为会很容易避免二战
后美国和苏联之间某些形式的竞争。 但毫无疑问,因为对于不断崛起的苏联担忧的夸大,所以西方情况
更糟,这确实使得冲突更加激烈和持久,否则可能不会这样。同样,虽然涉及国家类型完全不同、背景
完全不同,但今天面临一个非常实在的危险,如果决策者和分析人士开始谈论中国的优势而认识不到其
真正的局限,则很可能造成另一个安全困境。107
这又让我转向未来。正如我早前提到的,有太多已成为新口号,预测世界政治将出现一场几乎不可避免
的革命,世界的一部分衰落而另一部分兴起,这完全基于不可靠的概念,即我们能轻易知道世界以及世
界经济在五年、十年、十五年、或近五十年后将是什么样子。在此我所有的主张就是多一份谦逊以及更
多的谨慎。毕竟,就在冷战结束前几年,有人预言苏联将保持不变——但他却没有。然后又有人预言日
本要成为世界“第一”——但其金融体系崩溃了。2005 年,当时的美联储主席告诉美国的决策者市场永
远不会失灵——但它的确失灵了,仅仅三年后就非常明显地失灵了。要得出的结论很明显:当经济学家
和权威人士告诉我们金砖国家的崛起已成定局、而且中国(就像之前的日本)也要成为世界第一,这只
是时间问题,对此为什么我们应更加有信心?
最后,我想要在此提出一个关于现代国际体系的一个更为微妙的理论。在过去几年,有太多作者谈论世
界时,都将世界比作一系列的台球,它们在零和竞赛中彼此撞击,其中世界某一部分的国家和地区崛起
时,而世界其他部分的国家和地区则衰落。对于一些现实主义者这可能非常有意义。108 然而这忽略了
其他一切,包括相当不言自明的事实,即现代国际经济如此相互依赖,即使我们接受非常合理的观点,
如这里的某些国家可以以那里的其他国家为代价而获得相对收益,但最后大多数国家(包括最明显的美
国和中国)变得完全互相依赖,以实现其繁荣与稳定。至此,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再由明确的朋友和界限
分明的敌人组成,相反,合作已成为一种必然。从前这种世界观被批评人士谴责为自由理想主义。在 21
世纪,在我看来,这种方式已成为现实主义的最高形式。
致谢:这篇仔细修订的论文根据 2012 年 3 月 9 日在阿伯里斯特维斯大学国际政治学系所发表的的肯尼斯•
华尔兹年度演讲改编,题目为《西方的衰落和其他地区的崛起:实力转移与经济学家的神话》。我要感
谢肯•布斯邀请我做此演讲并阐述我的上述思想。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11
1
迈克尔•考克斯、肯•布斯、蒂姆•邓恩编写,《过渡期:世界政治中的争议》。(剑桥:剑桥大学出版
社,1999 年)
2
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何我们将很快怀念冷战”,《大西洋月刊》,1990 年 8 月。
3
很多年前,我讨论过冷战后世界格局的愿景,是在迈克尔•考克斯的《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没有使命
的超级大国?》(伦敦:查塔姆研究所,品特出版社,1995 年)
4 克里斯托弗•莱恩早在 1993 年,在一篇发表在《国际安全》上的文章(“单极幻觉:为什么会出现新
的大国”)中挑战他称作的单极幻觉,十年后,在他的《单极幻觉回顾》(《国际安全》,2006 年秋季
版,第 32 卷,第 2 期,7-41 页)中,谈及相同的主题。
5
查尔斯•库普钱,“美式和平:良性的权力、区域一体化、稳定多极化的来源”,《国际安全》,1998
年秋季版,第 23 卷,第 2 期。
6
唐纳德•W•怀特,“美国世纪:世界大国美国的崛起与衰落”(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99
年)。
7 布鲁斯•卡明斯,“仍是美国世纪”,《国际研究回顾》, 1999 年第 25 卷第 5 期。
8
我试图从迈克尔•考克斯“美国衰落到底怎么了?”中捕捉世纪之交的美国情绪。(《新政治经济》,
2001 年,2004 年。
9
参见 2009 年 12 月 7 日《时代》杂志封面。这篇文章里面清楚明确地谈到“本世纪第一个 10
年”„„“很有可能出现衰退,将是二战后的时代中美国经历的最令人沮丧和幻灭的十年”。
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1942973,00.html#ixzz23JZV3iuO
10
关于 9/11 及其影响参见肯•布斯和蒂姆•邓恩编著的《冲突中的世界:恐怖和世界秩序的未来》(帕
尔格雷夫,麦克米伦,2002 年)。
11
罗杰 C.阿特曼,“2008 年大萧条:西方地缘政治的挫败”,《外交事务》,2009 年,2-14 页。
12
参见吉姆•奥尼尔的《打造更好的全球经济金砖四国》,高盛,全球经济论文,,2001 年 11 月 30
日,第 66 期。
13
参见“高盛吉姆•奥尼尔铸造金砖四国后的 10 年回顾”,2011 年 11 月 27 日。
http://articles.businessinsider.com/2011-11-27/markets/30446417_1_bric-countries-india-and-china-gdp
14
. 丹尼•奎对这一观点进行了简单概括。他指出:“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北美和西欧创造了全球超过三
分之二的收入。自然,30 年前世界经济重心位于大西洋中部,摩洛哥以西 900 英里。然而到 2008 年,因
为印度、中国和东亚其他部分的不断崛起,这一重心已转移到土耳其伊兹密尔以外,赫尔辛基和布加勒
斯特以东——转移了 3000 英里,大约相当于地球半径的四分之三。我推测,这一东移将持续到 2050
年,那时世界经济重心将集中在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边界,在加德满都以东 400 英里”。参见他在《CNN
世界》(2011 年 4 月)中的分析。
15
马凯硕,《新的亚洲半球:不可阻挡的实力东移》(纽约:公共事务出版社,2008 年)。
16
法里德•扎卡里亚《后美国世界》(纽约诺顿出版社,2008 年)
17
詹姆斯•霍格“全球实力转移正在发生:美国准备好了吗?”,《外交事务》2004 年,第 83 卷,第
4 期,2-7 页。
18
G•约翰•伊肯伯里,《外交事务》:“自由世界秩序的未来:后美国时代的国际主义”,2011 年 5-6
月期,56 页。
19
尼尔•弗格森,《文明;西方和其他世界》(伦敦:艾伦•雷恩企鹅出版社,2011 年)。
20
关于新出现的美国衰落的讨论参见迈克尔•考克斯的“美国又衰落了吗?”,《国际事务》, 2007
年,第 83 卷,第 4 期, 643-653 页。
21 尼尔•弗格森在 2010 年写道,“美国超级权力的幻想在过去十年被打破了不是一次而是两次。报应首
先出现在萨德尔城的小巷和赫尔曼德河谷,这不仅揭示了美国军事力量的局限,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
了新保守派对大中东地区民主浪潮的天真幻想。第二次打击是 2007 年的次贷危机升级到 2008 年的信贷
危机到最终演变成为 2009 年的‘大衰退’。雷曼兄弟破产后,‘华盛顿共识’和‘大缓和’的虚假事实
被永远抛到了九霄云外”。参见他的“中国世纪?”尼尔•弗格森给出了肯定的答案,2010 年 1 月 1
日,《老北京》。
22 保罗肯尼迪甚至利用列宁来表明他关于国际体系中正发生快速变化的观点。他指出,“列宁方法之美
在于他不让自己卷入关于某些文化和文明优于其他文明的争论,或新教教义和资本主义、或对疾病的相
对抵抗、或民主与专制、或任何其他长篇大论的东西,解释特定经济体的相对兴起和衰落、及其在世界
上的影响。他简单指出,正如任何自然科学家观察数据的运行,如果记录显示一个国家的生产率和经济
增长快于其他国家,则力量的平衡势必向一方转移。先前的原因仅仅是理智主义。正在发生的事情才是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12
最重要的。在我看来这是最明智的可以讨论新世纪最重要政治现象的唯一明智的方法:亚洲的相对崛起
(也许特别是中国)、自然伴随整个西方的相对衰落,特别是其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欧洲和美国”。
保罗•肯尼迪,“崛起与衰落”,《今日世界》,2010年8月-9月。
23
A.F.奥根斯基,《世界政治》(纽约:克诺夫出版社,1958 年),关于历史上权力过渡的经典表述,以及
为什么所有的权力过渡必然会加剧竞争和不安定、并可能导致战争。
24
到 2010 年,中国持有未到期美国国债总额的 11.5%,价值 8950 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量的近 12%;
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占总量的 60%)、鞋类(66%)、玩具(80%)和汽车(1380 万辆) 的生产国。它比
其它任何国家消耗更多的进口煤炭和原材料; 它已经成为其所在地区的重要经济体; 而且正在迅速成为在
澳大利亚、拉丁美洲和非洲的一个主要经济角色。数据来源于罗伯特 J·阿尔特的《政治科学季刊》,
2011 年。
25
由非汉学家所做的关于中国崛起的较流行研究之一可参见马克·伦纳德的《中国在想什么?》(伦
敦:Fourth Estate 出版社,2008 年)。
26
非常奇怪,这是亨利·基辛格在他的《关于中国》(纽约:企鹅出版社,2011 年)中表示支持的观
点。基辛格甚至引用康德的观点来支持他显然非现实主义的结论,即中美之间的关系可能在长期内会保
持和平且相对友好。
27
斯蒂芬·哈尔波,《北京共识:中国的专制模式如何主宰 21 世纪》。(纽约,基础读物出版社,2010
年)。
28 阿兰·弗里德伯格,《霸权之争:中国、美国和亚洲霸权之争》(纽约:诺顿出版社,2011 年)。
29
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伦敦,艾伦·莱恩企鹅出版社,2009
年;2012 年第二版)。
30
奥德·阿恩·维斯泰德《焦躁不安的帝国:中国和世界》(伦敦:鲍利海出版公司,2012 年)。
31
杰拉尔德·西格尔“中国真的重要吗?”,《外交事务》,1999 年 9-10 月。
32
温迪·多布森《重心转移:亚洲新经济强国将如何塑造 21 世纪》(多伦多:多伦多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33
多米尼克·威尔逊和鲁帕·普鲁修萨满,《金砖国家之梦:通往 2050 年之路》,《全球经济研究报
告》第 99 期,2003 年 10 月 1 日。
34
正如“审视亚洲世纪”的观点,马凯硕在其“新亚洲半球:全球实力东移势不可挡”(公共事务出版
社,2008 年)。
35
约翰·普伦德“大国兴衰的巨大危险”,《金融时报》2010 年 8 月 21-22 日。
36
约翰·米尔斯海默“中国挑战美国在亚洲的权力”《国际政治中国期刊》2010 年第 3 卷,396 页。
37 不仅是美国现在正式改变其外交政策重点以适应正在进行的实力转移(希拉里•克林顿“美国的太平洋
世纪”,《外交政策》,2011 年 11 月)。英国外交大臣在其概述英国在“网络化世界”中的外交政策的
首次声明中强调:“世界已改变,如果我们不随之改变,则英国的地位将会衰落”。他继续强调,这些
变化中最重要的是新经济大国的崛起。他说,“经济实力和经济机遇转向东方和南方的国家,转向新兴
大国如巴西、印度、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转向日益重要的经济体如土耳其和印度尼西亚”。参见威廉•
黑格“网络化世界中的英国外交政策”,2010 年 7 月 1 日。http://www.fco.gov.uk/en/news/latestnews/?view=Speech&id=22462590.
38
例如,参见艾弗里戈尔茨坦“权力过渡、制度、中国在东亚的崛起”《战略研究杂志》第 30 卷,
2007 年 8 月第 4、5 期,639-682 页,雷尼杰弗瑞“评估‘中国威胁’:权力过渡理论、继任者国家形
象和历史类比的危险”,《国际事务澳大利亚期刊》,第 63 卷,2009 年 6 月第 2 期,309- 324 页,巴
里·布赞“国际社会中的中国:‘和平崛起’可能吗?”,《国际政治中国期刊》2010 年第 3 卷,5-36
页。
39
参见西蒙·赛菲蒂“进入后西方世界”,《华盛顿季刊》,2011 年春季号,第 34 卷,第 2 期,7-
23 页。
40
关于世界经济转型的出色指导参见丹尼·奎阿“全球经济重心转移”,《全球政策》,第 3 卷,
2011 年 1 月第 1 期,3-9 页。
41
苏珊·斯特兰奇成功论证了 20 世纪 70 年代和 20 世纪 80 年代初美国面临的问题自身没有破坏其
“结构性实力”。参见她的“霸权丧失的持久神话”,《国际组织》第 41 卷,, 1987 年秋第 4 期,551-
573 页。
42
也参见温迪·多布森“为什么经济重心的转移并非实力转移”,《全球主义者》2009 年 10 月 21
日。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13
43
伊恩·克拉克在其“中国和美国:霸权的接续”中探讨这些问题,《国际事务》,2011 年,第 87
卷,第 1 期,13-28 页。
44
2012 年,澳大利亚政府将其外交政策《白皮书》命名为“亚洲世纪中的澳大利亚”
http://asiancentury.dpmc.gov.au/.
45
丹·加德纳“未来杂说:为何专家预测——为何我们相信他们”,(纽约:企鹅出版社,2011
年)。
46
比如吉姆·奥尼尔《增长地图:金砖四国及其他一些国家的经济机遇》((伦敦:2011 年)。
47 关于印度崛起及其能称为‘超级大国’之前为何有很长的路要走的平衡观点,参见大卫·马龙“大象
能跳舞吗?当代印度外交政策”(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2011 年)。关于印度实力地位同样明晰的观
点参见拉马钱德拉·古哈的“印度会成为超级大国吗?”《印度:下一个超级大国?》,外交与重大策略
研究中心特别报道,2012 年 3 月,6-17 页。
48
关于挑战“正在形成的超级大国中国”一文而进行的对于中国诸多问题和缺陷的广泛调查,参见乔纳
森·范比的《虎头蛇尾》(纽约: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2011 年)。
49 例如参见某一颇有影响力的美国杂志的封面,其上是通栏大标题“美国衰落:这次是真的”,《外交
政策》2011 年 1-2 月。
50
亚当·奎因“斯文衰落的艺术:谨慎的奥巴马总统和美国实力的衰落”,《国际事务》,2011 年第
87 卷,第 4 期,803-824 页。
51
关于相反的观点,参见巴里·布赞“没有超级大国的世界秩序:无中心的全球主义”,《国际关系》
2011 年,第 25 卷,第 1 期,3-25 页。
52
克里斯托弗·莱恩“全球实力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国家利益》第 119 期,2012 年 5-6 月,22
页。
53
参见杰弗里·萨克斯“美国已交过接力棒”,《金融时报》2009 年 9 月 30 日。
54
参见我对此的探讨。迈克尔·考克斯“美国衰落到底发生了什么?国际关系与新的美国霸权”,《新
政治经济》2001 第 6 卷,第 3 期,311-340 页。
55
理查德·罗斯克兰斯《普通国家之美国:美国外交政策及未来》(伊萨卡市:康奈尔大学出版社,
1977 年)
56
保罗·肯尼迪《大国兴衰》(纽约:兰登书屋,1987 年)
57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美国实力的衰落:动荡世界中的美国》(纽约:新出版社,2003 年)
58
大卫·卡莱欧《权力的蠢行:美国的单极幻想》(剑桥大学出版社)
59
爱德华·卢斯,《是该开始思考了:衰弱时代中的美国》(纽约,大西洋月刊出版社,2012 年)
60
参见唐纳德 W.怀特的“美国历史上世界强国的本质”,《外交历史》,1987 年 7 月, 第 11 卷第 3
期, 181-202 页。
61
数据编自相关年份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
62
关于美国公共舆论现状的导向,参见《皮尤研究中心》 。皮尤全球态度调查项目,2012 年 6 月 13 日
公布。这表明 2012 年世界上大多数人(包括大多数美国人)认为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此外,
在 2008 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45%的人称美国是世界领先的经济强国(而仅 22%的人认为是中
国),到 2012 年,仅 36%的人说美国处于顶尖位置,2012 年调查中有 42%的人说中国现在处于顶尖的经
济地位。http://www.pewglobal.org/2012/06/13/global-opinion-of-obama-slips-international-policies-faulted/
63
该研究数据来自 2010 年人口普查局《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其他。概要参见
吉安卡洛•洛昆兹的《美元仍位居排行榜榜首》,《经度 2 号》。
64
卡拉•诺洛夫《美国的全球优势:美国霸权和国际合作》(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10 年)
65
参见道格•斯托克斯《后危机领导者?评估美元贬值和美国霸权》,未出版手稿。
66
来源: http://www3.weforum.org/docs/WEF_GloblalCompetivenessReport_2010-11.pdf
67
http://www.rand.org/pubs/monographs/2008/RAND_MG674.pdf
68
参见“世界最创新经济体新排名”,《经济学人信息社》,2009 年 4 月。
69
乔治•凯“中国创新回避美国危机”,《环球时报》,2011 年 8 月 12 日。
70
唐•德菲和詹姆斯•旁弗雷特“中国努力寻求创新办法”,《国际先驱论坛报》2011 年 5 月 6 日,16
版。
71
参见顺•彼得“竹创新”,《经济学人》2011 年 5 月 7 日 68 页。
72
本段统计数据来自英国《金融时报》2011 年度全球 500 强,英国《金融时报周末杂志》2011 年 6
月,以及《财富》2011 年度全球 500 强名单。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14
73
英国根据其国内经济规模,在全球尤其强大,全球 100 强跨国企业中英国占 10%。
74 在其他三个金砖国家中,巴西有 2 家全球 100 强企业,俄罗斯仅有 1 家,印度没有。
75
大卫•香博“中国的跨国公司真的跨国吗?”布鲁金斯,《东亚季度论坛》,2012 年 7 月 10 日。
7 6 巴里•布赞“无人追随的领导者”,《国际政治》,2008 年 45 期,554-570 页。
77
关于质疑评估美国自 2008 年以来的军事紧缩,参见爱德华•卢斯的”奥巴马国防削减幻景”,《金融时
报》,2012 年 1 月 30 日。
78
卢斯的”奥巴马国防削减幻景”
79
关于中国军队的很多内部问题,参见约翰•加诺特的分析文章“内部腐化”。
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12/04,16/rotting-from..
80
中国人自己希望提醒其邻国,尽管中国拥有了第一艘航空母舰,但它“对其他国家不构成任何威
胁”,参见赵来和张晓敏的“航母首次出海” ,《中国日报:欧洲周刊》2011 年 8 月 12-18 日。
81
中方观点参见《中国人民日报》。
82
关于 2012 年全球军费开支数据参见《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 2012 年手册》。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military_expenditures#SIPRI_Yearbook_2012_-
_World.27s_top_15_military_spenders
83
即使中国人承认“中国和其周边国家关系普遍良好”„„仍有含糊其辞地称作“其中有某些棘手的问
题,如台湾海峡、朝鲜半岛核问题、中国南海以及某种程度上中国东海的争端”。这篇文章继续说“主
要多亏了中国的克制”„„这些问题都没有“发展为大规模的冲突”。参见周芳音的“中国与周边国家
关系的新进展”,《今日中国》2012 年 5 月,35 页。
84
有位作者天真断言随着中国越来越富裕,它必然也会变得“更有影响力”,与其看法相反,参见吉迪
恩拉赫曼“当中国成为第一”,《金融时报》2011 年 6 月 7 日。
85
关于中国南海问题的完整讨论参见“搅动中国南海(I):亚洲报告”223 期,国际危机小组,2012 年 4
月 23 日。
86
参见“崛起的大国:焦虑的国家”,《经济学人:中国特别报道》2011 年 6 月 25 日。
87
参见 Banyan 的“Not littoraly Shagri-La”,《经济学人》2011 年 6 月 11 日。
88
大卫•皮林 “中国需要五年以上的魅力攻势”,《金融时报》2011 年 11 月 10 日。
89
关于中国为何似乎常常被外部世界所误解的有趣探讨参见哈尔•比屈“人格分裂”,《时代》杂志,
2011 年 1 月 24 日,29-31 页。
90
参见有影响力的王辑思关于中国困境的出色探讨。参见他的“中国大战略求索:崛起中的强国探寻未
来之路”,《外交事务》,2011 年 3 月-4 月,第 90 卷第 2 期,289-79 页。
91
关于中国肯定不会成为“超级大国”简明而精辟的分析参见 居伊•德•容凯尔的真知灼见。“何种实
力转移至中国”,中国社会经济战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IDEAS 特别报道,2012 年 6 月,48-53 页。
92
Inderjeet Parmar 和迈克尔•考克斯编著的“软实力和美国外交政策”(伦敦,劳特利奇,2010
年)。
93
参见乔纳森•麦克洛里的“新的说服者 II:2011 年全球软实力排名”,政府研究所。
94
2010 到 2011 年,在美国学习的中国学生数量增加了 43%,2011 年在美海外留学生有 700,000 人以
上,其中 22%(大约 158,000)来自中国。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其他金砖国家的学生(印度)也希望到
美国接受高等教育。2011 年,超过 100,000 印度学生被美国大学录取。参见詹娜约翰逊的“中国学生在
美国大学入学人数破纪录”,2011 年 11 月 14 日。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blogs/campus-overload/post/chinese-students-enroll-in-recordnumbers-at-us-colleges/2011/11/14/gIQAyYlKLN_blog.html
95
参见《泰晤士高等教育 2011-2012 年度世界大学排行》,《泰晤士高等教育》2011 年 10 月 6 日查
阅完整的数据明细。
96
例如,拉美有一个广泛的大学体系,这个大洲前 10 名大学中巴西有 3 所。但仅有一所拉美大学即巴
西圣保罗大学进入了世界前 200 名。参见“拉美大学:努力达标”。《经济学人》2011 年 10 月 8 日。
97
三项数据来自 http://www.topuniversities.com/top-100-universities-in-the-world-2011
98
参见豪尔赫·G·卡斯塔涅达"未准备好应对大场面:为什么新兴大国掌舵会损害全球治理",《全球
事务》,2010 年,第 89 卷,第 5 期,109-122 页。
99尼克·比斯莱 2010 年
100
新世纪最重大的政治现象将会是“亚洲也许特别是中国的相对崛起,其自然伴随着西方整体特别是
其两个最重大的组成部分欧洲和美国的相对衰落”。保罗·肯尼迪“崛起与衰落”,《今日世界》8-9
月,2010 年 8-9 月号,第 66 卷, 6-9 页。
101
朱迪·登普西“美国人现在相对于欧洲更看重亚洲”,《纽约时报全球版》,2011 年 9 月 26 日。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15
102
这些数据来源于“亚洲重要性在全球经济中不断增长”,IMF 网上调查。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survey/so/2010/car05120a.htm
103
萨拉基特·玛加姆达“全球实力转移——西方至东方?”,《亚洲前哨报》,2009 年 1 月 9 日。
104
“经济实力的平衡:东方或饥荒”,《经济学人》2010 年 2 月 27 日,77-78 页。
105
汉密尔顿和昆兰,2010 年
106
菲利普·怀特“缩小大西洋:欧美贸易与投资之出路”,伦敦,欧洲改革中心,2009 年。
107
关于安全困境的当前明确工作参见肯·布斯和尼古拉斯 J.惠勒的《安全困境:世界政治中的恐惧、
合作与信任》(纽约,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2009 年)。
108
例如,特别是约翰·米尔斯海默,他的“中国的崛起终究不会和平”,《澳大利亚人》2005 年 11
月 18 日。
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media/5a7c5ce7ed915d696ccfc442/Cox_Is_the_West_Down_and_Out_Cn.pdf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迈克尔•考克斯教授
摘要
21 世纪初期出现了这样的新形势,即我们所了解的西方世界正迅速失去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由所谓的金砖四国和其他国家所形成的新的国际体系, 或更通俗的说是由定义非常广泛的地理实体亚洲所取代。这至少是现在很多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研究国际政治的学生对未来更大国际体系的一种看法。本文不对一些不言自明的经济事实提出质疑,也不认为世界在五十年后还是现在的老样子。但是,本文对于认为“权力转移正在发生且势不可挡,西方世界和美国正经历急剧衰退”的观点提出质疑。 对于这一新的观点,本文特别做了大量关键的论述。首先,本文认为,这种说法相当关注世界正在发生的明显变化,但遗憾的是忽略了不明显的变化;因此,它低估了美国和其主要西方盟国仍然存在的被宽泛界定的持续性结构性优势。其次,虽然事实上很多新兴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日益提升,但我们要比现在更认真地审视新兴国家的崛起;的确,在进行这样的审视时,我们越来越明显地发现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崛起仍然受到若干内外部因素的制约。第三,虽然亚洲和作为亚洲一分子的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发展并不构成对西方世界的重大挑战。事实上,正如本文结尾所示,这种在过去的五年或十年间让作者们如此不能释怀的势力转移或许更像是一种对西方国家势力的一种补充,而不是挑战。
前言
记忆可能常常会捉弄那些甚至最有历史头脑的人,特别是那些经历了过去十年动荡岁月的人。事实上,现在几乎不可能回想起在紧随通常称为“冷战结束”(这一世界上最无法预测的惊天动地的事件)后的十年间,西方怎么似乎有那么多自信的人。平心而论,有些观察家们确实感觉新的冷战后秩序有些方面明显是虚幻的(也许是暂时的)。1 一些人甚至预测我们很快会怀念冷战。2 但那时候这并非大多数评论家的观点。相反,在目睹了苏联的迅速解体后,随之而来是十年的全球市场扩张(又称全球化),大多数权威人士认为自由市场、民主扩张和美国实力的成功结合会保证这种秩序发展到下一世纪。3 当然,西方那时候看起来好像有绝对优势,重组曾经的计划经济,开放以前的封闭体系,联合以前的敌人,打破曾经关闭的政治和经济大门。诚然,西方有时未采取行动,就像在卢旺达;而且常常忽略这样的事实,即有些参与者(以后在 9/11 中出名)显然没有融入传说中的“国际社会”这一实体。但是,当一个世纪过去,新的世纪来临时,似乎从太平洋沿岸的美国到新统一的欧洲中部的西方世界都能够期盼数十年充满信心的繁荣与和平。
这种乐观情绪在仅存的超级大国的土地上表现的最为普遍。事实上,美国似乎处于一个特别令人羡慕的位置。有些人仍然怀疑“单极时刻”是否真的是一个幻觉。4 个别分析人士甚至猜测这可能限制了美国实力。5 有时持不同意见的人士继续重复老保罗·肯尼迪的路线,即美国在走下坡路。6 只有很少最悲观的看法认为未来其他大国可能会崛起来平衡美国的强大实力。与之相反,目睹了苏联解体并经历了八年的经济繁荣后,美国和美国人理所当然会期待又一个美国人的世纪。7 事实上,如此蓬勃向上就是 20 世纪 90 年代末的氛围,有些作者开始认为美国就是波托马克河畔的新罗马,甚至是拥有全球实力的现代
“帝国”,有无限充足的软实力,有相匹配的庞大军事力量。对有些人来说,美国的确已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强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不像之前的罗马、英国,美国这一大国永不会衰落。
人们常说在每一次大的下滑之前都有一段不错的时光。二十世纪最后骄傲的十年可能就是这样。但是,当下滑来临时,影响的确很深远;这种程度后来使得一家美国杂志认为2000-2010这些年完全就是“十
年地狱”。9 这十年开始于9/11,布什政府对此在战略上无能地响应。10 随之是对经济确定性的逐步侵蚀,最终以西方金融危机的巨大地缘政治挫折而达到高潮。11 在有些人看来,这种情形每况愈下,这时日益清晰的是西方自身面临着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中来自其他非西方参与者的严峻挑战。2001年高盛提出“金砖四国” 的概念时,只有经济学家(而且不是很多)对这一提法非常重视。12 但是随着岁月流逝,以及经济数据开始显,似乎这一概念的首创者是有先见之明的。13 的确,他基于认真经济研究的核心思想(即,未来的经济秩序不再由西方主导,而由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这样的大经济体来主导。)似乎无可辩驳地证明世界处于全球性革命之中。14 这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件事很明显。几个世纪以来,以大西洋为中心的国际体系的轴心国正向其他地方转移,向亚洲地区,15 或向由有影响力的专栏作家扎卡里亚含糊提到的“其他”转移。16 这既不是扎卡里亚也不是奥尼尔单独的看法。2004年,当时《外交事务》的编辑曾向西方发出警告,指出令人不安的潜在 “权利转移正在发生”。17 几年后,关于国际政治的较有影响力的自由作家之一提出了很多同样的观点。约翰·伊肯伯里认为,财富和实力是否正远离西方和北方已不再是个问题。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他认为现在的大问题是结果会出现
“什么样的全球政治秩序”。18 自由主义精神略逊色的尼尔·弗格森对此表示同意。但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曾经“踌躇满志”的西方在衰退。19 他精选入籍的国家也是这样。“超级大国”不再超级了。20
美国最好的日子过去了。帝国在没落。21
毫无疑问,这些急剧转变在世界各地引起了激烈争论:西方自身争论的最激烈。22 这里,舆论从非常悲
观(认为所有权力过渡只会带来全球性冲突加剧 23)直转向坚持认为新兴经济体通过将更多国家带入世
界市场阵营从而只会增加全球的财富。不过,是中国的崛起引发了最激烈的讨论,而且是因为正如罗伯
特•阿特所观察到的非常重要的物质原因。24 事实上,几乎一夜间,似乎人人关于中国都要发表重要言
论。25 观点明显不同,一两个作者称,中国正迅速成为国际社会当中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26 少数人认
为中国经济的快速扩张是阻碍西方经济发展和造成全球性衰退的唯一原因,其他人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对
美国霸权的真正威胁,27 更多人认为如果中国继续发展,同时西方从低增长到零增长,则中国很快可能
统治亚洲 28 甚至可能是全世界 29。但是无论对中国怎样评价,有一件事情看起来非常明显。这个“不安
分的帝国”30 在经历了相对平静的十年后,终于从沉睡中被唤醒(有一位作者在 1999 年甚至认为我们不应太重视中国)31,现在即将坐在世界的头把交椅上。重心的转移正在发生 32(或是这样认为),无论人们是否认为中国的经济崛起是必然的结局 33(是对其十九世纪屈辱历史的必要纠正 34),担忧其对全球经济和政治秩序产生影响,35 或认为中国崛起必然导致“激烈的安全竞争”加剧 36,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国际体系正经历一场甚至是西方政府现在都承认的一场将永远改变世界的转变。37
接下来,我要解决的是很多人提出的问题,即认为现在世界秩序发生着不可逆转的变化。我的做法不是询问所有这一切意味着什么,相反,因国际关系理论(其他地方已这样做了)38,而是想知道现在流行的看法即我们已进入“后西方世界”是否是真实的。39 很显然,我不否认一些不言自明的经济事实。40但是,正如卡尔多年前指出的,事实并非总是不言自明;即使有些人似乎认为是这样,事实仍可能以一种确定的方式来编排描绘一幅毫不完整的现代世界的全貌。
我从以下方面做几点论述。一是这一现代的故事,尽管精彩且有趣,但往往几乎完全集中于快速变化的事情,却几乎不谈没有变化的内容,或比有些人现在认为的变化小得多的美国在全球的地位。41 对于措辞还有一点困惑。没有重要人物会否认过去几年世界经济格局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然而,有太多作者也认为经济重心的转移等同于实力的转移(不是这样);42 或者他们认为,随着这些经济变革的继续演进,还会导致实力从一个霸主转向另一个霸主(这值得商榷),43 或会产生某些现在经常(且含糊)称作的新的“亚洲世纪”的说法。44 我将设法表明,这些看法包含了严重的分析错误。我会坚持认为我们
可以对世界未来中心进行大胆预测的观点同样是错误的。但是,正如丹•加德纳所言,过去的实践表明,准确地预测未来是痴人妄想。45
我认为,这对于那些现在自信地预测未来几十年会发生重大实力转变的人们来说是重要教训。46 当美国和欧洲疲弱时,“其他国家”现在可能正快速发展。然而,越来越多清醒的分析人士指出,西方的危机不会永远持续,而“其他国家”(包括印度 47 和中国 48)面临的很多问题可能会破坏其表面上势不可挡的经济崛起。当然根本不存在亘古不变的事物。的确,一个新的世界格局确实可能正在形成。但这个新的世界格局可能不会是当今世界所热议的那种格局。
美国经济在衰退?
我们已指出,大部分赞成“实力转移”观点的看法都基于这样的假设:即,西方主导国家(美国)正在经历不可逆转的衰退,如果衰退持续下去,就会使其他国家利用其疲软的机会,或者会削弱其领导能力。当然很多普通的美国人,以及评论当今美国的人士,都相信这是事实。49 当然,这种说法可能会有,而且已经出现多种版本。有些人认为,这一过程可能是缓慢的,可以比较容易甚至“斯文”地去管理。50 对另一人来说,这一过程不仅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实施而且对于整个世界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当然若有人接受霸权稳定理论(认为霸权正在衰退),则世界的未来看起来确实很有问题。51
无论哪种方式,随着美国国际贸易份额的不断下降,中国经济的崛起,美国债务的增长,及其自 2008 年以来的经济下滑,以及美国越来越依赖国外购买其债务,至少在很多分析人士看来,美国要么“实行紧缩政策”52,要么就会出现更大的问题,将经济霸主的接力棒传给其他更有实力的国家。53对于美国经济衰退的讨论已是老生常谈。54 事实上,自 20 世纪 60 年代末,一个又一个权威因为美国正发展成为(就像一位作者在 1977 年所说的)一个非常普通的国家,所以对于美国都做出不好的预测。55 保罗•肯尼迪在十年后 56、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 2002 年 57、大卫•卡莱欧在几年后 58都提出了非常相同的观点。事实上,自 20 世纪 60 年代末(可能除了 20 世纪 90 年代的“单极时刻”(甚至不
是那时候)),几乎无时不在预测美国经济的未来。但是这一次,我们确定,衰退是“真实存在的”。
由英国记者执笔的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随着教育体系不再适用、中产阶级的衰弱、一个又一个政治体
制陷入僵局,美国正在呈现“自由落体”式的衰落且复苏的机会十分渺茫。59
当然,毫无疑问美国有很多经济问题。而且确定无疑的是,简单来说,美国如今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
经济总量的份额与二十五年前相比大幅减少,更不用说与二战结束时相比,当时的美国是世界资本主义
体系中惟一的重量级国家。60 但这并不等同于认为美国的经济衰退不可逆转(当今一个普遍看法)、或
者中国现在已超过美国(同样一个流行的看法)。即使按照最简单的 GDP 方法,美国仍远远领先于中
国。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约 20%,而 GDP 只占全球 GDP 的七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美国人口只占世
界人口的 6%,而 GDP 仍占世界的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事实上,根据简单的 GDP 衡量,美国的经济
实力仍比后四个最大的经济体实力(中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的总和还要强大。全球平均生活水平的
对比显示了更大差距,尤其是与金砖国家之间的对比。很显然,这些国家上百万人们的生活在改善、贫
困在减少、新的中产阶级正在诞生。尽管如此,在每个金砖国家都存在着大量的贫困人口,印度和巴西
尤为明显)。此外,就生活水平而言,美国仍遥遥领先,总体平均生活水平比巴西高四倍、比中国高六
倍、比印度高十五倍。61
现在,对于发展经济学家来说,这都不算多大惊奇。奇怪的是,这会令美国公众震惊,到 2012 年,美
国公众得出了有点奇怪的结论,即美国在经济上已被中国超越,而且据推测还将越来越落后于太平洋彼
岸的强大经济对手。62
事实上,《经济学人》最近的一项研究已巧妙地说明了这种感觉与现实之间的差
距。其中,作者质疑“衰落论者”,不是通过对比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而是将其他国家的经济与美
国的具体州之间做对比。结果说明了问题。举个例子:加利福尼亚州,就 GDP 而言,仍分别略高于巴西
和俄罗斯,几乎相当于土耳其和印尼各自的两倍(当今两个日益获得赞誉的经济体)。同时,德克萨斯
州的经济接近于俄罗斯,仅比印度略低。63 这听起来不像是处于衰退中的国家。
若美国实际上不是当今很多文学作品所描绘的衰落的经济大国,则美国仍然能够做其他国家只能梦想的
事情。这部分是因其规模、部分因其地理优势(美国拥有巨大数量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和粮食)、部
分因其在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根深蒂固的位置。卡拉•诺尔洛夫最近指出,尽管美国自二战结束以来经济
逐步滑坡,但它仍具有优于其他国家的她称之为“区位优势”的重要特征。她甚至挑战当今的流行观
点,即美国的霸权弊大于利。她提出不同的观点:华盛顿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实际上收获大于付出。64
美国还有另外一个非常特殊的优势:美元。在最后分析中,道格•斯托克斯令人信服地指出,这种特殊形
式的“金融实力给美国带来一系列特权”,是其他国家愿意购买、持有并使用美元”的一个副产品。他
们这样做当然不是因为他们特别喜欢美国人,而是为了支撑起其自身持续繁荣所依赖的健康的经济体
系。此外,斯托克斯接着说,即使金融危机也未像有些人所想的那样削弱美国的任何地位。事实上,在
不确定性笼罩的世界(最明显是在欧盟),“钱”以最纯粹的形式逃往安全的地方,而没有哪个地方像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5
美国这样安全。从这个意义上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金融危机只是夯实了美国的金融实力,而非将其
削弱。65
判断经济实力,我们不能仅从经济规模来看,还要看定性的标准即“竞争力”。像中国、印度和巴西这
样的经济体,毫无疑问规模大,随着时间推移必然会更大。但与多数西方国家或美国相比,这不一定会
使其有竞争力。根据最近的一项调查,美国在十五个国家中在世界上排第四。而且,在这十五个国家
中,有十一个是西方国家,而另外四个包括日本、台湾、香港和新加坡,这些国家与西方和美国紧密相
连。至于金砖国家,他们的排名则远远靠后。中国排二十七、印度排五十一、巴西排五十八、俄罗斯在
六十三。66 对于若干“新兴”经济体和很多更成熟经济体之间(特别是美国)仍然存在的发展质量方面
的差距,其他研究得出的结论并无不同。在科学与技术的前沿研究方面,美国继续保持明显的领先优
势。2008 年,美国占世界研发总支出的 40%,占专利新技术发明的 38%。更重要的是,美国科研论
文占世界总引用的 49%,占最高引文的 63%。美国还拥有全球诺贝尔获得者中的约 70 位,宣称拥有
科技最高引用研究人员占三分之二。67
创新也是美国的一项实力。68 显然,其他国家正开始迎头赶上。然而,美国仍然是一个继续实行全面创
新的国家。毫无疑问,批评人士会拿美国的实力正在衰落这一事实说事儿。但是,美国在世界上仍排名
第 4。而在 2009 年,中国仅排到第 54 位,印度在第 56 位,巴西和俄罗斯更靠后。当然,这没有考虑
到长远的变化,也没有考虑到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正齐心协力建设更加创新的国家这一事实。69 但中国人
会接受这一点,它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事实上,尽管官方努力鼓励中国所称的“自主创新能力”,但在
中国的政治经济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前所述,其中最重要的是,“知识产权执法不力、教育体系
强调死记硬背过于批判性思维、缺乏可评估科学发展的独立机构”。70 还有更多的政治约束。创新通常
需要公开争论、挑战既定真理的能力、以及对具有创新思想者进行奖励;坦率地说,事实表明这些有很
多在当今中国都不具备。71
最后,在全球经济实力方面,美国在另一个重要方面仍遥遥领先:企业实力。72 一些新兴经济体开始迎
头赶上;美国在欧洲和亚洲一些最亲密的盟友紧随其后。73 但很显然,美国仍排在“头号位置”,在全
球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中,美国占 4 家,全球前 30 名中占 14 家,前 50 名中占 25 家。西方企业比其他
企业普遍表现更出色,美国和欧盟在全球前 10 名企业中共占 6 家,前 30 名企业中占 22 家,前 50 名
企业中占 37 家。毫无疑问,有些金砖经济体确实拥有一些非常大的企业,例如中国, 前 10 名企业中
占 4 家,前 50 名企业中占 8 家,前 500 名企业中占 61 家;对于一个就在 25 年前还与世界经济毫无
关联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74 不过,最近布鲁金斯的研究表明,不认为这些企业在国际上
表现活跃,甚至不应被看作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事实上,中国大陆前 57 名企业中有 49 家仍由
国家控制;除了极少数例外,大多数主要在国内经营——有若干充分理由,包括缺乏具有必要语言技能
和国外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缺乏透明度、全球品牌知名度差、很难适应国外法律、税收和政治环境。75
硬实力-软实力:实力是什么?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6
如果美国保留了一些非常强大的经济资产,同样可以很轻易说美国在更大的国际体系内仍有很强的地
位。当然这不再是要捍卫一个流行的观点。事实上,我们已指出,因为在伊拉克发动了一场不明智的战
争、在“反恐战争”中使用酷刑、2008 年美国金融体系几近崩溃、以及后来美国经济的缓慢复苏这方方
面面的因素,使得很多人质疑美国领导其他国家或为其政策获取海外支持的能力。布赞可能在这方面的
作出了最好的阐述。早在 2008 年,他就认为美国声称代表着自由的未来,这是“站不住脚的”。同
时,美国的模式不再引起人的羡慕。想要效仿美国的国家在迅速减少。他还认为,更普遍的是,霸权在
国际社会中日益成为“非法”。因此,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正变得越来越“脆弱” 76。
很显然,这是有原因的,原因之一是为什么这种观点证明在那些现在认为当今时代正处于“实力转移”
中的人们当中如此受欢迎。但很明显有一个问题就是,它严重低估了美国即使在奥巴马总统提出非常有
限的削减后,仍可调用的硬实力。77 可能认为从智力上很时尚的一个观点是,在不对称战争的年代,军
事实力正变得越来越不突出,弱者可能会大大摧毁强者。然而,事实上,美国能够调用的兵力(目前比
9/11 前夕的兵力还多)78,可部署兵力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仍然是亚洲和欧洲安全的主要保障者,仍
大量支出用于“防御”——大约相当于全球总量的 45%,这些都表明,如果有人认为美国不再是超级大
国,那么其他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其他国家的军事实力都无法与之相比,即使是中国,拥有
庞大的常备军(自 1979 年灾难性入侵越南后没打过仗)79 以及日益庞大的蓝水海军,现在拥有一艘航
空母舰。80 事实上,当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终于在 2011 年进行其首次海上试验时,该地区就响起了警
钟。81 然而,中国的一艘航空母舰难以和美国的十一艘航母战斗群对比。 中国军队一直进行的现代化
也未使其接近美国水平。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用于国家安全的费用比中国多五倍。总体上看,美国在该
地区众多的盟国(其中包括日本、韩国、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军费开支也达到近 2,000 亿美元,大幅高
于中国的 1,150 亿美元。82
这反过来提醒我们美国在世界上重要地位的另一个方面:其强大的联盟体系。也许布赞是对的。可能有
越来越少的国家愿意像冷战期间那样“追随”美国。也有一些“问题”国家,如巴基斯坦、土耳其和埃
及,与美国的关系日益艰难。即便如此,即使那些对美国领导能力持怀疑态度的国家,依然发现他们别
无选择,只能同美国结盟。对于除了美国找不到其他的安全保障者的欧洲人来说,这显然是对的。但对
于拉美、非洲和亚洲的重要国家来说也是对的。而且,在亚洲更是如此;实际上,随着中国崛起,大多
数亚洲国家(包括共产党领导的越南)要求美国在该地区增加而不是减少驻军。 因此,中国现在发现自
身处境矛盾,在亚洲经济影响增强了,但朋友减少了。83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并没有转
化为政治影响力的增强。84 其严厉的政策在亚洲也没有起到帮助。相反,通过宣称对中国南海的主权
85,以及对其唯一盟友朝鲜的侵略行为保持沉默,中国实际已使得美国的地位得以增强而非削弱。86 事实
上,正是因为中国没有“激发信心”,可能使该地区大多数国家将美国看作众所周知的“不可或缺的国
家”,这些国家自身的安全最终依赖于美国持续的驻军。87
美国在亚洲继续驻军引起了一个更广泛的问题,关于广泛意义上的“实力”是否实际上正偏离西方,这
是现在常常提到的。中国可能正是带动世界经济的新引擎。其在非洲、巴西和澳大利亚的经济作用已变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7
得至关重要。中国新兴的中产阶级可能将购买越来越多的高端产品,西方对此乐不可支。然而,迄今为
止,中国在赢得朋友和与其他国家建立信任关系方面远未成功。也许说在世界各地对中国“普遍持怀疑
态度”有些夸张。88
但中国在与世界交往时的确遇到了些严重困难。部分问题是文化方面的。毕竟,这
个国家所有新的开放仍怀疑“外国人”。此外,大多数中国人在观念上深深孤立,没有什么经验,几乎
不了解中国的外部世界。89 事实上,中国很多高级政策制定者都是如此,大部分人很少出国,说外语根
本不流畅,在中国共产党的隐秘世界的政治环境中成长。但还有较大的思想和政治问题。中国可能是一
个贸易超级大国。但是中国对于要成为一个处于领导位置的重要超级大国所需付的所有责任及与其相伴
生的风险没有远见也不明白。甚至相反,中国因其防备的、几乎是怀疑的世界观,非常没有领导能力,
而且常常重申威斯特伐利亚的老口头禅,即各国不应干涉别国事务。也没有很大征兆表明它热衷于这样
做。当然在这方面,中国人自身完全坦诚。他们重申,我们外交政策的目标就是要创建一个国际环境,
以便我们可以专注于国内事务和国内经济增长;任何使我们偏离这一长达几十年的长期任务的干扰都要
不惜一切代价去避免。90 甚至不能确定中国把自己当作他国效仿的榜样。事实上,在这样一个民主(尽
管不完美)已成为政治规范的世界,中国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国外的人们可能羡慕中国取得的成就;有
些人可能甚至希望中国的崛起会带来国际体系一定程度的平衡。但是,当中国囚禁持不同政见的艺术
家、一再攻击备受敬仰的达赖喇嘛、然后试图因某一完全独立的委员会授予其某一公民和平奖而要惩罚
另一个主权国家时,那么它就很难在整个世界中赢得他国对其看法的改变。91
如果中国不能为自己或其所希望建立的世界描绘一个积极自信的前景,而美国却几乎不会有有这样的情
况。92 由于伊拉克战争美国可能在世界上名望大失; 由于经济危机西方经济模式一般而言可能会遭受
重创。然而,第一点由于 2008 年奥巴马当选而得到部分改善;第二点没有导致任何重要人物提出替代
模式。此外,“西方国家”尽管有各种缺陷(日益增长的不公平、道德标准下滑及其他所有的),看起
来仍比其他可选的任何模式都更有吸引力。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软实力”几乎完全是西方国家或更准
确地说是民主国家得以维系的根本,而美国仍然在包括大多数西欧国家以及两个亚洲国家日本和韩国的
排名中名冠榜首。另一方面,在评估的共 30 个国家中,中国位居第 20 位,巴西在其后位居 21 位,随
后是印度在第 27 位,俄罗斯排第 28 位。93
西方之所以在软实力方面仍得分较高有几个原因,最明显的是西方国家拥有多元政治文化,总体而言,
持不同政见者不会使人长期关在监牢里或者更糟。但还有另一个原因(明显有联系)是其开放的高等教
育体系。在这方面,美国即使饱受诟病仍有很大吸引力,尤其是中国,每年有大量中国学生在美国的高
等教育机构寻求就学。其中很多人最终可能要回到中国。但是,显然他们认为在美国大学接受教育会使
其在日益艰难的中国就业市场提高就业前景。94 这种暂时的“人才流失”不仅仅是历史的偶然。事实
上,西方和美国仍有实力的一个更明显的迹象是其大学。95 显然,其他国家和大洲都有大学。但其大学
在国际上很少有排名特别靠前的 96。特别是金砖国家,在提高标准方面似乎面临几乎不可逾越的困难。
例如,巴西和印度没有排名前 100 位的大学,俄罗斯只有 1 所,中国仅有 5 所(其中三所在香港)。同
时,世界前 10 名大学中美国有 8 所,前 50 名中有 37 所,前 100 名中有 58 所。即使英国都有名列前
茅的大学,相比之下,整个亚洲共有 13 所大学排上名次。97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8
如果高等教育的标准仍由西方设定,则普遍管理国际关系的规则和相关制度也可能会是同样情况。诚
然,当今世界很多最重要的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时间推移,似乎很明显的是国际经济变革将
体现在世界的管理方式中。因此出现了关于世界格局有八国集团向二十国集团过渡的争论。然而事实是
几乎所有管理全球经济的重要规则、而且其中大多数处理重要问题如核不扩散、贸易自由化、妇女权
益、保护知识产权都已由西方国家制定、而且仍更可能由西方国家维持。98 此外,虽然很多新兴经济
体可能有很多完全合理的抱怨,如西方过去如何、美国现在仍如何,但没有一个国家有意愿或能力真正
以任何有效的方式挑战西方国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仍高度依赖于西方市场和西方的外国直接
投资。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过去二十五年他们自身的成功某些方面是由他们广泛采用了西方
经济规则决定的。这并非贬低他们自身贡献对于成功的作用。我们也不应认为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国家采
用了纯西方的模式。他们没有。尽管如此,他们被大肆宣扬的崛起是在他们放弃了自给自足的发展经济
方式才真正开始的,并开始了向全球经济发展的漫长旅程,这种经济的设计是西式的、前景自由、基本
面以市场为导向。
一个新的亚洲世纪?
正如我说过的,如果西方的全球影响力远超过最近很多作者所说的,那么如何解释现在对于很多分析人
士似乎是不证自明的事情:即我们正进入一个新的亚洲世纪,其中传统意义上的西方世界的财富将大幅
减少,总体实力也将被削弱?99 这只是一种无知、一厢情愿、或只是一种误解吗?或者这实际上是真实
的,正如像保罗•肯尼迪这样的作家所坚持的 100、以及美国公众现在似乎相信的吗?据至少一项民意调
查显示,现在大多数美国人认为亚洲比欧洲更重要。101 这也似乎是很多美国决策者的观点——特别是奥
巴马政府,在不忽略欧洲的情况下,他们对于亚洲比对世界其他任何地方表现出更大程度的积极和关
注。
在若干关于现代亚洲的问题上,可能没有严重分歧。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已明显扩大。亚洲拥有两
个金砖国家——中国和印度,提供主要的投资机会,而且拥有日益重要的地区性组织东盟。过去二十年
亚洲的快速发展还伴随着贫困的大幅下降。仅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现在每日生活费不足 1.25 美元的人
口比例已从 1990 年的 55%下降到 2006 年代仅 17%。仅中国就在过去二十五年中使近 2 亿人口脱离
贫困。102
这些成就都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当与欧洲很多地方现在惨淡的经济状况放在一起时,这些成就看起来
简直就是奇迹。但人们应注意不要夸张,尤其当提到尚未来到的“亚洲世纪”时。亚洲在世界上的重要
性确实是提升了。但我认为这一重要性还远远没有成为普遍的看法。实际上,仔细看看这些数据就知道
经济实力从西方转向东方可能被夸大了。例如,1995 年,亚洲占全球 GDP 的总份额(按市场汇率以名
益价值计算)已经达到 29%,十五年后,没有提高。至于现在广泛接受的观点认为亚洲生产商正迅速获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9
得越来越多的全球出口份额,然而数据显示,1995 年该地区整体出口份额占全球总额的 28%,但到
2009 年仅为 31%,十五年间仅增长 3%。这些基础数据也没有考虑其他重要指标,其中很多指标表明
亚洲经济存在着重要的缺陷。 例如,没有一个亚洲大国取得内生性技术进步。中国的产品质量不符合国
际标准。在硬件和软件技术等关键的前沿领域,美国仍占主导地位。103 简而言之,亚洲要赶上西方世
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顺便一提,西方的总产值仍相当于东方的两倍。104
若我们无从接近所谓的“亚洲世纪”,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亚洲这个实体还没有形成合力。许多观察
人士指出,亚洲政治形式的一个更重要的特点是支离破碎。因此很多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对日本深
怀不满,反过来日本对中国崛起又强烈不满。印度几乎与其所有的亚洲邻国(特别是中国)都存在隔
阂。大多数亚洲国家都还怀有非常强烈的后殖民身份感。这不仅促使彼此间的深度猜疑,还削弱了任何
意义上的共同目标。
最后,在我们可以谈论新的亚洲世纪之前,我们应提醒自己,在世界其他地方国家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更
加安定和友好——尤其是大西洋两岸国家的关系。亚洲可能在崛起,金砖国家在兴起。然而,人们不应
低估组成整个大西洋彼岸地区的关键国家所具有的优势。 即使在危机中,美国和欧盟仍占全球经济的
40%以上。105 最重要的国际银行也在欧洲和美国。此外,欧洲和美国主办了几乎所有的重要商业院
校;在石油勘探、航空和化学领域,欧美依然领先。欧美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外直接投资来源,无疑
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市场。他们也大量投资于彼此的未来。实际上在 2010 年,美国在欧洲投资超过了其
在亚洲或中国以往的投资——确切地说多三倍。同时,欧盟在美国的投资比其在整个亚洲的投资多八
倍。今天美国人看待欧洲可能不会太兴奋。毫无疑问,欧洲人会继续担忧以其目前的状况,华盛顿关注
的会是除了欧盟以外的任何其他部分。但这些不会削弱双方经济关系的重要性。 正如一位作者所说的,
针对所有大肆宣传新兴经济体实力的崛起、以及谈论西方即将衰落的言论,“跨大西洋经济地区间的联
系无疑仍是世界上最大的„„”。作者可能还补充道,没有这种持续的联系以及由此引发的繁荣,“其
他国家”可能永远不会率先兴起。106
结论
在本文中,我强烈声明挑战这一概念,即我们处于某些较大规模的实力转移之中。这在我看来不仅曲解
了什么是“实力”这一复杂概念,而且实际证明也是可疑的。在此我试图表明,美国在当今以及可预见
的未来,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仍然更有实力。同时,中国在国内外都遇到了若干基本问题(实际就像
所谓的金砖家族的其他成员也这样)。而且认为我们必然将进入一些人称作的“亚洲世纪”的看法是不
可持续的。在这方面,我并非暗示世界完全是静态的。也不是主张维持现状。相反,我试图深入主题,
给事情以正确的说法。这重要的不仅纯粹是为智力的原因。在我看来,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毕竟,
如果中国这样的国家某一天真的认为它能确实统治世界,而美国人因害怕出现更糟情况别无选择只能以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10
他们认为必要的方式对付这种情况,在我看来,则很容易导致加剧这两个大国之间完全不必要的紧张关
系的升级。
从上述分析我得出两个其他非常重要的结论。
首先是我们应从过去汲取教训。在此,冷战赫然耸现于我的思想。我不会天真到认为会很容易避免二战
后美国和苏联之间某些形式的竞争。 但毫无疑问,因为对于不断崛起的苏联担忧的夸大,所以西方情况
更糟,这确实使得冲突更加激烈和持久,否则可能不会这样。同样,虽然涉及国家类型完全不同、背景
完全不同,但今天面临一个非常实在的危险,如果决策者和分析人士开始谈论中国的优势而认识不到其
真正的局限,则很可能造成另一个安全困境。107
这又让我转向未来。正如我早前提到的,有太多已成为新口号,预测世界政治将出现一场几乎不可避免
的革命,世界的一部分衰落而另一部分兴起,这完全基于不可靠的概念,即我们能轻易知道世界以及世
界经济在五年、十年、十五年、或近五十年后将是什么样子。在此我所有的主张就是多一份谦逊以及更
多的谨慎。毕竟,就在冷战结束前几年,有人预言苏联将保持不变——但他却没有。然后又有人预言日
本要成为世界“第一”——但其金融体系崩溃了。2005 年,当时的美联储主席告诉美国的决策者市场永
远不会失灵——但它的确失灵了,仅仅三年后就非常明显地失灵了。要得出的结论很明显:当经济学家
和权威人士告诉我们金砖国家的崛起已成定局、而且中国(就像之前的日本)也要成为世界第一,这只
是时间问题,对此为什么我们应更加有信心?
最后,我想要在此提出一个关于现代国际体系的一个更为微妙的理论。在过去几年,有太多作者谈论世
界时,都将世界比作一系列的台球,它们在零和竞赛中彼此撞击,其中世界某一部分的国家和地区崛起
时,而世界其他部分的国家和地区则衰落。对于一些现实主义者这可能非常有意义。108 然而这忽略了
其他一切,包括相当不言自明的事实,即现代国际经济如此相互依赖,即使我们接受非常合理的观点,
如这里的某些国家可以以那里的其他国家为代价而获得相对收益,但最后大多数国家(包括最明显的美
国和中国)变得完全互相依赖,以实现其繁荣与稳定。至此,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再由明确的朋友和界限
分明的敌人组成,相反,合作已成为一种必然。从前这种世界观被批评人士谴责为自由理想主义。在 21
世纪,在我看来,这种方式已成为现实主义的最高形式。
致谢:这篇仔细修订的论文根据 2012 年 3 月 9 日在阿伯里斯特维斯大学国际政治学系所发表的的肯尼斯•
华尔兹年度演讲改编,题目为《西方的衰落和其他地区的崛起:实力转移与经济学家的神话》。我要感
谢肯•布斯邀请我做此演讲并阐述我的上述思想。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11
1
迈克尔•考克斯、肯•布斯、蒂姆•邓恩编写,《过渡期:世界政治中的争议》。(剑桥:剑桥大学出版
社,1999 年)
2
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何我们将很快怀念冷战”,《大西洋月刊》,1990 年 8 月。
3
很多年前,我讨论过冷战后世界格局的愿景,是在迈克尔•考克斯的《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没有使命
的超级大国?》(伦敦:查塔姆研究所,品特出版社,1995 年)
4 克里斯托弗•莱恩早在 1993 年,在一篇发表在《国际安全》上的文章(“单极幻觉:为什么会出现新
的大国”)中挑战他称作的单极幻觉,十年后,在他的《单极幻觉回顾》(《国际安全》,2006 年秋季
版,第 32 卷,第 2 期,7-41 页)中,谈及相同的主题。
5
查尔斯•库普钱,“美式和平:良性的权力、区域一体化、稳定多极化的来源”,《国际安全》,1998
年秋季版,第 23 卷,第 2 期。
6
唐纳德•W•怀特,“美国世纪:世界大国美国的崛起与衰落”(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99
年)。
7 布鲁斯•卡明斯,“仍是美国世纪”,《国际研究回顾》, 1999 年第 25 卷第 5 期。
8
我试图从迈克尔•考克斯“美国衰落到底怎么了?”中捕捉世纪之交的美国情绪。(《新政治经济》,
2001 年,2004 年。
9
参见 2009 年 12 月 7 日《时代》杂志封面。这篇文章里面清楚明确地谈到“本世纪第一个 10
年”„„“很有可能出现衰退,将是二战后的时代中美国经历的最令人沮丧和幻灭的十年”。
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1942973,00.html#ixzz23JZV3iuO
10
关于 9/11 及其影响参见肯•布斯和蒂姆•邓恩编著的《冲突中的世界:恐怖和世界秩序的未来》(帕
尔格雷夫,麦克米伦,2002 年)。
11
罗杰 C.阿特曼,“2008 年大萧条:西方地缘政治的挫败”,《外交事务》,2009 年,2-14 页。
12
参见吉姆•奥尼尔的《打造更好的全球经济金砖四国》,高盛,全球经济论文,,2001 年 11 月 30
日,第 66 期。
13
参见“高盛吉姆•奥尼尔铸造金砖四国后的 10 年回顾”,2011 年 11 月 27 日。
http://articles.businessinsider.com/2011-11-27/markets/30446417_1_bric-countries-india-and-china-gdp
14
. 丹尼•奎对这一观点进行了简单概括。他指出:“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北美和西欧创造了全球超过三
分之二的收入。自然,30 年前世界经济重心位于大西洋中部,摩洛哥以西 900 英里。然而到 2008 年,因
为印度、中国和东亚其他部分的不断崛起,这一重心已转移到土耳其伊兹密尔以外,赫尔辛基和布加勒
斯特以东——转移了 3000 英里,大约相当于地球半径的四分之三。我推测,这一东移将持续到 2050
年,那时世界经济重心将集中在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边界,在加德满都以东 400 英里”。参见他在《CNN
世界》(2011 年 4 月)中的分析。
15
马凯硕,《新的亚洲半球:不可阻挡的实力东移》(纽约:公共事务出版社,2008 年)。
16
法里德•扎卡里亚《后美国世界》(纽约诺顿出版社,2008 年)
17
詹姆斯•霍格“全球实力转移正在发生:美国准备好了吗?”,《外交事务》2004 年,第 83 卷,第
4 期,2-7 页。
18
G•约翰•伊肯伯里,《外交事务》:“自由世界秩序的未来:后美国时代的国际主义”,2011 年 5-6
月期,56 页。
19
尼尔•弗格森,《文明;西方和其他世界》(伦敦:艾伦•雷恩企鹅出版社,2011 年)。
20
关于新出现的美国衰落的讨论参见迈克尔•考克斯的“美国又衰落了吗?”,《国际事务》, 2007
年,第 83 卷,第 4 期, 643-653 页。
21 尼尔•弗格森在 2010 年写道,“美国超级权力的幻想在过去十年被打破了不是一次而是两次。报应首
先出现在萨德尔城的小巷和赫尔曼德河谷,这不仅揭示了美国军事力量的局限,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
了新保守派对大中东地区民主浪潮的天真幻想。第二次打击是 2007 年的次贷危机升级到 2008 年的信贷
危机到最终演变成为 2009 年的‘大衰退’。雷曼兄弟破产后,‘华盛顿共识’和‘大缓和’的虚假事实
被永远抛到了九霄云外”。参见他的“中国世纪?”尼尔•弗格森给出了肯定的答案,2010 年 1 月 1
日,《老北京》。
22 保罗肯尼迪甚至利用列宁来表明他关于国际体系中正发生快速变化的观点。他指出,“列宁方法之美
在于他不让自己卷入关于某些文化和文明优于其他文明的争论,或新教教义和资本主义、或对疾病的相
对抵抗、或民主与专制、或任何其他长篇大论的东西,解释特定经济体的相对兴起和衰落、及其在世界
上的影响。他简单指出,正如任何自然科学家观察数据的运行,如果记录显示一个国家的生产率和经济
增长快于其他国家,则力量的平衡势必向一方转移。先前的原因仅仅是理智主义。正在发生的事情才是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12
最重要的。在我看来这是最明智的可以讨论新世纪最重要政治现象的唯一明智的方法:亚洲的相对崛起
(也许特别是中国)、自然伴随整个西方的相对衰落,特别是其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欧洲和美国”。
保罗•肯尼迪,“崛起与衰落”,《今日世界》,2010年8月-9月。
23
A.F.奥根斯基,《世界政治》(纽约:克诺夫出版社,1958 年),关于历史上权力过渡的经典表述,以及
为什么所有的权力过渡必然会加剧竞争和不安定、并可能导致战争。
24
到 2010 年,中国持有未到期美国国债总额的 11.5%,价值 8950 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量的近 12%;
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占总量的 60%)、鞋类(66%)、玩具(80%)和汽车(1380 万辆) 的生产国。它比
其它任何国家消耗更多的进口煤炭和原材料; 它已经成为其所在地区的重要经济体; 而且正在迅速成为在
澳大利亚、拉丁美洲和非洲的一个主要经济角色。数据来源于罗伯特 J·阿尔特的《政治科学季刊》,
2011 年。
25
由非汉学家所做的关于中国崛起的较流行研究之一可参见马克·伦纳德的《中国在想什么?》(伦
敦:Fourth Estate 出版社,2008 年)。
26
非常奇怪,这是亨利·基辛格在他的《关于中国》(纽约:企鹅出版社,2011 年)中表示支持的观
点。基辛格甚至引用康德的观点来支持他显然非现实主义的结论,即中美之间的关系可能在长期内会保
持和平且相对友好。
27
斯蒂芬·哈尔波,《北京共识:中国的专制模式如何主宰 21 世纪》。(纽约,基础读物出版社,2010
年)。
28 阿兰·弗里德伯格,《霸权之争:中国、美国和亚洲霸权之争》(纽约:诺顿出版社,2011 年)。
29
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伦敦,艾伦·莱恩企鹅出版社,2009
年;2012 年第二版)。
30
奥德·阿恩·维斯泰德《焦躁不安的帝国:中国和世界》(伦敦:鲍利海出版公司,2012 年)。
31
杰拉尔德·西格尔“中国真的重要吗?”,《外交事务》,1999 年 9-10 月。
32
温迪·多布森《重心转移:亚洲新经济强国将如何塑造 21 世纪》(多伦多:多伦多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33
多米尼克·威尔逊和鲁帕·普鲁修萨满,《金砖国家之梦:通往 2050 年之路》,《全球经济研究报
告》第 99 期,2003 年 10 月 1 日。
34
正如“审视亚洲世纪”的观点,马凯硕在其“新亚洲半球:全球实力东移势不可挡”(公共事务出版
社,2008 年)。
35
约翰·普伦德“大国兴衰的巨大危险”,《金融时报》2010 年 8 月 21-22 日。
36
约翰·米尔斯海默“中国挑战美国在亚洲的权力”《国际政治中国期刊》2010 年第 3 卷,396 页。
37 不仅是美国现在正式改变其外交政策重点以适应正在进行的实力转移(希拉里•克林顿“美国的太平洋
世纪”,《外交政策》,2011 年 11 月)。英国外交大臣在其概述英国在“网络化世界”中的外交政策的
首次声明中强调:“世界已改变,如果我们不随之改变,则英国的地位将会衰落”。他继续强调,这些
变化中最重要的是新经济大国的崛起。他说,“经济实力和经济机遇转向东方和南方的国家,转向新兴
大国如巴西、印度、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转向日益重要的经济体如土耳其和印度尼西亚”。参见威廉•
黑格“网络化世界中的英国外交政策”,2010 年 7 月 1 日。http://www.fco.gov.uk/en/news/latestnews/?view=Speech&id=22462590.
38
例如,参见艾弗里戈尔茨坦“权力过渡、制度、中国在东亚的崛起”《战略研究杂志》第 30 卷,
2007 年 8 月第 4、5 期,639-682 页,雷尼杰弗瑞“评估‘中国威胁’:权力过渡理论、继任者国家形
象和历史类比的危险”,《国际事务澳大利亚期刊》,第 63 卷,2009 年 6 月第 2 期,309- 324 页,巴
里·布赞“国际社会中的中国:‘和平崛起’可能吗?”,《国际政治中国期刊》2010 年第 3 卷,5-36
页。
39
参见西蒙·赛菲蒂“进入后西方世界”,《华盛顿季刊》,2011 年春季号,第 34 卷,第 2 期,7-
23 页。
40
关于世界经济转型的出色指导参见丹尼·奎阿“全球经济重心转移”,《全球政策》,第 3 卷,
2011 年 1 月第 1 期,3-9 页。
41
苏珊·斯特兰奇成功论证了 20 世纪 70 年代和 20 世纪 80 年代初美国面临的问题自身没有破坏其
“结构性实力”。参见她的“霸权丧失的持久神话”,《国际组织》第 41 卷,, 1987 年秋第 4 期,551-
573 页。
42
也参见温迪·多布森“为什么经济重心的转移并非实力转移”,《全球主义者》2009 年 10 月 21
日。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13
43
伊恩·克拉克在其“中国和美国:霸权的接续”中探讨这些问题,《国际事务》,2011 年,第 87
卷,第 1 期,13-28 页。
44
2012 年,澳大利亚政府将其外交政策《白皮书》命名为“亚洲世纪中的澳大利亚”
http://asiancentury.dpmc.gov.au/.
45
丹·加德纳“未来杂说:为何专家预测——为何我们相信他们”,(纽约:企鹅出版社,2011
年)。
46
比如吉姆·奥尼尔《增长地图:金砖四国及其他一些国家的经济机遇》((伦敦:2011 年)。
47 关于印度崛起及其能称为‘超级大国’之前为何有很长的路要走的平衡观点,参见大卫·马龙“大象
能跳舞吗?当代印度外交政策”(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2011 年)。关于印度实力地位同样明晰的观
点参见拉马钱德拉·古哈的“印度会成为超级大国吗?”《印度:下一个超级大国?》,外交与重大策略
研究中心特别报道,2012 年 3 月,6-17 页。
48
关于挑战“正在形成的超级大国中国”一文而进行的对于中国诸多问题和缺陷的广泛调查,参见乔纳
森·范比的《虎头蛇尾》(纽约: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2011 年)。
49 例如参见某一颇有影响力的美国杂志的封面,其上是通栏大标题“美国衰落:这次是真的”,《外交
政策》2011 年 1-2 月。
50
亚当·奎因“斯文衰落的艺术:谨慎的奥巴马总统和美国实力的衰落”,《国际事务》,2011 年第
87 卷,第 4 期,803-824 页。
51
关于相反的观点,参见巴里·布赞“没有超级大国的世界秩序:无中心的全球主义”,《国际关系》
2011 年,第 25 卷,第 1 期,3-25 页。
52
克里斯托弗·莱恩“全球实力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国家利益》第 119 期,2012 年 5-6 月,22
页。
53
参见杰弗里·萨克斯“美国已交过接力棒”,《金融时报》2009 年 9 月 30 日。
54
参见我对此的探讨。迈克尔·考克斯“美国衰落到底发生了什么?国际关系与新的美国霸权”,《新
政治经济》2001 第 6 卷,第 3 期,311-340 页。
55
理查德·罗斯克兰斯《普通国家之美国:美国外交政策及未来》(伊萨卡市:康奈尔大学出版社,
1977 年)
56
保罗·肯尼迪《大国兴衰》(纽约:兰登书屋,1987 年)
57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美国实力的衰落:动荡世界中的美国》(纽约:新出版社,2003 年)
58
大卫·卡莱欧《权力的蠢行:美国的单极幻想》(剑桥大学出版社)
59
爱德华·卢斯,《是该开始思考了:衰弱时代中的美国》(纽约,大西洋月刊出版社,2012 年)
60
参见唐纳德 W.怀特的“美国历史上世界强国的本质”,《外交历史》,1987 年 7 月, 第 11 卷第 3
期, 181-202 页。
61
数据编自相关年份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
62
关于美国公共舆论现状的导向,参见《皮尤研究中心》 。皮尤全球态度调查项目,2012 年 6 月 13 日
公布。这表明 2012 年世界上大多数人(包括大多数美国人)认为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此外,
在 2008 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45%的人称美国是世界领先的经济强国(而仅 22%的人认为是中
国),到 2012 年,仅 36%的人说美国处于顶尖位置,2012 年调查中有 42%的人说中国现在处于顶尖的经
济地位。http://www.pewglobal.org/2012/06/13/global-opinion-of-obama-slips-international-policies-faulted/
63
该研究数据来自 2010 年人口普查局《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其他。概要参见
吉安卡洛•洛昆兹的《美元仍位居排行榜榜首》,《经度 2 号》。
64
卡拉•诺洛夫《美国的全球优势:美国霸权和国际合作》(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10 年)
65
参见道格•斯托克斯《后危机领导者?评估美元贬值和美国霸权》,未出版手稿。
66
来源: http://www3.weforum.org/docs/WEF_GloblalCompetivenessReport_2010-11.pdf
67
http://www.rand.org/pubs/monographs/2008/RAND_MG674.pdf
68
参见“世界最创新经济体新排名”,《经济学人信息社》,2009 年 4 月。
69
乔治•凯“中国创新回避美国危机”,《环球时报》,2011 年 8 月 12 日。
70
唐•德菲和詹姆斯•旁弗雷特“中国努力寻求创新办法”,《国际先驱论坛报》2011 年 5 月 6 日,16
版。
71
参见顺•彼得“竹创新”,《经济学人》2011 年 5 月 7 日 68 页。
72
本段统计数据来自英国《金融时报》2011 年度全球 500 强,英国《金融时报周末杂志》2011 年 6
月,以及《财富》2011 年度全球 500 强名单。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14
73
英国根据其国内经济规模,在全球尤其强大,全球 100 强跨国企业中英国占 10%。
74 在其他三个金砖国家中,巴西有 2 家全球 100 强企业,俄罗斯仅有 1 家,印度没有。
75
大卫•香博“中国的跨国公司真的跨国吗?”布鲁金斯,《东亚季度论坛》,2012 年 7 月 10 日。
7 6 巴里•布赞“无人追随的领导者”,《国际政治》,2008 年 45 期,554-570 页。
77
关于质疑评估美国自 2008 年以来的军事紧缩,参见爱德华•卢斯的”奥巴马国防削减幻景”,《金融时
报》,2012 年 1 月 30 日。
78
卢斯的”奥巴马国防削减幻景”
79
关于中国军队的很多内部问题,参见约翰•加诺特的分析文章“内部腐化”。
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12/04,16/rotting-from..
80
中国人自己希望提醒其邻国,尽管中国拥有了第一艘航空母舰,但它“对其他国家不构成任何威
胁”,参见赵来和张晓敏的“航母首次出海” ,《中国日报:欧洲周刊》2011 年 8 月 12-18 日。
81
中方观点参见《中国人民日报》。
82
关于 2012 年全球军费开支数据参见《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 2012 年手册》。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military_expenditures#SIPRI_Yearbook_2012_-
_World.27s_top_15_military_spenders
83
即使中国人承认“中国和其周边国家关系普遍良好”„„仍有含糊其辞地称作“其中有某些棘手的问
题,如台湾海峡、朝鲜半岛核问题、中国南海以及某种程度上中国东海的争端”。这篇文章继续说“主
要多亏了中国的克制”„„这些问题都没有“发展为大规模的冲突”。参见周芳音的“中国与周边国家
关系的新进展”,《今日中国》2012 年 5 月,35 页。
84
有位作者天真断言随着中国越来越富裕,它必然也会变得“更有影响力”,与其看法相反,参见吉迪
恩拉赫曼“当中国成为第一”,《金融时报》2011 年 6 月 7 日。
85
关于中国南海问题的完整讨论参见“搅动中国南海(I):亚洲报告”223 期,国际危机小组,2012 年 4
月 23 日。
86
参见“崛起的大国:焦虑的国家”,《经济学人:中国特别报道》2011 年 6 月 25 日。
87
参见 Banyan 的“Not littoraly Shagri-La”,《经济学人》2011 年 6 月 11 日。
88
大卫•皮林 “中国需要五年以上的魅力攻势”,《金融时报》2011 年 11 月 10 日。
89
关于中国为何似乎常常被外部世界所误解的有趣探讨参见哈尔•比屈“人格分裂”,《时代》杂志,
2011 年 1 月 24 日,29-31 页。
90
参见有影响力的王辑思关于中国困境的出色探讨。参见他的“中国大战略求索:崛起中的强国探寻未
来之路”,《外交事务》,2011 年 3 月-4 月,第 90 卷第 2 期,289-79 页。
91
关于中国肯定不会成为“超级大国”简明而精辟的分析参见 居伊•德•容凯尔的真知灼见。“何种实
力转移至中国”,中国社会经济战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IDEAS 特别报道,2012 年 6 月,48-53 页。
92
Inderjeet Parmar 和迈克尔•考克斯编著的“软实力和美国外交政策”(伦敦,劳特利奇,2010
年)。
93
参见乔纳森•麦克洛里的“新的说服者 II:2011 年全球软实力排名”,政府研究所。
94
2010 到 2011 年,在美国学习的中国学生数量增加了 43%,2011 年在美海外留学生有 700,000 人以
上,其中 22%(大约 158,000)来自中国。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其他金砖国家的学生(印度)也希望到
美国接受高等教育。2011 年,超过 100,000 印度学生被美国大学录取。参见詹娜约翰逊的“中国学生在
美国大学入学人数破纪录”,2011 年 11 月 14 日。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blogs/campus-overload/post/chinese-students-enroll-in-recordnumbers-at-us-colleges/2011/11/14/gIQAyYlKLN_blog.html
95
参见《泰晤士高等教育 2011-2012 年度世界大学排行》,《泰晤士高等教育》2011 年 10 月 6 日查
阅完整的数据明细。
96
例如,拉美有一个广泛的大学体系,这个大洲前 10 名大学中巴西有 3 所。但仅有一所拉美大学即巴
西圣保罗大学进入了世界前 200 名。参见“拉美大学:努力达标”。《经济学人》2011 年 10 月 8 日。
97
三项数据来自 http://www.topuniversities.com/top-100-universities-in-the-world-2011
98
参见豪尔赫·G·卡斯塔涅达"未准备好应对大场面:为什么新兴大国掌舵会损害全球治理",《全球
事务》,2010 年,第 89 卷,第 5 期,109-122 页。
99尼克·比斯莱 2010 年
100
新世纪最重大的政治现象将会是“亚洲也许特别是中国的相对崛起,其自然伴随着西方整体特别是
其两个最重大的组成部分欧洲和美国的相对衰落”。保罗·肯尼迪“崛起与衰落”,《今日世界》8-9
月,2010 年 8-9 月号,第 66 卷, 6-9 页。
101
朱迪·登普西“美国人现在相对于欧洲更看重亚洲”,《纽约时报全球版》,2011 年 9 月 26 日。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15
102
这些数据来源于“亚洲重要性在全球经济中不断增长”,IMF 网上调查。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survey/so/2010/car05120a.htm
103
萨拉基特·玛加姆达“全球实力转移——西方至东方?”,《亚洲前哨报》,2009 年 1 月 9 日。
104
“经济实力的平衡:东方或饥荒”,《经济学人》2010 年 2 月 27 日,77-78 页。
105
汉密尔顿和昆兰,2010 年
106
菲利普·怀特“缩小大西洋:欧美贸易与投资之出路”,伦敦,欧洲改革中心,2009 年。
107
关于安全困境的当前明确工作参见肯·布斯和尼古拉斯 J.惠勒的《安全困境:世界政治中的恐惧、
合作与信任》(纽约,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2009 年)。
108
例如,特别是约翰·米尔斯海默,他的“中国的崛起终究不会和平”,《澳大利亚人》2005 年 11
月 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