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超级生命体 09》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多细胞生物从十亿年前开始演化出各种类的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它们是动物界三个最大的门类。作为生物社会形态的最高形式,绝大多数的真社会态生物都出现在节肢动物门。其中包括昆虫类中膜翅目的黄蜂,蜜蜂,和蚂蚁,所有等翅目的白蚁,半翅目的蚜虫,以及鞘翅目的甲虫。最近发现一些虾类的甲壳动物也具有真社会性。它们集群在热带浅水的海礁,搭建水底城堡工事,形成虾后和虾民的等级社会群落。

软件动物里即使有个体较大,神经系统丰富的章鱼,也没有发展出任何真社会态的生物。实际上,绝大多数章鱼倾向于独栖。而在脊索动物方面,生物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到哺乳类的演化历经几亿年,应该有许多发展出真社会态生物的机会。威尔逊曾经论述一些恐龙已经具备了所有的条件。它们像人类一样有较大的体形,行动敏捷。它们也是群体参与捕猎活动,甚至像人一样能够两足直立行走,分化出手的功能。但是恐龙没有产生出人类一样的高度社会态。

据现有的观察,在所有脊索动物(狭义上说脊椎动物)中,真正意义上的真社会性动物只有裸鼹鼠,巴鼹鼠,和人类。裸鼹鼠和巴鼹鼠生活在非洲东部,是低等的哺乳动物。裸鼹鼠甚至无论控制体温,是变温动物。裸鼹鼠一般只有十厘米长,生活在地下的洞穴里。一个裸鼹鼠群有二十到三百只。其中有一只鼠后,与特定的两三只雄鼠交配,有生殖能力。而其他的裸鼹鼠的生殖能力被压抑。它们负责出去觅食,清理和维护洞穴,以及防卫群落。裸鼹鼠的视力严重退化。它们像蚂蚁一样依靠气味和嗅觉来感知和交流。在特定的环境下,裸鼹鼠可能离开群落。这时,它们的生殖能力恢复,与别的群落出来的裸鼹鼠交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群落。

我认为现代人类社会是真社会态。人类社会的结构和特征与以前所描述的蚂蚁社会极其相似。但是,如果严格按真社会性的生物学定义来判断,人类的真社会态并不完全确定,因为人类群体的分工并不是(完全)出于繁殖的需要。当然,人类历史上有过奴隶制。在有的社会里,奴隶没有生殖的权利,或者说没有自我决定生殖的权利。在人类社会的某些区域环境里,比如封建贵族和王朝的宫庭里有过太监。他们的角色与工蚁何其像。太监在所有的比如埃及,印度,希腊,和罗马等古代文明中都存在过,而在奥斯曼帝国和中国明清皇朝一直延续到一百年前。到1923年,溥仪废除了太监制。中国历史上不断出现太监阉人所引发的浩劫。这在别的社会文明中是难以看到的。无论人类分工的动机是否来自繁殖,人类社会是社会学上的真社会态,我们现在所知的最高形式的社会态。

蚂蚁,裸鼹鼠,和人类的性压抑又有不同。蚂蚁真社会态形成的矛盾在于性压抑意谓着众多的蚂蚁放弃生殖的权利。这违背基因自我复制和生物繁衍驱动力的原则。但是,如果由利他性组成的群体能够提供有利于生物种群生存繁衍的优势,并且占了上风,社会态就形成了。蚂蚁社会的基础是基因支配的逻辑。蚂蚁的行为只是基因决定的程序。如果蚂蚁出去觅食,不幸触碰到某些昆虫,沾染上气味,他们回蚁穴时就会被同伴误认为敌人而咬死。蚂蚁只认气味不认人。我们人类的社会生活无时无刻都缺不了意识。裸鼹鼠脑神经元细胞数多于蚂蚁一百倍,而人类脑神经元细胞总数又多于裸鼹鼠两千多倍。爬行动物的脑部只限于边缘系统和旧皮层。哺乳动物发展出大脑新皮层。而到了灵长类动物和人类,前额叶皮层变得更加发达。这些都有助于高级意识的形成。人类社会的形成除了基因的底层逻辑,还会受到意识的影响。意识在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可能还会更大。

—写于2023年7月26日(图片来自网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