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十八世纪著名诗人蒲柏 (Alexander Pope 1866-1744),出生于一个罗马天主教的家庭,由于当时英国宗教及法律规定学校强制推行英国国教圣公会,蒲柏只能在家自学成才,学习了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並通读古典。他自12岁却开始发表诗作,並专注于翻译荷马史诗。他以写抒情诗和讽刺诗著称,著有《田园诗集》《批评论》《论人》《温莎林》等。薄柏以精湛的新古典主义审美观写作,其文学作品重节制讲法则,语言精雕细琢,以文字与音韵的技巧高超,创作出无数美丽的经典语句,《牛津引用语辞典》收录了他的200多条精采的语录。蒲柏自幼病疾缠身,身高只有1.37米並终身未,56岁去世。
《埃洛伊莎致阿伯拉》是蒲柏写于1717年创作的抒情长诗,取材于法国中世纪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诗歌描述了受人尊重的法国哲学家阿伯拉与他的聪明美丽並受过良好教育的学生埃洛伊莎之间的浪漫爱情。长诗是以埃洛伊莎写给阿伯拉的情书形式写成,记叙了她在修道院的孤独与悲伤和对阿伯拉永恒的爱与渴望。故事大意为:阿伯拉在成为巴黎最优秀的教师后与小他20岁的埃洛伊莎开始了一段激情四射的恋情但遭埃的家人竭力反对,在埃洛伊莎怀孕后,阿伯拉向她私下求婚。埃的叔叔发现並试图揭露他们的秘密结婚时,埃洛伊莎为拯救丈夫的事业便谎称自己没有嫁给他,这倒激怒了叔叔,叔叔认为阿拉尔先引诱了她后再抛弃了埃洛伊莎,为了惩罚,叔叔将阿伯拉阉割了。为此两人分开並分别成了修女和僧侣献身上帝以从宗教中寻求救赎与慰藉。但随着时光流逝,埃洛伊莎无法摆脱对阿伯拉的爱恋,她认为对他的爱都远大于她对上帝的爱。她无比思念着阿拉尔並祈祷终有一天能重逢,但现实告诉她这重逢已是不可能的,最终埃洛伊莎希望上帝让她在她俩都死去后能重逢。
埃洛伊莎与阿贝拉这一凄惨悲壮而永恒的爱情故事被广为传诵,许多作家和诗人都以蒲柏的这骨爱情长诗为再创作的灵感。曾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知道此故事,但读了几段蒲柏此长诗后才能理解埃洛伊莎那被压抑的爱、那爱的激情、那爱带来的折磨与悲伤。那信中华丽与深刻的的词语是埃洛伊莎内心的呐喊,是信仰的自律,是对爱的追求,是对人性的拷问。
这是护图页节录蒲柏的两段诗句‘描叙了埃洛伊莎在收到和阅读阿伯拉写给朋友信件时的内心戚受与呐喊。我将此段原文摘抄在此大家分享,黄色部分为节录的护图页的部分。图为法籍瑞士画家Charles Gleyre (1806-1874) 所创作的埃洛伊莎(据称埃洛伊莎生活年代为1101-1163),由雕刻画家S·Francois制成版画。画作形象地描绘出埃洛伊莎的高贵与刚毅,孤独与悲伤,以及对阿伯拉的崇敬与l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