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青春”、沈庆与校园民谣 大学高年级以后忽然发现校园里涌出很多学生歌手。他们也许是受崔健的影响,自写自弹自唱。我们经常在逃课、逃晚自习的时候围坐在图书馆前的草坪上听歌。有时则是比较正式一点地在礼堂里演唱。那些歌基本都是一色的吉它伴奏,简朴的音乐,校园生活的歌词。虽然略显幼稚,我还是很喜欢这些来源于我们生活的歌曲。 那时候也出现了一些“明星”校园歌手,而我一直认为他们就是在玩票,所以并没有认真地追星。后来真的有很多“歌手”退学,包括我们系上一个同年级的同学。他大四时候离开的,参加一个乐队,走上了音乐路。当时还替他惋惜。多么不容易考进这个校园,早知如此,当初干嘛不学音乐? 毕业前有一天又被皇后拉去听歌,是他崇拜的一个校园歌手演出。前面几首都一般般,没有留下任何印象。最后歌手说,“下面演唱一首朋友的新作‘青春’”。虽然这个歌手后来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乐队成员,我那晚却只感动于这首“青春”。淡淡忧伤的旋律、淡淡忧伤的歌词,“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记录了我们当时即将结束大学生活、走上社会前的复杂心情。因为这首歌带来的感动,记住了作者沈庆的名字。 94年,第一次回国探亲,听见满大街都在放老狼“同桌的你”。中学同学聚会的时候,我因为不识这首歌被大家嘲笑为美国回来的老土。弟弟坚决地要给我补课,买了一盘带子让我听。那就是“校园民谣”(1)。里面聚集了很多校园经典,如“同桌的你”、“寂寞是因为思念谁”、“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流浪歌手的情人”。我听着似乎都耳熟,好像当年坐在学校草坪上听的那些歌是一路。。。一直听到那个“青春”。呵,在外面苦了几年,这次再听这歌,更感动于这两句“带着点流浪的喜悦/我就这样一去不回/没有谁暗示年少的我/那想家的苦涩滋味。。。”个人观点依然认为“青春”是校园民谣的典范。 我又读了读盒带介绍,感情真是那批校园歌手。再见老朋友时我就侃侃而谈了,当年我听这些歌的时候。。。晓松是从我们隔壁Q大学退学玩音乐的。。。沈庆、老狼说不定哪次在草坪上给我们弹唱过呢。。。我也非常自豪当年慧眼识“青春”,认沈庆。 再后来的校园第2集里,有一首“流浪的承诺”还喜欢,尤其这几句“想看看你现在流浪的生活/是不是像从前一样的寂寞/我的歌里有个你曾经心碎过/我的歌里有个我为你削苹果。。。”第3集里就没有什么留下印象的好歌了。无论如何,当年的那一批校园歌手里,走出了高晓松、老狼、沈庆,我们有了自己同龄的音乐代言人,还是值得庆幸的。同时我也在想,那些没有出名的歌手们,包括我的那位同学,他们现在都在作什么呢? 沈庆后来的那些歌,比如[这么多年以来]里的“对镜梳妆”、“离别歌”、“最后”等等,首首厚重深情。尤其那天老鬼推荐的“岁月”,其中的“总会有一些简单的遗憾/简单的一如从前/总会有一些一些改变/随着这岁月变迁。。。如果是一切还能从前/把如果能再说一遍/我仍愿意再许下心愿/陪着你直到永远。。。”不负我望,十年以后还能写出我的心声。也许因为现在过了愤世嫉俗的年龄,更欣赏这种怀旧温情的音乐。 9。那英/一些感慨 泰然那天提起了那英,恰好是我最喜欢的女歌手之一,就说两句。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直到我出国之前,从刮“西北风”开始出现了很多豪放型的女歌手。我记得当时最火的有田震、韦唯等等,那英好像只是二流。这些年下来,那英成为天后,老鬼是这样评价的,“田震和那英的饭估计都是一拨人?。那英嗓子更好点,人直率。田震嗓子业余,但唱了好多讨好的歌。。。偶真目睹过那英第一次首体,一胖姑娘,声音冲天,当时就觉得这姐儿们会不得了!”我觉得听那英的歌能听出一个女人对真爱的追求和呐喊。最喜欢那英的那首老歌“雾里看花”:“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那天和就这么活着、老鬼在一起感慨大陆原创流行音乐的沧桑,才触发了我写这篇回忆。有时为自己的老化而感到凄凉,更为那些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恐龙的歌手们感到绝望了。 感触于流行歌曲的商业包装问题。在这一点上港台歌星们真是比大陆早期那些歌手们占优势。一个例子就是那英和王菲。虽然不能否认王菲很有才气和个性,成功是必然的。总觉得她身上港式的商业包装和炒作味道太重了。象我年轻时候是没有什么特别品位的普通听众,真的是随波逐流,认为最时髦的就是最好的,脑子里乱七八糟的灌了许多。多年以后回头再看时,才过滤出来有哪些歌被岁月流逝而冲淡甚至遗忘,又有哪些歌虽然当时并不那么popular,可是心灵的感动至今都能感受。於是就剩下了崔健老狼沈庆那英等等。 我们有幸见证了一代大陆流行、摇滚、校园音乐的诞生、发展,记录了我们成长的心路历程,找 到共鸣,这就是我们的精神财富了。尤其是所谓的双摇 - 摇滚和校园民谣 -更感觉亲切,找到了identity,归属感吧。下一代将会出来什么流行音乐,我们又如何去理解新的音乐语言,都是未定。我也不操心那个,就有这些听就够了。猫王的歌、BEATLES的歌,不是一遍一遍地翻出来再版吗?闹不好这些80、90年代的经典也会这样不朽呢。我们20岁的时候听着歌唱青春,40岁的时候翻一遍祭典青春,60岁的时候再翻一遍怀念青春,80岁的时候最后翻一遍忘掉青春。中间再附庸风雅地听点别的,一辈子就打发得差不多了。写完全篇作业,忽然感到是这样的:音乐恰如人生中很多其它的事情,看上去纷繁错杂,实际上能留下来的感动却很少,需要珍惜! (完) 2003年10月初稿 2004年3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