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院子沦落为花草仓库,通过设计显章法
庭院的初始形状有多种,正方形、长方形、宽扁或窄长,想好你要在院子里做些什么,停留坐卧或是只需穿行往来,依此来确定硬地铺装和绿化的结合方式。绿化的部分注重层次,注意高矮搭配和色彩搭配。如果是一通乱种则显得杂乱,在园林专家的眼里,把这看做“花草仓库”。另外,院子是室内的环境向外的延续,二者从视觉效果和功能上都该互相配合。
1.大门和树木
大门好比人的脸,对庭园设计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鉴此,日本的绿色庭园设计师们创造了很多优美的作品:利用组合一定数量的树木营造某种主体特征;或者种植为数较多的树木做成一种绿色栅栏,而且很多的设计实例利用隐蔽玄关门廊而给予庭园大门一种深度感。
2.大门与苔藓
苔藓的柔软常令我们想起脚下的地毯,因而如果在庭园进路覆盖绿色苔藓,那会给予宾客愉悦温馨的感觉。通常,除了行走的小径,地表都应铺满苔藓;有时也覆盖部分高地,产生一种小山坡的效果。但是,苔藓不宜生长在干燥地区,所以对它的设计只局限在湿润的气候环境下。
3.小径和树木
庭园小径是供散步时用的,因而树木所起的作用是给予散步的人一种祥和安逸的感觉。有些小径的设计单纯朴素,而有些小径的处理则颇费心思:路边簇拥着灌木丛,或伴随着花坛。对于某些设计者,庭园小径的设计清晰地体现了主人独特的人生品味。
4.主庭和树木
大部分庭园中的树木栽植在护理保养过的园地中,俊逸的造型很好地再现了旧时代日本庭园的模式。在某些实例中,精心修剪的灌木丛起到了为庭园树木作陪衬的作用。近年来,使用经人工修饰的树木在庭园设计中已蔚然成风,尤其使用普通的落叶树,如杂木,然而,杂木的保养实非易事。 每当庭园被划分成若干部分,或者在园地上制作几何图形,高大的树木和园地的灌木都会成为非常重要的设计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树木常常是分割庭园的主要材料。
5.小庭和树木
毛竹更多地用在较小的庭院空间,通常自然的落叶类植物因具有俊美挺拔的树干而备受青睐。小空间的景观在垂直的线条中被设计得淋漓尽致。
喜水喜干、喜光喜阴,了解之后再播种
喜水植物需常浇水,喜干植物当然要远离水,否则根会烂掉;如果院子有围墙,或是打算种大树,那么一定有背阴的角落,喜阴的植物可以种在这里;喜酸的植物别种在北京,因为北京的水土碱性大……这么多讲究,听起来好麻烦!这么想的人一定是对打理庭院不感兴趣,相反,如果你是一个爱好庭院生活的人,上述规矩算不了什么,乐在其中嘛!
园林专家说,虽然可以用科学性、文化性、实用性和艺术性来衡量庭院设计的好坏,但对于院子的主人来说这未免太专业,庭院能否有个好效果,关键要看主人的兴趣是否在这儿。
人类需要怎样的生活环境?理想的住宅花园、公园绿地、校园景观应该是怎么样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决定了园林植物配置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
安全性:在个人化的空间环境中,人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领域。心理学家认为,领域不仅提供相对的安全感与便于沟通的信息,还表明了占有者的身份与对所占领域的权力象征。所以领域性作为环境空间的属性之一,古已有之,无处不在。园林植物配置设计应该尊重人的这种个人空间,使人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如古人在家中围墙的内侧常常种植芭蕉,芭蕉无明显主干,树形舒展柔软,人不易攀爬上去,种在围墙边上,既增加了围墙的厚实感,又可防止小偷爬墙而入;又如私人庭院里常见的绿色屏障既起到与其他庭院的分割作用,对于家庭成员来说又起到暗示安全感的作用,通过绿色屏障实现了家庭各自区域的空间限制,从而使人获得了相关的领域性。
实用性:古代的庭院最初就是经济实用的果树园、草药园或菜圃。甚至在现今的许多私人庭园或别墅花园中仍可以看到硕果满园的风光,或者是有着田园气息的菜畦,更有懂得精致生活的人,自己动手园艺操作,在家中的小花园里种上芳香保健的草木花卉。其实无论在家中庭园还是外面的绿地,每一种绿地类型的植物功能都应该是多样化的,不仅有针对游赏、娱乐为目的的,而且还应有游人使用、参与以及生产防护功能的,参与使人获得满足感和充实感。冠荫树下的树坛增加了座凳就能让人得到休息的场所;草坪开放就可让人进入活动;设计花园和园艺设施,游人就可以动手参与园艺活动了;用灌木作为绿篱有多种功能,既可把大场地细分为小功能区和空间,又能挡风、降低噪音,隐藏不雅的景致,形成视觉控制,同时用低矮的观赏灌木,人们可以接近欣赏它们的形态、花、叶、果。
宜人性:在现代社会里,植物景观仅仅只局限于经济实用功能还是不够的,它还必须是美的,动人的,令人愉悦的,必须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以及人们对美好事物热爱的心理需求。单株植物有它的形体美、色彩美、质地美、季相变化美等等;丛植、群植的植物通过形状、线条、色彩、质地等要素的组合以及合理的尺度,加上不同绿地的背景元素(铺地、地形、建筑物、小品等)的搭配,既可美化环境,为景观设计增色,又能让人在未意识的审美感觉中调节情绪,陶冶情操。反之,抓住这些人的微妙的心理审美过程,又会对于怎样创造一个符合人内在需求的环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私密性:私密性可以理解为个人对空间可以接近程度的选择性控制。人对私密空间的选择可以表现为一个人独处,希望有适合自己个性的环境,或几个人亲密相处不愿受他人干扰,或者反映个人在人群中不求闻达、隐姓埋名的倾向。在竞争激烈、匆匆忙忙的社会环境中,特别是在繁华的城市中,人类极其向往拥有一块远离喧嚣的清静之地。这种要求在家庭的庭院、花园里容易得到满足,而在大自然的绿地中也可以通过植物设计来达到的要求。植物设计是创造私密性空间的最好的自然要素,设计师考虑人对私密性的需要,并不一定就是设计一个完全闭合的空间,但在空间属性上要对空间有较为完整和明确的限定。一些布局合理的绿色屏障或是分散排列的树就可以提供私密,在植物营造的静谧空间中,人们可以读书、静坐、交谈、私语。
公共性:正如人类需要私密空间一样,有时人类也需要自由开阔的公共空间。环境心理学家曾提出社会向心与社会离心的空间概念,园林绿地也可分绿地向心空间和绿地离心空间。前者如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区中心绿地等,广场上要设置冠荫树,公园草坪要尽量开放,草坪不能一览无余,要有遮阳避雨的地方,居住区绿地中的植物品种要尽量选择观赏价值较高的观叶、观花、观果植物等。这些设计思路都是倾向于使人相对聚集,促进人与人相互交往,并进而去寻求更丰富的信息。
园或可无花,但不能无木
我国园林中的林木,很有特点。归纳起来有两个特征:一是遵循“取其自然,顺其自然”之原则。无论松、柏、柳、梧桐、梅、竹、樟、槐等都按它们自己生长之姿态植之,几乎不加修饰。二是林木的自然组合。多株的树木,种得自然得体。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传统园林把树木列队而植,总是自然而然地散植于园中,表现着大自然之林木状态。
园中之植树,须看树而种树。有的树往往宜单植,如松、柏、樟、梧桐、银杏、棕榈等。或者也有多株同类之树植于一处,但总是有自己单独的形象、轮廊线。我们欣赏这类树,也总是赏其单颗树的形态。观松柏之矫健,看梧桐之魁然,视银杏之高耸,赏竹枝之秀雅。有的宜合种,如冬青、女贞、木樨、柑橘以及竹类等,种得浓密,意象丛林。这种树往往不欣赏其单株的形象,而且往往起渲染环境的作用,作为某个主题景物(如单石、单株树、亭、轩等)的陪衬物。这种“丛林”宜密不宜疏。这也是中国画之方法论,所谓疏可跑马,密不通风。
园中之植树,须注意主次,切忌松柳竹槐乱种一起。所谓主次,就是一处地方以某树为主题,其余则作为陪衬。主题之树,不在数量之多少,而在于位置是否显要,形态是否突出。陪衬之林木,一要少个性(如冬青、女贞、洋槐之类)二要对主题之树起烘托作用,位置疏密等是关键。一处景观,树不宜染:种类宜少不宜多。树的种类多,难以统一。
园中之植树,也须注意植于何处。柳宜植水边,有“杨柳岸晓风残月”之趣。桐榈不宜植阳处,否则它会疯长,太高则不好看。庭中宜植槐、榆之类,数年后亭亭如盖,夏阴于庭,能生凉意;冬则落叶,阳光满院。
樟宜植于园宅前部,楝宜植于其后部。我国民俗有“前樟后”之说,吉利之意。
松柏多植于山丘,虽为假山,但有真山之精神。山石松柏,其美学思想多有“言志”、“比德”之意。苏州网师园有“看松读画轩”,轩前有松,则取其意;狮子林有指柏轩,也是人文之气,这是取宋代朱熹之句“笑指庭前柏”。其中有一株已有数百年,取名“腾跤”,形态入画。
竹宜丛生,山前、屋后、庭内皆宜。文人爱竹,相传晋代王羲之之子王微之,自汘居后庭中无竹,整天不乐,后来给他植竹于庭,他就得意了,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后来“此君”成了竹的代名词。文人爱竹,一是从概念出发,竹空心,有虚心好学之意;又有节,为高风亮节。二是从形态出发,竹有画意,许多画家喜画竹。因此,大多数园林均有竹。扬州个园,“个”即半枝竹,更有谦意。园主人黄应泰虽是盐商,但也喜舞文弄墨,别号即“个园”。
梅与竹相仿,也为文人喜欢之物,画家画它,园中也植它。梅清高,有骨气,“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苏州有邓尉山“香雪海”,杭州有“灵峰寻梅”;但园中之梅,不可能有那漫山遍野大片梅的条件,所以多为零星的,如狮子林问梅阁,有古梅名“卧龙”这是取名代李俊诗:“借问梅花堂上月,不知别后几回园”。扬州何园中有座建筑叫船厅,周围植梅,故门前楹联曰:“月作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
园中林木要注意由小至大。新建园林多小树,植时不能太密,要考虑长大后的情形。如今有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如银杏、香樟之类,种得很密,殊不知这类树将来会长得很大。树植好少移动,须知“人动活,树动死”,特别忌动大树。
花卉在园林中也须重视手法。这种手法关键在于意境。如苏州拙政园海棠春坞小院中植海棠,院周有回廊,这是取苏东坡之诗《海棠》之意:“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谁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荷花也植于园林池中,而且往往把它诗化了。夏日荷花盛开,“映日荷花别样红”。苏州拙政园大水池中有荷风四面亭,与岸有小桥相连,亭有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荷到秋末冬初,荷叶残败,有萧琵之感,似悲剧之美。拙政园有座留听阁,阁前水池,池中有荷。“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李商隐诗《宿骆氏亭寄怀崔崔衮》之句意。
草的处理也不一样,西方园林多做成几何图案的地毯式的大草坪;中国传统园林则不同,多为分散的、点缀式的,在土坡表面植些草皮,而且往往还要植些灌木,置几块石头。
园林中的草,还有一个用途(手法)是假山单石脚下植之,作为石与地面交接。中国园林之理相通:“远山无脚,远树无根……山露脚不露顶,露顶不露脚。”(陈从周《说园》)。这种草多用麦门冬,有名书带草,其名有文人气。
山可缩小成假山,不过10余米,能意象出千仞高山;水可以缩小成池水,不过数百方,能感受到汪洋河湖。林木不能缩小,这就须从意境出发。这就是园林艺术,并非是缩小比例的大自然模型。因此,林木如何与园中之山石池水相配合,是造园之至要者。如何把握?须多观赏、品味;更须提高艺术文化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