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仅仅隔了一天,4月7日周一,中国A股就迎来了自己的“黑色星期一”:沪指暴跌7.34%,深成指暴跌9.66%,创业板指更是惨烈跌去12.5%。全球金融市场虽被川普的贸易炸弹所震荡,但最先也最惨烈地倒下的,却不是始作俑者美国,而是我们自己。

这出充满戏剧性的市场轮回,不仅令无数投资者目瞪口呆,更照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中国股市,并非舆论口中那只“中流砥柱”,而是一只结构脆弱的纸老虎,一旦外部风吹草动,首先土崩瓦解的恰恰是它。
上周末,中国媒体密集报道美股暴跌,并将其归因于川普的新一轮“对等关税”,语气之得意,仿佛美帝即将崩溃,全球去美元化胜利在望,外资纷纷逃离华尔街,转而投奔中国资产。
许多财经自媒体甚至断言:“美股大跌是利空出尽,中国反而将成为资金避风港。”更有不少“大V”把清明假期视为“天选之休”,自豪地表示:“我们躲过了一劫。”
然而,残酷的现实反手就是一巴掌。假期一结束,A股应声暴跌,不但没有免疫,反而跌得更惨。美国三大股指虽然回调,但仍维持中长期涨势,而中国三大指数却如山体滑坡,一日回到解放前。
这不仅是市场的反噬,更是一次集体幻觉的崩塌:我们太高估了自己的免疫力,太低估了全球金融体系的连动性,也根本没有做好应对外部冲击的制度准备。
诚然,川普的关税政策确实具备极大的不确定性与杀伤力。对全球贸易秩序的破坏,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扰动,对跨国企业投资信心的削弱,都是实实在在的风险。但更要命的是:中国资本市场本身的问题早已积重难返,川普不过是点燃了导火索。
近年来,中国股市被过度政策化,脱离了基本的市场运行规律。从“注册制改革”朝令夕改,到“全面退市”口号喊得响、执行得软;从割韭菜式的IPO造富,到粉饰财报的绩优假象;从“鼓励散户投资”的宣传话术,到信息披露机制严重缺位——这一切早已使得A股成为一座“信任危机之塔”。
所以当全球市场因为川普的政策而震荡时,中国市场却成了最先崩塌的“纸牌屋”——因为它本就没有夯实的地基。
还有一种被反复提起的观点:中美“经济脱钩”,意味着中国可以独善其身,美股大跌我们不会受到波及。
这是一个重大的误判。中国对美国及其盟国市场的出口依赖至今未变,人民币汇率仍受美元流动性牵引,资本流动仍需参考美联储利率变化。更重要的是,中国股市的风险定价逻辑,高度依赖国际市场信号,美股不只是“外部市场”,在很多时候,它是我们自己的“主心骨”。
以为“脱钩”就能“躲过风暴”,不过是政治麻醉的自我催眠;真正的强大,是在风暴中心依旧屹立,而不是寄望于离风暴越远越好。
中国股市最大的痛点,不在于外部冲击,而在于内部失衡。我们有着庞大的投资者群体,却没有与之匹配的信息披露制度;我们有上市热情高涨的企业,却没有健全的退市与监管体系;我们鼓励全民理财,却极度缺乏投资者教育与风险提示。
这使得整个市场犹如一池死水——平日里看似波澜不惊,一旦遭遇风浪就泥沙俱下、鱼死网破。没有“信任基础”的市场,只能靠救市和信仰强撑,而信仰一旦崩塌,比任何关税冲击更具毁灭性。川普的关税不是洪水猛兽,而是试纸。它测出了谁的制度是真强,谁的市场是虚胖,谁又是在“牛市口号”里假装繁荣。
川普喊着“对等关税”,试图为美国争取谈判筹码。而中国如果真想实现“对等反制”,最需要的不是关税层面的还击,而是制度上的自我反思与改革。
这场股灾,不能归咎于川普的政策变脸,也不能怪罪外资无情逃离,更不是清明假期的“时间错配”出了问题——而是我们对风险的长期漠视、对市场机制的轻视,才酿成了“全球跌、中国垮”的反差悲剧。
别再自欺欺人了,别再妄想独善其身。全球金融是一张网,谁都不是局外人。如果我们还继续用宣传口径代替风险管理,用情绪高涨代替制度建设,那么下一个“黑色星期一”,还会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