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课系列--“亲爱的”

世界风情见闻,欧洲生活故事, 随笔,小说,交流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在欧洲,给新生的小宝贝取名字,不会象中国人一样可以随意运用文字。在这里一般是有名字的目录书可查的,必须在其中挑选一个,有一些名字在圣经里能查出典故。只此而已,仿佛一个个代号,被那么多的西方人用来用去,从古到今,无数遍的重复。没有寓意,也不能够表达某种父母的心思和愿望。在我的眼里,似乎有一点遗憾。

 

所以德文中的昵称相对很发达。在好多译成中文的电影里也能见识到一些:小卷心菜,甜心,小猫,大熊,小巫婆,兔子,我的巧克力,你的奶酪,你的胖子,等等。温柔和女性化的词语用在女人身上,好玩和强壮的词语用在男性身上,可以是爱人之间,家人之间,或者是朋友之间(当然,朋友之间的这种称呼相当于外号,含有亲切和熟识的意思)

 

昵称来源于人们熟悉的动物和植物的名字,或者来自某个人的特征,而且常常加个小字表示亲昵。班里有个南斯拉夫的女人,坦言告诉我们她在家被丈夫叫作兔牙,因为她的门牙给人的第一印象真的很深。他的高壮的丈夫也常被她叫作我的小熊。中国人比较严肃的,不善於喻情言表,老师问到我在中国的关于昵称的习俗,我想了一下,只回答:亲爱的、宝贝、和爱人这几个干巴巴的没有想象衍生能力的词。后来同学中的南韩女人被老师问时也有与我类似的答案,因为我们有这样相近的人种和文化。

 

那时候突然想起大学毕业那年,一个人在北京的御和园后山看风景的时候,邂逅的那个深皮肤的高大的男孩。他说他是联合国译训班的。他喜欢称呼他喜欢的女孩子“ honey”,英文里蜜糖的意思。他只是用英文叫,轻轻的,在御和园后山的风中象一种呢喃。现在想想,如果翻成中文叫起来,一定怪怪的,失去了那种味道。可是在西人的语言里,是顺耳得很的。一点过家家的味道,却在成人的生活里上演,没有一点不自然。

 

德文课本上一幅漫画,女生向身边的男生借笔,一声“Schatzi”(瑞士语中亲爱的的意思) 叫过去,娇滴滴的,男生的表情一下变得温柔和羞涩。看来这笔是不能不给了。其实,上课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个罗马尼亚来的女生坐在我附近。她和其他熟一些的女生说话的时候,常用“Schatzi”相称。在我和一般的瑞士人来说是很不习惯的,毕竟只是同学而已,可是日子长了,也不再在意。不仅是文化背景之间,人和人之间的表达方式还有不同呢。记起刚入大学的时候,班长是福建人,他第一次点名,只要是三个字的名字,一律略去姓氏,当时全班30个人听了,面面相觑。现在想起来好笑的很。其实这是福建地区的惯例,并不表示他想给人昵称。

 

课堂上学了一大堆瑞士人常用的昵称回来,在家里却好像没有用武之地。我和盖瑞之间,似乎从来只有名字和英文的darling这样的称呼,和我那些德文课上的女学友相比,没有那么多色彩。记忆中仿佛听过盖瑞叫自己的女儿小豆角,可是次数应该很少。公公婆婆倒还常给我们的女儿昵称,他们之间,也很少有某种特殊的叫法,也许爱人只是私下用用昵称而已吧。不过,看到德文书里画的那些爱人之间祝贺生日的卡片,里面的言语,被几个昵称点缀一下,流露的是象初恋一般新鲜的甜甜的感觉。这就是使用昵称的效果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