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一次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还是个小孩子,并不太懂得什么是孤独,尽管当时总固执的认为自己是个过于早熟的孩子。那是读者上的一篇散文,那时候有摘抄好文章的习惯,我摘抄了中间的好句子,反复吟诵。记得后来,买了几张很别致的书签,就抄录了格外喜欢的句子,被大学的同学看到,很为我的“深刻”吃了一惊。再后来,我就找不到我的书签了,可能还夹在曾经喜欢过的哪本书里了,也许就这样失落在流沙般过去的岁月里了。那篇以此命名的散文中曾经很喜欢的句子,已然记忆模糊。可是这句话伴我走过青青葱葱的这一段段时光,象一支旋转迂回的咏叹,在每一个未曾开始或开始了的故事之中,在每一段模糊或明朗的情愫之间咏奏,给我不一样的心境去体会,去回味。 我不知道,这个世界究竟有多少人对孤独是免疫的?那文章的作者写,小时候曾试图去跨越自己的影子,当然,她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到。孤独,也真与我们如影相随,不管你是独处,与人相伴,或是在拥挤、喧哗的人群;不管你是得意或失意。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放弃跨越它、逃避它的企图,与它为伴,与它为善? 为什么情到深处人孤独?那作者说,人与情人、爱人、他人永远是鱼与水的关系,鱼不能离开水生活,可也永远无法融于水。就象其它很多对立而互为成立的两极一样,我们渴望被理解,我们这种渴望越强烈,是不是我们越容易失望?当你希望与你心爱的人心心相印、心有灵犀的时候,你是不是会愕然的发现,原来我们同在一个情境,互相体恤,却原来内在里的想法和感受并不总是一致?孤独的对立面是?陪伴,理解,或者情致深处?后来很喜欢周国平的一本《爱与孤独》。原来爱与孤独就是一个对立,爱得越深的时候,越渴望完美的默契与理解,可他人,不管是多么与你亲近的人,有谁会如你自己一般完全的了解你自己,会完全排解你心底深处的孤独? 但是又请你不要误解,我始终从未放弃对于对爱与关怀的希望,对被理解的渴求。只是“情到深处人孤独”,我学会留给自己一个空间,学会面对我的孤独,品味孤独,在孤独中默默体会那人生经历中种种不同的情感与心境。 这一段,我写得有些吃力。在我看来,这么一句话,好像是需要不断参悟的,而我离完全悟透还差得很远。末了,我想起以前读到很简单的小诗,大约是这样的—— 小时候/孤独是一本书/我不懂它/它不懂我 长大一些的时候/孤独是一只小狗/它会追我/我也会跑 而现在/孤独是一只小猫/总在不经意的时候/轻轻的爬上我的心头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一句,好像很多人都很喜欢,怀旧的时候、想念故人的时候,好像就很容易想起它。下雨的时候,是不是很多人都会怀旧?点着蜡烛的窗口,是不是很容易让人向往与老友重聚、促膝谈心的那一刻? 有一天,在网上抓到一个很少联系了的中学时候的朋友聊天,扯了很多中学时候好玩的事,一连问了好多个“你记得不记得这个那个”。最后他烦了,说过去的就过去了,不要让回忆阻碍了你向前看,往前进。我笑说,我这个人就是很积极向上的奔向前方的嘛,不过偶尔会想要放慢脚步,回头望望,怀念一下那些给了你那么多温情的关怀和愉快的笑声的朋友,回忆一下我们曾一同经历感受的所有悲伤、怅惘、感动和开怀的时刻。它们让我们在最凄清寒冷的夜晚也感到温暖和愉悦。 我有几个很好的老朋友,一直留在了家乡。我渐渐和他们疏离,实在我走得越来越远,也不擅且没有办法和所有的老朋友保持不断的联系。这友情久了,也是越发的醇,越发的接近亲情了。偶尔的只字片语,就能让我温暖好些时候。回家的时候,也一定聚到一起叙叙旧,谈谈“新”。我有时候很羡慕他们,什么比得过一直在自己身边的老朋友、铁哥们呢?哪像我一样,在异地漂泊,刚刚熟稔的朋友不两天可能就要说BYE-BYE。回国的那一年,我们一起到茶吧里喝茶,互相说了很多很久没有说的知心话。那茶吧像很多地方一样,刻意布置出一种情调,自然是暗暗的,有放在杯子里的一点点烛光。好像人在那种环境里特别容易动情,特别容易感伤,每一个人的眼神也是格外脉脉含情一样。后来,其中一个朋友告诉我,其实他们几个常年在一起,是一个电话就到的近距离友情,可是也很久没有这般把“茶”叙旧、促膝谈心了。我忽然意识到我这远距离的友情的别样好处来。不分离,体会不到最深厚的想念;不淡泊,就不会有这“共剪西窗烛”时格外的感动。我想你们可以谅解我无法在你们每一个伤怀或失落的时刻,陪在你们的身旁,听你们诉说;而我也谅解你们无法慰藉我在异乡的寂寞,甚至有时难以理解我所经历的悲伤和沮丧。但是,想到你们让我感到温暖,因为我知道,你们总在远远的地方,想到我,谈起我,给我打气,为我祝福。我总在心里保留着一份期望,那就是下一次围烛畅谈的时候。你们不说,我也会知道,我们都有过很多”“巴山夜雨”的时候,让对彼此的思念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