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真实的康乾盛世--------by轩辕天刑 1、关于科技水平。 美国人坦普尔根据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写了《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里面列举中国一百个世界第一,清朝没有占有一项,但黑暗的明朝有,明军的武器装备在世界上是一流的。火箭喷射器的雏形、世界上最早的化学战、地雷发明都是明朝的事。至于与《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农政全书》相提并论的煌煌科技巨著,清朝怕是只能自惭形秽罢? 明朝皇族朱载堉(他在西方有“王子载堉”、‘上帝赐予人类的骄子’之称,是郑王世子,一生淡泊名利,为潜心于科学艺术,不肯承袭爵位,是真正的贵族英雄)的伟大理论十二平均律,见于他的著作《律学新说》中。在大清遭乾隆组织清廷官方罗列十大罪状妄加批判,目的当然是为了证明乾隆自己和他爷爷康熙朝时编撰的乐律书《律吕正义》比之伟大。可历史是公正的,直到今天,全世界都在播放以王子载堉的十二平均律定音的音乐。谁真正影响了世界? “清初浙江人戴梓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连珠铳”,……共28发,‘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比西方早一个多世纪,……但自中原平定之后,清朝就将火器搁置不用,不再研制发展,……汉人绿营兵只装备陈旧低劣的火器。山西总兵请造子母炮,玄烨御批:‘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断乎不可’。……连珠铳清朝不予推广。……对于明代研究火器的兵书如《武备志》等,一概列为禁书,不准流传、刊行。在明代已经广泛使用的多种火器都不再制造,也不准人研究。从雍正以后,火器制造技术一直停滞不前。及至1840年,英国炮舰来犯时,清军所用的枪炮仍是200多年前的老样子,而且粗制滥造,不堪使用。”(以上引号部分摘自李少一、刘旭的兵器史著作。) 清朝如此“总结过去的科技”,还能说“成绩斐然”吗? 2、民族政策。 满清入关时强迫汉族剃发,为此不惜血流成河。但在此之前女真族曾有向明朝称臣进贡的历史,明朝不曾强迫其改变其发式。这是与明朝的比较。更远的在公元前汉朝,也就是比清早了1500年的时代,汉朝打败了匈奴,置五属国,“因其故俗”,也就是没有要匈奴人改变其任何风俗。满清的所作所为是比之1500年前还不如的倒退。旗汉不通婚(不是满汉,康熙母本姓佟,是汉族旗人),还有不准汉族居住在北京前三门以内,不管他是几品,旗人可以,这是赤裸裸的民族压迫。 3、封建制度的问题。拿两千年封建制度作清朝的挡箭牌是没有用的,你最多能说满清不能对中国的落后负全部责任,但这已证明它没有进步之处,而且它连几百年上千年前中国封建时期最辉煌时代的制度文明也没有达到。 最明显的例子有三:一是科举及其雏形,无论是汉还是唐,都是国事对策或没有达到八股这样程度的脱离实际、名为取士实为杀士的误国科举,在汉代凡有一技之长,善于相马,甚至善于下棋都可以入朝做官。魏晋南北朝曾考医。 二是言论自由程度。都说司马迁如何悲剧,但他写的刘邦象流氓,照样流传千古,因为汉帝王究竟有真正的自信,世界第一强国,怕反面东西的心理自然不强烈。而满清统治者当权之后,不仅全面压制民间修史,还对前朝史书大肆篡改.康熙时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对此甚感愤慨,他通过访问明朝遗老和参考文字资料写了一本记录明末历史的《南山集》,书出后被人告发。仁慈的康熙大帝即下旨将戴名世凌迟处死,戴氏家族凡男子十六岁以上者立斩,女子及十五岁以下男子,发给满清功臣家作奴仆。给《南山集》作序的汪灏、王源等处斩刑。给《南山集》捐款刊印出版的方正玉、尤云鹗等人及其妻、子,发宁古塔充军。宋仁宗赵祯时期四川有个士子,献诗给成都太守:"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成都太守将他缚送京城,宋仁宗却道: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当场释之.而乾隆时湖南学政胡中藻在《坚磨生诗》中写了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看了后立刻亲自批驳说:“一把心肠论浊清”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即下旨将胡中藻“即行处斩,为天下后世炯戒”。清朝大兴文字狱前无古人,为明史案等诛连了多少人,连不识字的卖菜人都牵连进文字狱被杀,何等酷烈!这是盛世时的自信吗?这是强烈的自卑!被骂得狗血喷头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才杀了几百个方士! 清朝文字狱在程度上是开棺鞭尸、株灭九族、凌迟处死等,在时间上则是持续二百年,无论程度,还是时间,都不是文革可以望其项背的。文革已被定性为浩劫,它对中国造成多大祸害,国人大多很清楚。它使人民如何对外部无知,落后于世界,也是很明显的。清朝文字狱比文革坏一个数量级,它的危害如何能被远远低估呢?既然不相信文革时的“正面报道”,凭什么相信清时的“国家在他们手里治理得有声有色”? 清初时,中日的起点是怎样的?清末时中日之比又是如何?如此思考,答案轻易可以得出。 4、礼教大防。汉唐公主休说改嫁,三嫁者都大有人在,如抗匈奴名将卫青娶汉武帝姐姐曾嫁平阳侯的平阳公主为妻。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再嫁后误嫁中山狼,按宋律受罪罚后得以离婚,明代鼓励寡妇再嫁,名将岳飞和明代戚继光,都是发妻主动与他们离婚。而清朝,每位公主出嫁,独居御赐府第,不准与任何亲属住在一起,驸马住在外舍,非通过保姆传召不能相见,清朝公主短命的很多。并且,我七、八年前在读一本关于八旗的专著时,惊讶的发现这样的文字:乾隆一朝表彰的八旗节烈妇女数字竟然是明朝整个朝代全国数字的两倍! 够了吗? 从上述几点来看,清朝比当时的英俄美日没什么可自豪的,比它的前朝明朝也没有什么好自豪的,有些方面根本就是倒退。与汉唐更是天壤之别。 "我大清"1661年迎来了康乾盛世 清初平民思想家唐甄是这样概括的: 清兴五十余年矣。四海之内,日益贫困:农空、工空、市空、仕空。谷贱而艰于食,布帛贱而艰于衣,舟转市集而货折赀,居官者去官而无以为家,是四空也。金钱,所以通有无也。中产之家,尝旬月不观一金,不见缗钱,无以通之。故农民冻馁,百货皆死,丰年如凶,良贾无筹。行于都市,列肆琨耀,冠服华腆,入其家室,朝则熄无烟,寒则蜷体不申。吴中之民,多鬻男女于远方,男之美为优,恶者为奴。女之美为妾,恶者为婢,遍满海内矣. 明在存在的几百年里,只在灭亡前,因由对**对倭寇的战争以及大规模的天灾疫病,才使得北方和西北出现大规模的饥荒,也因此产生大规模流民起义。最终导致文明国家的沦陷。 但中国的北方在五代的破坏后,其实就已经养不活那么大量的人口,一直需要漕运和灾年的中央财政拯济。 1712年4月4日康熙五十一年清廷下诏的“永不加赋”是在经历近百年的屠杀、投充、圈地等野蛮政策后的所谓仁政。 康熙一朝征收税款的基础是按人头收税,人口愈多,则地方上缴的税愈多。这种设计造成的后果,是地方官吏不愿意(同时统计技术上也有限制)据实上报人口,因为报得愈多,税就得缴得愈多。康熙永不加赋的政策就是把各地方按耕地面积上缴固定的税金,与人口数无关,借以鼓励地方据实上报人口──因为人丁兴旺是所谓太平盛世的表征。 以这种方式来彰显盛世不过是**稳定民族奴役的手段。造成的是土地赋税不均,富者勾结营私,虽坐拥千亩田产而不需缴税,贫者无立锥之地,却有劳动之责。 雍正即位后对西北镇压,财政上的困窘就算是靠抄家所得,也无法完全因应。也就不顾什么所谓的永不加赋的虚妄手段,于是就祭起类张居正实施\\一条鞭法\\改革,将田赋和徭役合并,统一折银征收,把丁役摊入地亩的改革。 实际上,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世,各族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康熙末年有朱一贵起义,雍正时有谢禄正起义,乾隆时有李梅和李开化起义,较大的群众斗争则举不胜举。 乾隆朝诗人魏来朋的《鬻子行》写道: 潍北邑当丁丑年,沿海村落少炊烟。无麦无禾空赤地,家家真乃如磬悬。 膝下娇儿莫能蓄,百许铜钱即便鬻。但令得主免饥饿,宁甘下贱为人仆。 交钱交儿说分明,钱交儿不随人行。翁亦无奈强作色,驱之使去终不能。 望儿挥手频频打,旁观谁是解救者?频打频来怀中藏,儿声长号翁如哑。 在这首令人不忍卒读的诗中,我们仿佛听到了200多年前的穷苦人民被迫买儿买女时,骨肉离散所发出的悲惨凄切的哀号声。这首短短的、朴质的《鬻子行》与没完没了、场面豪华壮丽的《还珠格格》之类是大异其趣的,然而,不管是文学价值还是思想价值都是远非后者所能相提并论的。感谢诗人魏来朋,他让今天的我们看到了所谓“康乾盛世”中真实的民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