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3.0 前言;3.1 触目的作法;3.2 触目的功能;3.3 培养宿命智;3.4 巴甫洛夫楼;3.5 触目的鉴别;3.6 我幼时的特质;3.7 作触目后的纠纷;3.8 医学实验的传闻;3.9 神的现象
3.0 前言
1973年9月的一天,梁伯又从抚顺回家探亲,来到我们家作客。我看到他之后非常高兴。妈妈对他说: “你和卢岩是有缘。他见着你就高兴,象似还认识你似的。”梁伯说: “我看卢岩记得我。”
妈妈说: “你可不知道呢! 去年你走后,卢岩总问,‘我大姨夫怎么不来了呢?’我告诉他你走了。卢岩就哭了,随后就上火了,嗓子肿了好几天;有两天都不能说话了。”
妈妈对前年刘团长的事耿耿于怀,另外她仍然记得去年梁伯对我的影响,说: “我还记着呢!自从上次你给卢岩讲故事,他就懂事儿多了。依我看,你还能算是他的启蒙老师呢!”
梁伯的脸色变得火红,不停地笑,走来走去,说: “也可以这么说。不过,人家都说幼儿园或者小学老师是启蒙老师。”
妈妈说: “我知道,不过我听说,启蒙的本意是,不知怎么着,把小孩儿的眼睛给蒙上了。孩子看东西,像有雾似的,看不清远处。眼蒙被揭开后,他就能清楚地看近看远了。”
梁伯背对着我站在屋地中央,侧着脸看着妈妈,过了一会儿回答: “我也是这么听说的。”
妈妈兴奋地请求: “你是咋听说的?他们干那事干嘛?你给我说说呗!”
梁伯说:“我听说那种做法是在给孩子做触目。触目就是成语 ‘触目惊心’的触目(如图3-4)。别人看了触目就会在无意之中吃一惊,还会认为那人悉知悉见。”
妈妈叨咕:“让人看了害怕,还认为他什么都懂!这有什么好的?”
梁伯说:“不眩眼(如图3)!那种眼睛不怕光,或者像似发光似的,引人瞩目。有触目的人,无论站在哪里都引人注意,鹤立鸡群。我还听说,触目就是佛教中的肉眼通(如图3,4),是一种活佛的资质。”
妈妈听明白了:“啊!在人的相貌中,眼睛最重要!例如,人们一说到贼,就说贼眉鼠眼的,就首先说到了眼睛。你给我说说触目是怎么做的?启蒙是怎么回事”
3.1 触目的作法
梁伯在屋地上来回走个不停。过了一会儿,他板着脸,背对着我,说: “正常的肉眼通作法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在小孩儿刚懂事,还不太懂事的时候,把孩子放在一个四周没人的地方。让一个陌生人站在远处,得让孩子看见他。然后陌生人疾速冲向小孩儿,让小孩儿大吃一惊,再快速离开。小孩儿这么看着,加上这一惊,据说,这个小孩儿的眼睛就被蒙住了。(案例参见第1章)
妈妈惊讶地说:“那不就是被冲了一下吗!怪不得老辈人说,不能让小孩儿乱见陌生人。”
梁伯笑着说: “听你说,我才明白!就是被冲着了吗!它们还说,当孩子的眼睛被蒙上后,那孩子就总找那个冲他的人;但是,这时候不能让孩子看见那个冲他的人。凤玲,他们说,那个冲孩子的陌生人一般是孩子未来的师父。假如那人被孩子找着了,那这肉眼通的作法就失败了,肉眼通做不出来。”
妈妈想了想,说: “这是讲蒙眼睛;怎么启蒙?”
梁伯说: “我是这么听说的,启蒙(案例参见第2章)就是再找一个和那个冲了小孩儿的人长得相似的人,这人要和孩子既不是陌生人也不是熟人。把那个冲它的人做过的事儿再做一遍,这次让小孩儿看清楚。他们说,这么一作,孩子的眼蒙就被揭开了。”
妈妈说: “啊!那从蒙上到揭开,得需要多长时间呐?”
梁伯说: “我听说,这间隔时间不是个定数。多长时间,得由作法的人,孩子的师父来决定。他师父,咱这么想,能作这件事儿的人,都不是一般人。他师父根据这个小孩儿的智力发展阶段,和它作法的效果来决定。师父作这个法,他是一边做一边观察。一般的,蒙眼睛的时间是三个月到一年。”
梁伯又说: “肉眼通的作法,不是启蒙就完事了。”
妈妈急着说: “大姐夫!那你赶快说,看等会儿忘了,接下来怎么回事?”
梁伯说: “听人说,肉眼通作法的第三步是,在这个孩子十七、八岁到二十三、四岁的时候,等到这个孩子的肉眼通已经形成了,孩子的师父,孩子的父母和这个孩子最信任的人一起,把肉眼通作法的事告诉给这个孩子。”
妈妈说: “啊!当小孩儿的眼睛被蒙上时,就总找那个冲他的人。几个月后,孩子找到个假的。孩子明白,但是眼蒙被揭开了。孩子还找那个蒙他眼睛的人。等他长大了,孩子的师父和父母就故意让那孩子找到那个蒙他眼睛的人。然后,一起给孩子解释他小时候发生的事儿。那孩子心中的谜惑就被彻底解开了。”
梁伯说: “我只是听说,觉得就像你说的这样。”
返回卢岩回忆录的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