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远志,不在当归。”浅析家乡在魏地的姜维,为啥对蜀汉忠心耿耿

专门讲古而不论今,从新的角度发掘历史的盲点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姜维投降蜀国之后,他在魏国的母亲写信给他,让他海归,回归魏国为家乡效力。

姜维回信:“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

这十六个字,解释了姜维为啥对蜀汉忠心耿耿,对北伐念念不忘,至死方休。

姜维,凉州天水郡冀城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军事家。原为曹魏天水郡中郎将,后降蜀汉,深受诸葛亮器重。蒋琬、费袆先后逝世后,姜维总领蜀汉军权,并先后十一次伐魏。其后,司马昭灭蜀汉,姜维打算利用锺会的野心复国,遂降于锺会并共同发动叛乱,但因事败死于乱军之中,享年六十二岁。

真的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说到姜维,就不能不提到凉州天水郡的姜家。

姜维是天水郡冀城人,公元213年,姜维11岁,马超起兵反曹,发起长达八个月的冀城之围,迫使凉州刺史韦康投降,占据冀城,自称征西将军,自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并在冀城外二百里击败了曹操派来的夏侯渊的救援军队。氐王杨千万也与他结盟。可是他挟持名士贾洪、杀死投降的韦康、潜出城外求救的阎温等行为令他失去人心,不久便被杨阜、姜叙、梁宽、赵衢、赵昂及其妻王异等十几人联合设计,由杨阜等人起兵,赵衢说服马超出城后关闭冀城门,杀马超妻儿。马超退无所据,袭历城,历城守军听信传言以为马超已奔汉中,无备,以为是姜叙回军。马超入城杀姜叙母及子,烧了城郭,带着从弟马岱、部将庞德投奔汉中的张鲁。

虽然史书上没有提到姜叙和姜维是什么关系,但是姜维家,绝对是当地的豪族,他父亲姜冏是天水郡守的功曹,也就是说,是天水郡排名前三的高官。青年姜维时常结交一些豪杰,暗中养了些死士,心中有大志。初为曹魏中郎,参天水郡军事,中郎将。

一个普通人,是不可能养得起死士的。而且,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又没有战功,就被曹魏授予了天水郡中郎将,相当于天水军区司令员,没有背景是不可能的。

大概率他就是天水姜家的嫡子,和姜叙应该是同族,姜叙死后,曹魏为了补偿姜叙家抵抗马超的光荣牺牲,照顾同族的杰出子弟姜维,破格提拔他,二十多岁就做了高级干部。作为他们姜家在天水的代言人。

以前我在凉州一贴中提到过,凉州其实是各个土豪各自控盘的局面。其中,就包括天水郡的豪族姜家。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123/202504/16963.html

诸葛亮北伐,是以夺取凉州,徐图中原的策略,凉州是诸葛亮北伐的重点。

特别是在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已经占领了天水郡大片地方,这个时候,天水姜家必须做出选择:到底是像当年的姜叙一样,效忠曹魏,拼死抵抗,还是把筹码投到诸葛亮的身上。

诸葛亮和莽夫马超不同,是完全有可能占领凉州的。所以,分出一部分筹码,两面下注,让姜维投降诸葛亮,对姜家来说,是对冲风险最好的选择。

诸葛亮要经略凉州,必须依靠当地豪族的支持,当地豪族最杰出的子弟姜维投降,无疑是瞌睡了有人送枕头,不重用是不可能的。

而且,姜家表面上和姜维划清了界限,还装忙作样的让姜母写信让姜维海归。其实,大家都清楚,这是在演戏给曹魏政权看。

所以,姜维投降了蜀汉,曹魏政权并没有像对马超当年反叛那样,杀他全家。

而姜维在蜀汉的价值,就是北伐夺取凉州。而对姜维来说,夺取凉州就是打回老家,龙入大海。

所以,姜维必定是蜀汉最支持北伐的那个人。

如果他像刘禅一样投降,他那个“但有远志,不在当归”的誓言,就成了笑话。

所以,无论为公为私,还是为千秋身后名,有远大志向的姜维,都不可能投降。

忠诚,是环境逼出来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