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物资匮乏、日子紧巴的年代,两位“50后”相识于亲戚家的农忙时节。母亲是家中长女,下有一个妹妹三个弟弟,从小就扛起家庭重担的人。父亲则是家中五兄弟中的老三,出身寒门,家里清贫到几乎抬不起头来。可就是这两个出身“没资本”的年轻人,却用一场简单到几乎“什么都没有”的婚礼,走进了彼此的人生。
母亲年轻时长得俊俏,性格爽利利落,做事有主见。那年她刚过二十,就有媒人上门提亲,对方是村里的“首富”,但一家人名声不好。母亲没多想就回绝了:“家再有钱,要是心歪了,咱也不跟着遭罪。”她知道自己要找的是能一起扛事、一起过日子的人。
在亲戚家干活时,母亲第一次见到了父亲。那个皮肤晒得黑黝黝的小伙子,身上穿的都是打着补丁的旧衣服,但他说话做事有板有眼,干活麻利,眼里总带着光。别人只看到他穷,母亲却看到了他身上的精气神儿。“人穷志不穷,好日子是人过出来的。”她常这样说。
但这段感情并不被祝福。外公极力反对,嫌父亲家太穷,怕女儿受苦。外婆却一直默默支持,觉得这小伙子靠得住、心眼实。只可惜,母亲恋爱期间,外婆突然意外离世,没能见证这场婚礼。
母亲没有退缩。那年腊月,她一个人骑着旧自行车,穿越冰冷的冬风,从娘家一路骑到父亲所在的村子。那时家里没有电,也没有车,母亲裹着厚棉袄,迎着寒风,去完成自己的选择。没有仪式、没有礼金、没有盛大的婚宴,只有一颗认准了的心。
那是一场彻底的“裸婚”,但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启程。婚后,两人同甘共苦,母亲种地、养猪、拉扯孩子,把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家,一点点撑成了温暖的模样。而父亲,也用一生的勤恳与踏实,回应了母亲那年冬天的奔赴与决心。
许多年后回望,那一段骑车远嫁的旅程,是母亲生命中最果敢、最动人的篇章。她没有等人安排命运,而是亲手选了人生的方向。她的那份敢爱、敢选、敢走的勇气,像冬日里的一团火,照亮了往后整个家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