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导演第诺德劳伦梯斯根据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巨作《战争与和平》改编的电影对原著和历史篡改很多,不仅沙皇有计划有秩序的以诱敌深入为目的撤退被改成是因战役失败的无奈,甚至连沙俄军队带走所有食物焚城以断法军供给的策略也被改为法军残暴屠城。但是故事的历史背景没有被篡改,那就是沙俄在同拿破仑开战的初期国内贵族高层还处在歌舞升平的环境当中,以及拿破仑军队之所以失败皆因败于沙俄举国不屈不挠的意志。相比之下,“走向共和”并没有找出晚清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具体原因,似乎完全是为李鸿章正名而来,而且整个故事情节里只有光绪皇帝鲁莽催促李拒敌于国门之外的应战和财政拮据而至弹药短缺的假象因由。事实上,当时北洋水师所缺乏的是必不可少的日常训练和视死如归的意志,而整个朝廷缺乏的则是应战必需的战略战术和同仇敌忾一战到底的决心。前者倘若李鸿章不重用不懂海战治军不力的亲信丁汝昌极可能会改变战场的局面,后者李鸿章作为军事统帅无论如何都推辞不掉向朝廷进言战术谋略的责任,甚至战役如何筹划,如果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如何应对等等。无论其它文人大臣如何攻讦他,仗毕竟是要李中堂自己去打。好个几乎自封成功今后可以做中学生历史教材的连续剧,就这样漏洞百出还被某些人捧上了天。 当时甲午海战的历史真相是什么呢?北洋水师缺少的不是炮弹而是纪律和训练,北洋水师的旗舰等吨位大,速度慢,火炮陈旧发射速度慢等是真实的;相反,日军舰吨位小速度快火炮发射速度也快,更重要的是,人家有备而来弹无虚发!如果李认真备战呢?那么他就要首先认真考虑海战怎么打,如果克己之长的话是否应该诱日军上岸,待其锋芒耗尽后出其不意出动北洋水师击沉日舰断其后路,然后以消耗战拖垮岸上敌人,寻机歼灭。“走向共和”无法改变这样一个重要历史事实,就是甲午海战后期整个日本已经国力不支,两军要以意志较量了,而恰恰在这时李签订了和约!好一个身经百战的李中堂!当然,晚清如果不重用李鸿章就不会成为晚清,李鸿章若不甘为晚清所用也就不能促使晚清的灭亡!李鸿章在同每次沙俄谈判出让国土时沙俄是把几百万的卢布存到为其专设的账户里的,现在俄国公开的这部分档案人人可查,唯独“走向共和”的编剧们忽略了,还要把这个电视剧当作历史教科书教育后代吗? 换一个角度想,如果晚清做得到诱敌深入坚持把甲午战争打到底,那么拖垮的就不仅是日本国力,还有其工业化进度及其社会政治的稳定,而以当时弱肉强食的游戏规则,那么割地赔款的就是日本。更重要的是,晚清敢于决一死战的魄力将吓退所有西方列强对中国的长久以来的掠夺计划,不仅八国联军的入侵不会出现,就是八十年后的九.一八事变也不可能发生!当然,如果晚清能做到这些就不会是晚清,而其之所以在甲午战争中失败不仅在于其政治生态的腐朽,更有整个国家官不思进取,民不思振作的低沉堕落! 以同样的逻辑分析抗击八国联军,“走向共和”把义和团和中国农民的愚昧不化简单以“教堂占地”一言庇之。试问中国农村一百年前的教堂有多少,多大?又占多少地?义和团为什么能够在短时间内席卷华北,又为什么在起事的前中期专杀洋教士和少数为非做歹的教徒?如果这些都是朝廷不懂外交,农民排斥外来事物的话,那么八国联军进攻天津时中国教民们和入侵者合力屠杀自己同胞就有道理吗?而且在整个对待八国联军的事件里,呼之欲出地暗喻中国不可对台独使用武力,否则一定会导致西方各国的围剿,更赞颂李张等人在南方隔岸观火,乘机坐大,拒不驰援的行径。以当时远洋轮船的速度和中国幅员作一对比,如果满清军队合力抗敌的话历史是否可能重写?而且从历来各国的反侵略反分裂的战争来看,如果顾忌锅碗瓢盆首先输了意志的话,那么中华民族就只能自己毁掉自己。 由此看来,中国今天的国内外环境真的到了主动放弃台湾的地步吗?对外世界主要大国都承认一个中国,这就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保障,对内中国的国力已经远不是任人宰割的一百年前了。诚然,战争不是最终目的,但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却绝对是和平的必要手段。如果诱发战争的一方面临的是灭顶之灾或者其成本远大于可能得到的利益,那么战争就是阻止政治骗子玩弄人民的最佳手段,是让全体同胞理性思索民族命运的冷却剂。在此方面,如果“走向共和”有任何正面作用的话,那就是冷却一部分人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要知道,当前的国际环境毕竟是和平发展,中国人并不应该捂住历史伤痕而不痛定思痛反思伤痕的来由,中华民族自己之间也没有必要放弃和平发展的机会而自相残杀。但是所有这些的前提是将来我们期待已久的统一和强大,基调是痛定思痛之后的振作和昂扬。否则我们就不可能真正扬弃封建社会长久以来形成的陋习,而走上和谐团结的民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