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

人生随缘 看不惯别人是自寻烦恼 .可以不拥有任何东西,除了对生活的激情。好好生活,你的生命是一次性的。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吃海鲜为啥过敏
    吃海鲜,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人的时尚享受。无论到哪个城市,都能看到林立的海鲜城。海鲜城成为招待客人最“上档次”的去处。逢年过节,合家团聚,许多人家也是没有海鲜不成席。那么,我们餐桌上的海鲜吃着安全吗?
    不久前,本报编辑部接到一位读者张女士的来电,诉说她的疑惑。张女士说她从近年起,吃海鲜就开始过敏。比如她一吃墨斗鱼就呕吐,已经有6年没敢碰墨斗鱼。以前她最爱吃虾和螃蟹,可几年前,她吃过虾和螃蟹后就经常肚子疼,手还发痒,于是就尽量不沾。可有时朋友聚会,她经不住人热情相劝,吃了虾和蟹,晚上就会折腾一宿,痛苦不堪。于是她痛下决心,从此再不吃海鲜。她问这是怎么回事,是自己成了过敏体质,还是海产品有什么问题?
    据了解,如今像张女士这样吃海产品过敏的人并不是极少数,只不过往往程度不一、表现不一而已。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随着海产品受到海水污染,其食用安全性问题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海洋污染导致海洋生物畸变
    记者特此采访了一些部门,碰了许多钉子,许多人都不愿说这个话题,不是推来推去,就是打官腔。
    记者找到承担国家《海洋腹足类性畸变现象与有机锡污染生物监测技术》的学科带头人,汕头大学水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黄长江教授,黄先生却没有那么多顾虑,他说:“我国的海洋环境对海产品的污染,已经到了必须正视之时了。”黄教授介绍了这个项目的研究情况:由于海螺是最能富集吸纳海洋污染物质的海产品,世界各国都把海螺性畸变作为研究海洋污染的手段。我国在汕头大学开展的这项研究是中国首次开展海洋生物性畸变研究。在过去的3年中,黄长江教授带领博士生,对我国从大连到勃海所有海湾的18个港口进行调查,采集到的40几个海螺品种中,就有30多个品种产生了性畸变,有的品种的性畸变率竟然达到100%以上。畸变率达90%的疣荔枝螺,雌性长出了发育完全的雄性器官。  
    在性畸变的螺类中,包括许多沿海百姓喜爱吃的螺类,如疣荔枝螺。这些螺许多市价很贵,比如东风螺的市价在百元左右。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已经从畸形的牛、青蛙身上,波及到海产品上。雌性海螺生出了发育完全的雄性器官,变成了中性生物,污染再发展下去,海螺这个珍贵的海产品就会绝种。黄长江教授说,海产品污染的原因是由于化学污染物有机锡的污染,而有机锡是船舶的防污涂料。5年的研究后,黄长江教授发现,船舶进出越频繁的港口,水质污染就越严重,海螺性畸变率就越高。研究发现,除海螺外,海洋生物中的贝壳类生物如牡蛎、蛤子等,也都非常容易被污染。黄长江教授说,此次发现的海螺被污染,不过是冰山一角,许多海产品同样也会被污染,只不过没有公之于众的科学证明罢了。
    黄长江教授说,海产品污染与中国百姓的疾病之间肯定有紧密关系,沿海地区如汕头近年癌症发病率越来越高,谁能说与喜食海产品没有关系?最后,黄教授说,更可怕的是,海产品的污染会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退化。
    此项研究,首次用科学证实了我国近海污染造成海产品污染的严重性。可是当黄长江教授把研究写成论文发表时,有领导却说要“秘密审查后”才能发表。黄长江教授认为,国家花了那么多钱做这个项目,应当把真实情况公之于众,于是便接受了媒体采访,经过努力,才发了论文。本刊记者当即约黄长江教授把他的研究成果写成科普文章在本刊发表。
    在国家图书馆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极少有关于海洋污染与人类疾病关系的研究成果,也许与对科研成果的行政化管理不无关系。
    但海洋污染对百姓健康的威胁,确是不争的事实。

    海洋环境到底咋样
    据2002年海洋环境公报显示,2002年我国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为17.4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了0.1万平方公里。其中较清洁海域面积约为11.1万平方公里,增加1.2万平方公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约为2.0万平方公里,减少0.6万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约为1.8万平方公里,增加0.2万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约为2.6万平方公里。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磷酸盐、铅和石油。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长江口、珠江口、双台子河口、杭州湾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水域。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海洋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2002年《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2年度中国渔业生态环境局部渔业水域污染严重,主要受到营养盐类、有机物、石油类和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影响。其中近岸海域鱼、虾类产卵场、索饵场及自然保护区的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学需氧量及重金属铜的超标,石油类的超标范围比上年有所增加。从区域分布来看,东海区近岸海域污染较严重,黄渤海区其次,南海区较轻。
    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全国共发生渔业污染事故1255次,直接经济损失约3.88亿元;环境污染造成可测算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36.2亿元,其中内陆水域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为8.7亿元,海洋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为27.5亿元。   

    海洋污染严重危害健康
    海水是通过什么途径污染的,又会对海产品和人类产生哪些威胁呢?
    专家介绍,海洋污染物质主要有石油、重金属、有机物、城市排水、农药及放射性元素。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的各类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几乎全部以不同方式排入大海,每年有40亿吨工业废水及430亿生活废水排入海水中,使我国近海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石油污染主要是在石油的开采、炼制、贮运和使用过程中进入海洋环境而造成。全世界每年流入大海的石油就有1000万吨。近年来,各国不断发生溢油、漏油事故,我国也不例外,石油泄露被称为海洋污染的超级杀手。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科学家近期研究发现,有机物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有毒物质在水生软体动物体内沉积,人类过多食用这些被污染的水产品容易致癌。 
    多环芳香烃类的污染物被排放到江河湖海中,这些污染物通常会沉入水底。一些靠水中微生物生存的软体动物例如牡蛎、蛤蜊等将其吸入体内,有毒物质会在体内沉积,损害人体健康,还会使产生癌变。而此类污染最大的污染源就来自原油泄漏。中国环境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发现17种多环芳烃,这种化学物质可以通过水产品吸收再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有很强的致癌作用,其来源是化工企业排入的污水。据说,我国有些海域这种物质的含量还要高。 
    重金属中的汞、镉、铅、锌、铬和铜等主要是由工业污水及重金属农药带入海洋的。全世界由于人类活动而进入海洋的汞已达10000吨,与目前世界汞的年产量相当。这些重金属在海洋中被生物吸收,通过食物链级级传递、积累,最后导致鱼体内含有大量汞、铅等,最终受害的是食用这些鱼类的人类本身。汞也称水银,是一种剧毒的重金属。汞对于生物的毒性不仅取决于它的浓度,而且与汞的化学形态以及生物本身的特征有密切关系。汞是通过海洋生物体表(皮肤和鳃)的渗透或摄含汞的食物进入体内的。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在日本九州岛出现了一些患口齿不清、神经失常的病人,这些病人经久治不愈,就会全身弯曲,悲惨死去。这个镇有4万居民,几年中先后有1万人不同程度患有此种病状,这是由于居民长期食用了八代海水俣湾中含有汞的海产品所致。汞进入海洋的主要途径是工业废水、含汞农药的流失以及含汞废气的沉降。
    目前,我国青海红岛渔民头发里的汞的含量已经超过了海水中的汞含量,因为当地渔民有吃鱼粥的习惯,鱼对汞的积蓄能力极强。
    工业废水中还含有大量有机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它们在海域中累积,并通过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对海洋生物和以此为食的其他生物造成毒害。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有机氯农药,也会被海洋生物富集,如吃了被污染的鱼、贝等海产品,就会中毒甚至引起癌症等病变。
    汕头大学生物技术与环境资源保护研究所除了发现中国沿海海产腹足类性大面积的畸变现象外,还发现某些海产品的重金属严重超过食用标准。食用重金属超标的海产品能扰乱人的内分泌,引起许多慢性病。我国科学家2001年到2002年抽取了几个城市的海产品,经测定其中37%含有丁基锡,其中三丁基锡为主要污染物。其污染来源主要是用于船舶的防污涂料。这种物质被认为是海洋环境中毒性最大的物质之一。三丁机锡化合物可以使软体动物产生畸变和性别变异。目前我国水域中的三丁基锡浓度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规定的标准,水生物对其中有机锡的富集能力极强,而且水产品中的丁基锡很难经过烹调过程消除。
    有机物污染主要是源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牧业排水。近年,环境监测人员在勃海、黄海等离城市近的海域(如北戴河、青岛等地)发现大肠杆菌群,这些病毒极容易通过水产品进入人体。
    不久前,天津塘沽渔民从勃海打捞上来的琵琶虾竟然雄多雌少,雄性琵琶虾占了79%。海洋污染使琵琶虾性腺发育不全,产卵大幅下降。而江苏浅海的污染已经使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对虾、螃蟹等海水养殖产业萎缩。在海南万宁市,也发生过因海水污染而导致大量养殖鱼类死亡。在福建东部,大黄鱼网箱海水养殖鱼病害极多,重要有肝、肾炎、白点病等。
    据有关专家介绍,与海洋污染有关的疾病有:疟疾;糖尿病、气管、手臂、胃部及肺部癌症;肠道疾病、登革热等。有关专家认为,海产品对人体的损害,往往是长期、不容易发觉的。只有等有毒物质在人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突然发病。

    赤潮的危害
    不久前我国东海海域发生了大面积的赤潮,所含藻类都含有毒性,而贝类的食物就是海藻。贝类毒素是目前已知毒素中最毒的有机化合物,人吃进这种毒素后就可能中毒生病甚至死亡。   
    据有关部门通报,今年下半年,由于气候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我省惠州、深圳及香港一带海域可能爆发有毒赤潮,有关专家提醒百姓赤潮来时,慎食贝类海产品。广东省卫生厅还研究制订了《赤潮引起的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预案》,要求各地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加强对市售海产品特别是壳贝类和螺类等海产品贝毒的监督监测工作。一旦出现赤潮预警时,启动有关预案,对污染地区的疑似含有贝毒的水产品,采取各种紧急行政控制措施。                  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成红色外,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浮游生物、藻类死亡腐败会造成海域大面积缺氧,同时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 赤潮发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种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人食用含有赤潮藻类毒素的鱼、虾、贝、蟹等食物会引起中毒。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赤潮的危害。近十几年来,由于海洋污染日益加剧,我国赤潮灾害也有加重的趋势。

    感伤的“老水产”
    海洋污染在使海产品污染同时,也使我国海产品数量急速减少。
    上海市水产局海洋资源处负责人高先生,是个有30年从业经历的“老水产”,每当怀念起当年上海菜场上两角钱一斤的鲜美带鱼时,总是很伤感,他目睹了上海地产海鲜由盛而衰的历史。由于海洋污染和过度捕捞,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沿海的海产品年产已经由过去的十几万吨下降为现在的4万吨左右,渔民纷纷卖船转产。现在上海地产的带鱼、黄鱼等越来越少,上海市民已经很少吃到带鱼、鱿鱼、海鳗、墨斗鱼等地产的海产品,上海市场上到处是进口海产品。就连上海人最爱吃的海蟹,现在也越来越少了。高先生说,现在上海的海产品,人工养殖的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自然捕捞的。高先生用来形容目前上海海产品的词是:个头小,品种少。
    天津市水产局的周先生更悲观,他说,由于污染造成的海产品生态环境恶化,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天津海产品资源越来越少,现在天津百姓已经吃不到天津地产的经济鱼类了,天津沿海的带鱼、黄鱼已经绝种了。他说,要是北京哪个超市带鱼标的是天津产地,那肯定是瞎写,要不就是天津远洋船去远海捕捞的。天津市民现在只能吃到小鱼小虾和容易生存的贝类。以前不太喜欢吃的琵琶虾,现在也有许多人爱吃了。周先生说,原来毛蛤是最多、最便宜的海产品,现在数量也明显减少。周先生在水产部门工作近10年,也目睹了勃海海产品资源的衰退过程。现在天津市场上大部分是进口带鱼,而十几年前,在天津人饭桌上地产带鱼是家常菜。记者了解到,由于海洋污染和过度捕捞,近海的低质水产品激增,例如有的季节低质毛虾竟然占到海产品总量的40%左右。     
    东海的带鱼迅速小型化、低龄化,号称“海产品的四大家庭”的大黄鱼、小黄鱼、墨斗鱼、带鱼产量迅速下降。南海是我国最大的鱼类产区,但近年来,南海的六大渔汛已相继消失。渤海目前只有处于生物链底层的生物还有群体存在,如虾皮、海蜇、小贝类等,处在食物链二级以上的几乎绝迹。黄海的人工海水养殖产品也受到污染严重威胁。每年,黄勃海区海洋生物资源损失24亿元,东海损失17亿元。近海水产养殖病害造成的损失达百亿元。

    海产品出口受阻
    因水质污染带来的水产品安全问题,已使我国水产品出口多次受阻。2001年9月,欧盟因氯霉素残留问题把我国出口到欧盟的冻虾产品纳入其快速预警机制;2001年10月,又发生毒蟹事件,香港私人检测机构所测出江苏省输港大闸蟹含有氯霉素,导致这批蟹销量剧减。2001年1月,欧盟食物与消费品管理委员会又正式通过决议,自当年2月1日起全面暂停从我国进口动物源性产品,致使江苏省3000多吨小龙虾不能出口,仅此一项就减少收入1300多万美元。2001年1月,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也做出反应,对我国出口到美国的虾类产品进行严格检测,对我国的虾类产品发出预警通报,并宣布在动物源性产品中禁止使用氯霉素、磺胺类等11种药物,即在出口到美国的动物源性产品中不得检出。2002年3月中旬,日本宣布对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动物源性产品实行严检,并向我方通报了从福建厦门进口的鳗鱼产品中检出大量氯霉素残留,同时公布了11种药物的最大残留限量。2002年6月,广东省顺德市某水产企业生产的鳗鱼磺胺类药物超标,从而使日本对所有顺德生产的鳗鱼进行限制,给企业带来惨重的经济损失。

    国家保护海洋环境的规划
    其实,海洋污染早已得国家高度重视。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使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走上了法制化轨道。10年内投资555亿元,旨在改善我国内海生态环境的《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已开始实施。该计划由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国家海洋局、交通部、农业部和海军以及环渤海的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共同编制,并于2001年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复。《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到2005年渤海海域的环境污染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初步缓解,陆源COD入海量比2000年削减10%以上,磷酸盐、无机氮和石油类的入海量分别削减20%;到2010年渤海海域环境质量得到初步改善,生态破坏得到有效控制,陆源COD入海量比2005年削减10%以上,磷酸盐、无机氮的入海量分别削减15%,石油类的入海量削减20%。到2015年渤海海域环境质量明显好转,海产品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但近年,我国海洋环境没有明显改善。2002年,中国水产学会的9位科学家联名致信时任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建议实施遏制水域生态荒漠化的国家行动计划,切实保护水生物资源。


    海鲜吃着不放心
    目前我国水产品质量的监督机制如何呢?
    记者来到北京上地超市海产品柜台。最显眼的地方是一大盘虾和一大盘带鱼。卖鱼的服务员热情地迎上来,问记者要买什么。记者指指虾问:“这有水产品检测合格证吗?”售货员带着冷冷的神情说:“没有。”记者又指指带鱼问有没有检测合格证,售货员也很干脆地说:“没有!” 看记者不买,售货员悻悻地转身离去,记者听他和另一个售货员说:“要看什么合格证,从来就没有过!”看来没人这么问过他们,他们把记者看成个多事之人。记者看了看标签,都标着产地,虾是浙江产的,带鱼是山东的。于是记者便细看起海产品柜台的货色来。呵,这里的海产品还真不少,记者再一次问售货员这些海产品有没有检测合格证,售货员一脸不耐烦地说:“从来就没有过什么合格证!这些都是合格产品。”记者说海洋污染了,谁能保证海产品不被污染呢,售货员说:“海洋污染跟海产品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海水养殖的!”又是一脸不屑,似乎记者少见多怪。
    于是记者便开始细看那些海产品的产地。记录如下:墨斗鱼、海蟹、蛤子、大黄鱼、老板鱼等都产自天津;虾、带鱼等都产自山东;海平鱼则产自浙江。
    记者来到卖小龙虾和鳗鱼的柜台,这里正卖得热乎。小龙虾是市民喜爱的食品,周日买回家做“麻小”经济又好吃。记者问售货员有没有检测合格证,她痛快地说:“有呀!”记者问在哪里,她向后随便一指,记者向后找了半天,只看见墙上的海产品广告,根本没有看见什么合格证,女售货员面无愧色地说:“这东西都是经过卫生检验的!”买小龙虾的市民听记者这么发问,似乎也有点奇怪。记者来到冷冻柜台,细看里边的海产品,见大多数海产品都是北京当地加工的,但无一例外没有标明原料产地。而且除了北京申马人公司的产品标有卫生许可证明,大多数产品都没有这种证明。记者在柜台中寻寻觅觅,引来年轻女售货员的白眼。看来,没有一个顾客,买海产品这么挑剔。人们几乎本能地认为:海产品只要新鲜就安全。
    来到干货柜台,看了看虾皮、虾仁、紫菜,发现都是只标明产地,而没有海产品检测合格标识。超市不乏贴有绿色标签的产品,但记者转了半天,没有看见一种海产品包装上有无公害标签。
    来到紫竹院附近的一个大型超市,海产品柜台非常漂亮,从龙虾、带鱼、大小黄鱼到各种贝类,应有尽有,产地大都写着山东。记者问服务员有没有检测证明,答:“有,可不在我们手里。”记者想拍个照片,服务员说:“不许拍,保安会没收你的相机。”
    离此不远的甘家口大厦超市海产品柜台,除了贝类、虾类之外,鱼类之丰富超过记者想象,可见经营者的苦心。粗看一下,有偏口鱼、比目鱼、沙丁鱼、石斑鱼、雪鱼、针鱼、鳗鱼、三文鱼、白古鱼等,除白古鱼外,大部分鱼产地都是浙江。记者没看见一个柜台的产品上有检测证明。虽然没有开口,但记者在采访本上写写划划,受到服务员的冷脸。
    崇文门菜场,正热闹地促销黄花鱼,一斤才9元钱,极有诱惑力,围了许多顾客。这里的平鱼也较便宜,比以上市场至少便宜1/3,产地大都写的是青岛和舟山。记者假装要买,问售货员有没有检测证明,一个小伙子肯定地说:“海产品属于免检产品!”
    记者来到北京天民水产品批发市场,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水产品,海货品种应有尽有,从100多元一斤的大龙虾到活海蟹,价格都比超市上便宜许多。记者沿摊位边走边问,海货贩子们对“有否检测”的问题不屑一顾,大都说:“活物,能有什么事儿?”到处是腥臭的水气和渴望买主的焦急目光,但无一摊位上有任何检测证明。这里来自天津的海蟹和贝类最多。
    红桥市场是北京颇有名气的海产品市场,这里虽然是零售市场,但与批发市场一样,只以“鲜活”招徕顾客,无一种海产品明示检测证明。记者问一中年汉子他的货是哪里来的,他说:“浙江来的,那里的海水干净!”这是表现得最有环保理念的一位。
    北京市场上的海产品,除少量带卫生许可证标识外,无论干鲜,没有公示检测证明的是绝大多数。而卫生许可证,与海产品的无公害检测并不是一回事。其更着重的是卫生,而不是海洋产品有害化学物的含量。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消费者,人们的回答大都是:看着新鲜,吃着就没事!

    现在还没有海产品检测认证制度
    中国水产品质量认证中心的宋主任说,我国政府今年5月刚刚开始无公害水产品的质量认证,得到认证的水产品覆盖面还很小。今年6月份刚公布了第一批无公害认证水产品的名单,对水产品的认证还在摸索阶段。水产品认证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认证中心正在努力把成熟的产品认证经验与水产品认证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快步在水产品认证上与国际接轨。现在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已经开始了水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超市中的水产品必须要有无公害产品的认证标识。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和自己的经济利益,目前水产品企业参加认证的积极性都很高,已经有100多个水产品企业要求认证。不过,目前我国水产品认证只对养殖产品,对捕捞海产品的检测认证还没有开始。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有关负责人说,到目前为止,他们只对超市上的水产品进行检验,还没有对农贸市场的水产品进行过检测。“农贸市场适合中低收入的人,不代表主流消费群体。”这位负责人这么说。他还告诉记者,因为每次检查都是抽查,只查部分企业的部分产品;而且每次抽查之间间隔较长,大约一年两次,所以他们的监督作用实在有限。这位负责人还说,我国目前对水产品的质量检测还没有统一的严格标准,许多检测机构的鉴定手段也不太先进。结束采访时,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最近,因为市场有关部门要求减免收费,不许检测部门收取检测费用,检测周期又不得不拉长了。
    北京市卫生监督所的赵主任说,该部门监督的海产品主要是干货,因为鲜海产品需要加工食用,传统上认为是安全的,所以不检测。但由于海洋污染造成海产品污染,确实需要检测,但还没有建立检测制度。他还说,其实现在有海产品的国家卫生标准,检测手段、技术力量也都不成问题,只要有制度,立即就可以实行。
    记者采访天津、广州、上海、大连等城市的卫生监督部门,也都说没有建立起无公害海产品的检测制度。
    记者了解到,目前除了出口海产品建立了严格的检测制度外,国内市场上的海产品大都没有“无公害”检测。

    如何建立检测制度
    汕头大学黄长江教授说:“现在出口的水产品都要检测,而在中国销售的海产品却不检测,绝大部分海产品还不是中国百姓吃吗?中国百姓的性命不是与外国人同样珍贵吗?比出口创汇更重要的,是中国老百姓的健康与生命。民本主义,才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黄长江教授还说,国内海产品检测制度迟迟建立不起来,缺少专业人员是原因之一,为什么不利用大学科研力量来建立这个机构?由于机制关系,大学科研部门的检测会比政府部门更客观、公正。
    毕竟,建立科学的海产品检测机制,让百姓清楚海产品的质量,是比任何经济指标都重要的事儿。
    看来,让百姓吃上放心的海产品,还有挺长的路要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