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韵》116.《蝉》虞世南



虞世南

垂緌(1)饮清露(2),流响(3)出疏桐(4)。

居高(5)声自远,非是藉(6)秋风。

 

1. 垂緌(rui2):低垂着触须。

2.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

3. 流响:传出的声响,此处指蝉鸣。

4. 疏桐:稀疏的梧桐枝叶。

5. 居高:指栖息在高处,此处双关,暗示境界高。

6. 藉(jie4):凭借,依靠。 

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陈朝太子中庶子(太子的老师)虞荔之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虞世南早年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先依附于夏王窦建德, 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成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封永兴县公。虞世南性格耿直,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享年80岁。

虞世南书法成就很高,后世将他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他也是初唐的优秀诗人。《全唐诗》存其作品一卷,计32首。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1.  

唐风:古人寿命较短,加之宦海沉浮等原因,能在同一个朝代的几个皇帝手下做官者并不多见。像中晚唐时期的重臣裴度,历经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并数次拜相,是极为罕见的。而今天我们介绍的这位虞世南,在官场上可能更是廖若星辰,虽然他并未担任宰相那样的高官,但他服务过三个不同朝代、四个政权。

宋雨:相比于其他唐朝著名诗人,虞世南要早得多。他比李白早出生143年,比初唐四杰之首王勃还要年长92岁。虞家是江南门阀士族,自三国时期到唐代出了许多名人。虞世南的祖父虞检是梁朝始兴王萧憺的咨议,他的父亲虞荔则是陈朝的太子中庶子(太子的老师)。虞世南还有一个年长几岁的哥哥虞世基,才华出众。

唐风:我第一次知道虞世南这个名字是在大学里,当时心血来潮要练书法。我发现唐朝虞世南的碑帖正楷太漂亮了,是一种刚柔相济的俊秀之美。于是我就照着他的字帖练了几个月。结果毛笔字虽然没练出名堂,但钢笔字水平提高巨大。原因可能是因为有了对汉字间架结构有了一点掌握。

宋雨:真不错,我觉得你练字的目的大部分达到了。虞世南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他曽拜王羲之的七世孙僧人智永为师,书法继承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传统。顺便说一句,虞世南现存的唯一真迹,是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行书《汝南公主墓志铭》。汝南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女,太宗对她很疼爱,可惜她十几岁时早逝。于是唐太宗让虞世南为其撰写了墓志铭。

唐风:虞世南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陈文帝欣赏虞荔的两个儿子博学,便常从宫中派人到他们家里去帮助他们。服丧期满过后,还给两个孩子封了官,虞世南被封为“建安王法曹参军“。对小孩子封个官衔,恐怕主要是荣誉职称,依此拿些俸禄保障生活。到虞世南十几岁的时候,他又被授“西阳王友”,也就是西阳王陈叔穆的侍读。这位陈叔穆就是“全无心肝”的陈朝亡国之君陈叔宝的弟弟。

宋雨:据说虞世南很瘦弱。性格内敛。而他哥哥虞世基却是仪表堂堂,而且很善于显示学问。他在陈朝做到了散骑常侍、尚书左丞这样的高官。然而陈朝灭亡了。兄弟俩从首都建康(今南京)来到到隋朝都城长安。兄弟俩一时间失去了官职和俸禄。虞世南能够随遇而安,而虞世基则深感不平。

唐风:当时杨广是隋朝的王子(晋王)。他听说虞氏兄弟很有才学,就任他们为王府属官。后来他当了皇帝,就任命虞世南为秘书郎,后转起居舍人。但虞世南不善逢迎,十年间没有太大升迁。而他哥哥却一路高升,成为内史侍郎、金紫光禄大夫。当时虞世基在当朝中非常显赫,他妻子的衣着也很豪奢。

宋雨:隋是个短命的朝代。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隋朝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在江都宫(今江苏扬州)发动的政变,隋炀帝杨广被杀。虞世基因为是朝中高官,也将被杀。虞世南抱着兄长痛哭,请求让自己替兄受死,宇文化及不同意。最后保全性命的还是老实做事、做学问的虞世南。

唐风:江都之变后,虞世南随宇文化及到聊城(位于今山东省西部)。这时候天下纷乱,由窦建德领导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在华北占据了大片土地,并在同年 (618 年)建国, 国号"大夏",定都乐寿(今河北献县)。窦建德随即以讨逆为名,发兵进攻聊城。宇文化及兵败被斩,虞世南又被夏王窦建德抓获,他被任命为黄门侍郎。这是他在第三个政权任职。

宋雨:当时,秦王李世民(就是后来的唐太宗)正为父皇李渊打天下。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灭窦建德,授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不久转任记室参军。当年十月,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并建立文学馆,虞世南被授为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共掌诏告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

唐风:这个时候,虞世南63岁了,这是他在第三个朝代(第四个政权)做官。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转任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这时,68岁的虞世南上表请求辞官,说自己年已衰老。太宗下诏不允,升职重用。

宋雨:虞世南逐渐感受到了太宗与他原先效忠的君主很不一样。唐太宗雄才大略,求贤若渴,虚心纳谏。君臣之间经常能共论经史,坦诚相对。这样,虞世南打消了退休的念头,在贞观前12年,作为一名贤臣辅佐皇帝,几乎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唐风:虞世南虽然身体瘦弱,但性情直率,敢于直谏。但这正符合太宗这位明君的胃口。在十几年间,大到国事,小到言行细节,虞世南都对比他小40岁的李世民有经常的劝诫。唐太宗说:“朕有一言之善,世南未尝不悦;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我有正确的言论,虞世南没有不高兴的;而我的言论若有失,他没有不担忧的。)

宋雨:虞世南高寿80岁。得知虞世南去世的消息,太宗悲伤痛哭,他写道:“虞世南对朕忠心一体,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朕有小失必犯颜直谏,而今亡故,朝廷上下,无复人矣!”他又让虞世南陪葬昭陵,加赠礼部尚书,赐谥号文懿。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图于凌烟阁,虞世南名列其中。

唐风:虞世南是幸运的。他命运多舛,但花甲之年遇到了明君,能够在他晚年实现他辅佐君王、报效国家的理想。这样的佳话,只有在积极进取、心胸宽广、礼贤下士的唐太宗治下才能得以实现。要是在南宋,他可能会是一位不受重用的“归正人”;若是在清朝,他恐怕是一个被先扬后抑的“贰臣”。

宋雨:虞世南被今天的人们所提及,主要是作为初唐著名的书法家和贤臣。他的诗文虽有相当的水平,但总体并不突出,存世数量也不多。《全唐诗》存其诗作一卷,共计32首,多为应制和奉和之作,文辞华丽但价值不高。然而其中几首咏物小诗却相当传神,有的还有寄托,深得后世称赞。

唐风:是这样,他的咏物小诗能抓住对象的特点,写得很巧妙妙。比如《奉和咏风应魏王教》是和魏王的一首诗。魏王是唐太宗的第四子李泰。这位年轻的王子写了一首咏风的诗(未能流传至今),请老臣虞世南和一首。他是这么写的:“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宋雨:这首1400年前的小诗浅白得不需要任何解释,诗人借助袖、歌、枝和花,把风的特点刻画得惟妙惟肖。他的另一首五言小诗《咏萤》,我也很喜欢:“的历流光小,飘飖弱翅轻。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的历”意思是一颗小明珠。整诗字面的意思很清楚,但它显然是有寄托的。我曾想,如果将第三句改为“不畏无人识”,是不是更能明志呢?

唐风:这我不敢苟同。我认为虞世南是诚实的。作为一个大半生坎坷的士大夫,他非常希望碰到明君并被赏识,但也担心得不到这样的机会。诗的最后一句暗示,无论如何他不会懈怠和自暴自弃。我觉得“恐畏”二字,完全无损于显示坚韧和风骨。

宋雨:好,现在我们来看看这首备受后世推崇的《蝉》。这是虞世南晚年的作品,其写作年代不详。但从语气来看,应该是在他已经受到唐太宗重用、身居高位之后。

唐风:首句“垂緌饮清露”中,“緌”(rui2)是古代帽子上的装饰物,即悬挂在帽子边缘或顶部的一种丝带、穗子或流苏状的装饰。“垂緌”是蝉头部复眼内侧的触须。“饮清露”一说,是因为古人科学知识有限,错误地认为蝉是靠喝露水而活着的,进而认为蝉具有高洁的形象。

宋雨:此处另有一层隐含的意思:“垂緌”是官帽上的装饰,代指官员,就好比辛弃疾用“兜鍪”代指士兵。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贵”与“清”本是两码事,达官显贵与高洁是南辕北辙的。而虞世南这一句,把身份的高贵和形象的高洁统一起来了。

唐风:次句“流响出疏桐”意思是持续的蝉声从梧桐树上传出来。“流”字用得传神,形容蝉鸣如流水一般连绵不断。梧桐在中国古代也是高品位的树种。《庄子·秋水》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 所谓鹓雏,是鸾凤一类的贵鸟,经常用于比喻贤才或高贵的人。诗人把蝉和梧桐放在了一起,抬高了蝉的身价,并产生了寓意。

宋雨:“疏桐”二字,让我很自然地联想到苏轼的“缺月挂疏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个“疏”字,诗人不仅是在写秋天枝叶凋零的状态,又进一步表现出高贵的气质。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里,疏比密好,瘦比肥好,淡比浓好。通过前两句,蝉的高洁形象被刻画出来了。

唐风:“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前两句的进一步引申,是借物言志的点睛之笔。李白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虞世南这里却说,蝉声之所以传得远,是因为“居高”,而不是借助秋风的传送。

宋雨:这里的“居高”是双关语,也是说立德高尚的人,具有人格的力量。他的德行自然会广为人知,不需要借助外力、靠人吹捧。诗人创作本诗时可能已经功成名就,在朝野都深得尊重。我理解,这里的“秋风”可能也包括皇帝的重用和恩宠。

唐风:是可能的。诗人笔下人格化的“蝉”,我也认为是带有自况的意味。诗人这里显示出一种淡薄和自信,赞美高洁的人格。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无论是这里的蝉,还是上面我们提到的萤,都是不起眼的小昆虫。诗人并无把自己比作鲲鹏、千里马之类的狂妄。这种谦卑的德行,可能是诗人在朝代更迭的复杂环境下,得以生存并最终发挥才干的重要原因。

宋雨:这首《蝉》是咏物诗中的精品,它对蝉的形象和鸣叫巧妙加以刻画,借蝉言志,赞美了淡薄清高、自强不息、人格独立的高贵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诗人对自己人生追求的总结。唐太宗曾屡次称赏诗人有“五绝”,即德行、忠直、博学、文词和书翰,他的确名副其实。

 
唐宋韵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暖冬cool夏' 的评论 :
非常感谢您的临览和对赏析文的褒奖。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虞世南抱着兄长痛哭,请求让自己替兄受死"--非常难得!
名副其实的五绝!Thanks for sharing the poem and the poet! Your interpretations are both informational and entertaining, with depth and breadth.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