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感(4)

创作会痛苦,才会显得快乐更加珍贵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为了找智慧,我读了两本书。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还有圣严法师的《禅的体验》。《孔子的智慧》很薄的一本书,前面很长一段是《史记》孔子世家,我很困难地看完了,然后发现之后就是现代文解释,算是对孔子的一生有了很多了解。书里介绍了中庸,大学,论语,前两部主要强调了孔子的仁和礼的思想,论语部分像是孔子的名言集。之后作者整理了孔子论以六艺施教,理想社会,论教育,论音乐的思想。还有哀公问以及孟子。看了这本书,感觉孔子不再只是无欲无求的圣人,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人。生不逢时,屡屡不得志,说话也会很刻薄,也不能回答所有的问题。对于 隐者“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批判也虚心接受。孔子的思想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统治了东亚几千年。君子是君之子的简称,是贵族;大学是为贵族设立的,那些繁琐的祭祀礼仪也是属于贵族的。韩国应该是 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深远的国家吧。我得了些什么智慧呢?还是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吧。

《禅的体验》我主要是看故事吧,因为我完全没有经验。圣严法师的故事讲的非常流畅,历史介绍的非常全面,从禅宗的历史源流对禅宗做了清晰准确的介绍,不仅有印度的禅法,还有中国达摩、六祖、马祖、临济、赵州等人的法门及宋后流行的看话头、参公案、默照禅等。这些信息对于我来说都是全新,新鲜又有趣。其中讲的一些佛法之类的我没有慧根,无法参透,就草草看过。我一直没觉得佛 是一门宗教,但是作者却提到了魔,在我看来就是宗教了。最大的感受就是一起都是泡影,所以没必要较真大悲大喜。但问题是道理我都懂,行动上做不到呀。知行合一说起来好像很简单,但要做到太难了。

两本书的一些观点是互通的,比如因材施教,中庸观点,到底是该悠哉还是卷都要看情况而定,而且也不是固定的。同理关系的处理也是动态的。

最后八卦一下两位作者都是很有智慧的。林语堂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圣严法师少年出家,1949年到台湾,服役十年后,于东初老人座下再度剃度。1969年赴日本东京立正大学深造,在六年后,他完成了文学硕士及博士的学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