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运新秀.下》巴郎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勤于学习,善于自省,变教训为经验,从失误趋成功。勇于开拓,敢于进取,继往开来,谱写新章。巴郞身处环境、社会、以及自身的发展变化之中,耳闻目睹,泘光掠影,感同身受,偶有所得,遂予笔录存之,欲与文友们分享,俟以自娛娛人矣。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文运新秀.下》巴郎

戚本禹在王关戚三人中职务最低、资历最浅,但是,他却最是活跃,深得领袖信任,掌握了中央办公厅的重要权力,威势最盛,文运中被红卫小将敬称为“戚大帅”。

戚本禹年轻时,在中南海做机要工作。他学习刻苦,工作认真,对历史研究很有兴趣。他很健谈,口若悬河,思维敏锐,喜欢辩论,平时爱写文章,而且文笔很好。他的文章,模仿领袖的笔法,又带有些鲁迅的风格,很受领袖看重,认为他是深谙历史的理论家。他由此受到提拔,出任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历史组组长。领袖十分喜欢研究历史,对历史组特别重视。戚本禹能成为历史组的组长,非同小可,说明他已是有名气有地位的党中央理论骨干历史权威,腾达有日了。

1966年5月,戚本禹参与起草《五一六通知》,进入文运小组,又是领袖和旗手两个人的秘书,实际上掌管着中央机要,成为炙手可热的焦点人物。各地党政干部都知道,今后向领袖汇报工作反映意见,必须要通过戚本禹了,所以,大家都主动接近他。

戚本禹少年得志,趾高气扬,每日象只盛气的小公鸡,昂首阔步,气宇轩昂,对那些地方封疆大吏,从不放在眼里。连赏识他的旗手也说:“戚本禹眼睛长在额头上,朝上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