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理论之三 --- 博弈论(3)

写日记的另一层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来,夜深人静,借境调心,景与心会。有了这种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 才有了对生活的敬重。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第二节 股市是多方竞局

   一、多方竞局的特点

   根据竞局中参与者的数量,竞局可分为双方竞局和多方竞局。多方竞局是一种最为复杂,难以处理的竞局情况,随着参与方的增多会演化出许多在双方竞局中没有的特征和规律。当前的学术界对这一类竞局还缺乏深入的研究。

   (一)多方竞局降低竞局的对抗程度

   考虑一个双方零和竞局,此时,一方的获利就是另一方的损失,所以是一种直接的你死我活的对抗关系,不存在缓和的余地,竞局的对抗性最强。但如果是由甲乙丙三方构成的竞局,则每一方都以另外两方为对手,甲的获利是乙丙两方损失的总和,但具体到乙或丙个人来说,平均每个人只承担了损失的1/2,当甲想在竞局中获得10分的时候,他相当于想平均从乙丙身上各获得5分,对乙丙每个人的攻击意识只是总攻击意识的1/2。同理,对乙丙两方对甲的攻击意识也只有各自的总攻击意识的1/2,而甲所承担的他人的攻击意识的总和也还是1。

   当竞局方进一步增多时,各方之间的对抗性会被进一步稀释,极端情况下,面对股市这种由巨量竞局方构成的竞局,人们甚至已经不容易感觉到它的攻击性了。假设中国股市有两千万股民,一位股民朋友入市的目标是每年从市场上赚到20万,那么,他的这个目标分摊到每个其他股民身上意味着他打算每年从每个其他股民身上赚1分钱,这个想法看来对每个其它股民的攻击性并不强。

   所以多方竞局具有分散攻击意识,降低各方之间对抗程度的性质,这个特点使得人们在参与其中时常常搞不清自己和其它竞局方之间的关系,不知道该以何种思路去参与其中,不自觉的放松了攻击意识和防攻击意识,在迷惑中解除了武装。

   多方竞局中个人之间的攻击意识虽然因分散而减弱,但总体上看每个人所承担的攻击意识并没有减少,因为虽然每个个人对他的攻击意识减少了,但他要受到来自多方的攻击意识,其中每一个人对他的攻击意识都不强,但加到一起就很强了。比如,股民中一种典型的利润预期是一年翻倍,假设一个有10万元资金的人,他的攻击意识为要在一年内从别人那里赚到10万元,这个攻击意识分散在整个市场,每个人只承担了一点点。假设每个股民的利润预期都是一年翻倍,那么市场上弥漫的攻击意识总和就等于每个人资金量的和,刚好等于市场总资金量。如果攻击意识是根据资金量的多少平均分配在每个人身上的,即钱多的人,别人想从他那里赚到的钱也多,承担的攻击意识也多,钱少的人,别人指望从他那里赚到的钱也少,承担的攻击意识也少,每个人分担的攻击意识和自己的资金量成正比,那么每个人承担的攻击意识刚好等自己的资金量。对那个有10 万元资金的人来说,市场上所有人对他的攻击意识加起来刚好等于10 万,即要在一年内把他的钱赢光。

   所以每个股民应该意识到,市场上的其他人在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计算,总的目标是一个,要把我的钱赢光。这可真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市场,可不慎乎?人在股市,就如同在进行一场以一敌多的决斗,敌人在从四面八方观察着我破绽,稍不留神就不知道会被谁所算。所以,要想在股市中取胜先要学不输,人之所以会输是因为存在弱点被人所乘,要想不输就要消灭自身的弱点,只要自己还存在弱点,就必然会被人所利用,因为有那么多人在从各个角度计算该怎样赢我,这么多人共同操作的结果,就成了一个象水一样无孔不入的对手,对付他的唯一办法就是把自己变得没有弱点。

   道家修行,欲夺天地之造化,以求长生不死,于是形成了一种和天地对抗竞争的关系。《阴符经》谓:"天地者万物之盗,万物者人之盗,人天地之盗也"。人与天地万物相互为盗,而人在天地万物的包围中,其竞局态势与股市中股民在整个市场的包围中颇为类似。道家想"积精累气"以求长生不死的目标,与股民想在股市中积累起财富的目标也颇为类似,道家在修道中采取的一些策略也值得我们借鉴。为了在和天地万物的这样一种不利的竞局中取胜,道家效法灵龟,采取了一种严密防守的策略。其修炼的基本思路是炼成金刚不坏之身,也就是"内气不出,外气不入,寒暑不侵,水火不伤"的没有弱点的身体,以此对抗衰老的自然进程。且不说这个目标能否真的达到,其思路倒是非常明确的。股民想在股市中长久的生存下去,并且越来越壮大,成为股市中的不死金刚,也要修炼自己达到没有弱点的境界。

   (二)多方竞局中各方之间的对抗性会发生分化

   前面讨论的是各竞局方完全平等时的情况,事实上,任何竞局中各方都不可能是完全平等的,这种不平等造成各方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复杂化。每个人都不可能将自己的攻击意识平均的指向其它每个人,而必然会对不同人有所区别,对有的人的攻击意识大于平均值而对另一些人的攻击意识小于平均值。这是因为,对每一个人来说,从其他各方那里受到攻击的强度和攻击不同各方获得利益的难度是不同的,每个竞局方从自身利益最大的原则出发,很自然的会把攻击重点指向更容易被攻击的竞局方,而把防御的重点指向对自己攻击意识最强的竞局方。所以,每个人都是对那些对自己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的竞局方敌意最强,其次是对那些所处地位恰好容易从他那里获利的竞局方攻击意识最强,而对和自己没有直接对抗关系的竞局方则攻击意识较少,甚至为0,即根本没有使他们受损害的打算。

   这种不平衡会导致两个结果,形成密切合作的集团和在分化出不同阵营。

   (三)多方竞局分化出不同阵营

   根据这种攻击意识的不平均可以把竞局划分成不同阵营。两个相互之间攻击意识不强而又有着共同的敌方的竞局方可以划在同一阵营,两个互相攻击意识都很强的竞局方划在敌对阵营,这样就可以把复杂的竞局局面化为相对简单的几个不同阵营之间的竞局,阵营之间的攻击意识是阵营内部各个个体之间攻击意识的总和。当然,一般而言,多方竞局不可能恰好可以划分为几大阵营,这种划分必然带有某种程度的近似。根据不同阵营之间矛盾的差异,又可以进一步简化为两大敌对阵营--敌对双方,或三大阵营--敌对的两方加上中间派。这种态势是最容易理解的,但这种划分可能人为性更强,因为它是在把一种客观的竞局划分成一种符合人的思惟模式的结构。

   阵营的出现不仅是分析竞局的主观观点的问题,而且会在竞局中实际产生出来。因为多方竞局的混乱状态使每个人都感到不安,每个参与者都有加盟某个阵营的内在需求,而加盟进来的人越多则阵营越巩固。所以,多方竞局中存在形成阵营的机制。多方竞局经过混乱阶段的逐步酝酿,会逐渐产生阵营的雏形,而这种雏形一旦产生就会形成正反馈,使这种格局得到强化形成最终的阵营。

   比如,战国时代,战国七雄中以秦国的野心最大,军事实力最强,对相对弱小的六国构成威胁。六国之间虽然也有矛盾,但在秦国的压力下也逐渐联合,形成了秦国和六国两大阵营。战国后期的历史主要是这两大阵营之间的斗争和六国阵营内部的分分合合。

   在阵营的形成过程中,有一些竞局方会采取行动积极促成对自己有利的阵营态势形成,应用这一策略的成功范例是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政策。

   (四)多方竞局中可形成合作关系

   在双方零和竞局中是不可能出现合作现象的,因为双方的利益直接对立。但在多方零和竞局中,则可能出现合作现象。比如一个三人博弈,如果单独考虑其中的两个人,则这两个人之间的博弈关系不是零和而是变和博弈,两个人总和多少决定于第三方损失的多少,两个人可以通过合作使双方的总得益增加,这样就出现了合作关系。竞局方进一步增多时,出现合作的可能性更大,当然这种合作都是以其它方将受到更大的损失为前提的。

   这种合作关系会在竞局中自然产生,竞局中的各方之间在竞局外的私人交往和私下谈判可以促成这种合作,但合作的根本动力还是来自竞局本身;当合作符合竞局各方的自身利益最大原则的时候,即使没有任何竞局以外的协议仅仅通过竞局中的"手谈"也可以逐渐形成合作关系;而且通过竞局以外的协议达成的合作,还要在竞局进行过程中实际考验。所以,多方竞局中有时会出现带有信号性质的动作,目的是寻求合作伙伴。

   比如自然界的生存竞争是一种多方竞局,这种竞局中也自然会形成合作关系,最常见的是种群内部的合作关系,如狼群总是群体出动围猎的,而人类社会更是以高度合作的方式共同适应环境。除此之外还存在种群之间的合作关系,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人和狗之间的关系,在与其它动物的对抗中狗是人类的帮手,而人又可以为狗提供更为理想的生存和繁育条件,二者合作的结果是两个种群在生存竞争中都更为成功。原始人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肯定曾大大得益于狗,至今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仍是如此,人类对狗的感情实源于此。而狗通过和人的合作如今也成了当今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犬科动物,成为生存竞争中相当成功的一个物种。

   (五)多方竞局越严酷合作越稳定

   即便是在零和甚至负和的情况下,多方竞局的各方之间也可能形成合作,因为从总体上计算竞局虽然是零和的,但如果对其中一部分参与者计算,则其总和是可变的,每一个参与者都会想,如果自己和某些其它竞局方合作,共同去对付其它参与者,就可能使包括自己在内的这一合作团体的总利益变大,因而自己的总利益也相应的增大,这比选择对所有竞局方都对抗的策略要有利。

   不仅如此,当竞局由温和变得严酷时,即利益总和变小时,这种合作关系还会变得更牢固。因为严酷的竞局可以使各方都意识到唯有在合作团体中才能使自己在这个严酷的竞局中取胜,靠一个人单独的力量是不可能取胜的,所以,竞争压力越大越会把合作团体结合的更紧密。当然,这种更紧密的合作是以对其它竞局方更为强烈的对抗为代价的,这种竞局会同时培养人的对抗意识与合作精神。

   比如,日本民族是一个对抗意识和效忠意识都很强的民族,这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历史条件决定的。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小,周围为大海所环抱,多地震多台风,物产不丰富,自然环境条件较差,根据前面的分析,总资源较少的常和竞局必然引发激烈的对抗,形成激烈的对抗竞局。封闭的地理环境又象蛊术中的罐子,把竞局各方关起来,加剧对抗的激烈程度,所以激烈的对抗必然是其历史特征。事实上,日本在历史上曾有漫长的时期处于战国时代,各武士集团之间发生激烈的争斗,其残酷程度比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更甚。例如,历史上曾经统治日本数百年的平氏家族,在被德川家打败之后,族中的男人上至八十岁的老人下至还在母腹中的胎儿,一个不留全被杀光了,当时虽有个别逃走的,但很快也被捉回来杀掉了,因为日本的国土狭小,这种彻底的斩尽杀绝是容易进行到底的。所以,日本武士没有退路,一旦失败只有死路一条,不象中国幅员辽阔,豪杰们中原逐鹿失手还可以远遁塞外、退守巴蜀或逃到岭南,逃不走时潜藏于深山也可保全性命。这种没有退路的竞局态势养成了日本武士的武士道精神,日本武士没有偷生的习惯,因为客观上也没有偷生的可能,面对失败日本武士的传统选择是切腹自杀。

   这种强烈对抗的多方竞局的又一个结果就是培养了日本人强烈的归属感和效忠团体的意识,因为在严酷的竞局下,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生存的,只有依靠团体力量,共同求得生存。所以强烈的对抗意识是日本民族性格的根本特征,而对团体的效忠精神则是一个次生的特征。时至现代,这种内部团体之间的对抗意识转化为对它国的对抗意识,而对团体的效忠精神转化为民族主义,使得日本在国际政治中的作为带有明显的民族特点。

   不仅在社会生活中,而且在文化方面也渗透着这种高度对抗造成的张力。日本人不管是研究围棋还是研究水母(日本天皇裕仁是世界上研究水母的几个著名专家之一)都有一种缜密、精研、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精神,这其实是其内在的对抗意识在思想方法上的反映。

   二、多方竞局的策略

   (一)分而制之,各个击破

   多方竞局中最容易犯的一种错误就是在混乱中迷失方向,分不清谁是敌谁是友,不知道应该把攻击方向选择在哪里,而无法有效的发挥自己的力量。处理这种局面的一种最简单的策略就是"分而制之,各个击破"。在一个阶段只集中对付一个对手,击破之后再攻击下一个,不要同时多线作战自乱阵脚。当竞局各方都是独立作战时,这种分而制之比较容易实施,当各方的利益纠缠在一起非常混乱时,就要采取措施使之分化,把对手从中分离出来。

   秦灭六国采取的"远交近攻"的战略就是这一策略的具体应用。秦国在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久有吞并六国的野心,而六国也一直视秦国为大患,形成了共同抵抗秦国的联盟。秦国如果同时和六国开战是无法取胜的,必须集中力量各个击破,一旦形成一对一的作战局面,秦国是有绝对优势的。那么选则攻击谁不攻击谁呢?这就是"远交近攻"的战略。首先攻击邻国,从作战上最为便利,而要想形成一对一的作战局面必须让别国坐视不理,于是要采取外交手段安抚之,最终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二)划分阵营建立统一战线

   分而制之,各个击破,常常是多方竞局中实力最强,主动攻击一方的最佳策略,而相对弱小的一方则决不愿意出现单独和强者对抗的局面,于是必然需求联合,共同对抗强敌。所以,多方竞局的又一种策略是积极促成对自己有利的对阵形式,中国共产党在国内革命战争中采取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政策是这一策略的具体应用。

   阵营的形成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竞局中的每一方都按自身利益最大原则行动,加入或不加入某一阵营完全是自由的,决定于各自的利益。所以在组织于己有利的对阵形势时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而必须从竞局的实际情况入手,分析竞局各方的相互关系,利用竞局各方固有的矛盾和联系设计合理的阵营构想,因势利导,造成于己有利的态势。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当然是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对阵态势,但这种态势能否形成要根据具体条件而定,毛泽东制定统一战线的策略是以他对当时中国国情的了解为基础的。青年毛泽东曾深入到农村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写下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湘西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论文,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思想和要求有着深刻的理解,这成为以后指导他从事革命活动的认识基础。后来斯诺在延安采访他时他还特别提到这一段经历,回忆当时访问过的人,可见这段经历对他以后的影响。

   在了解竞局现状的基础上还要经过创造性的工作才能形成合理有利的对阵形式。第一是要站对位置,如果自己的站位本身与大部分竞局者对立,那么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形成统一战线的。公敌的存在也是形成统一战线的条件,要建立统一战线一定要站在大部分人一边,站到少数公敌的对立面,这样才有建立统一战线的基础。在站对位置的基础上,还要积极采取措施,吸引各方加入到自己的阵营来,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提出自己的竞局目标和路线,一般称为主意,在政治斗争中特称为主义。一个合理的主义能够使大多数人在它的大目标下找到自己的位置,达到他个人满意的小目标,这样的主义代表了大部分人的意志,故能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再下面就是具体的宣传主义,说服教育各方接受主义的工作,当这个主义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时,统一战线就建成了。

   适合使用这种策略的是多方竞局的两大主要矛盾方中实力处于劣势的一方,他是最需要也最有资格采取这种策略的。

   (三)中立策略和跟随策略

   在两营对垒的大格局已经形成时,多方竞局中更为弱小的一方可以采取两种策略,保持中立或加入某一阵营。

   要想保持中立是需要有一些条件的,第一,保持中立必须满足于较少的收益。因为在竞局中只有通过攻击对手从对手的损失中获取收益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保持中立不与人争,则只能得到竞局的平均收益,在零和竞局时,这个平均收益是0。如果不能满足于这个收益,则不能保持中立了。

   第二,即便你不与别人争别人也可能会与你争,特别是在竞局较为激烈的时候,保持中立就更难。所以,保持中立的第二个条件是所争的资源较丰富,争夺不太激烈,对抗性不强,这种竞局态势下中立派有较大的生存空间。比如,南亚次大陆上的印度,气候温暖,四季如春,物产丰富,优越的环境使得其国土上难以发生旷日持久的激烈竞争,养成了其人民温和柔软的性格,形成了宗教得以发达的良好土壤。这种温和的竞争环境给中立路线留下了广大的空间,竞局中的各方容易通过中立策略求得生存,使得大的对抗阵营难以形成,造成其境内邦国林立的局面,这种分散的局面至今仍然是印度政治的一个特征。

   第三,在两大阵营形成后想继续保持中立必须以一定的实力做后盾,使对阵的双方都不敢主动对他发动攻击,打破对阵态势。所以,保持中立的一方其实力必须大到一旦加盟某一阵营就会打破两大阵营力量对比的平衡,这样才能在双方对阵的局势中作为第三方存在。

   第四,中立地位是以双方对阵处于基本平衡的态势为条件的,一旦对阵双方决出胜负,对阵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原来中立的一方就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所以中立位置不是一个稳定状态,只能作为过渡,随着局势的改变最终必然要调整。

   更为弱小的没有实力保持中立的竞局者,或不满意于保持中立所得收益的竞局者,或曾经保持中立但已不能继续保持下去的竞局者,都要面临一次选择,加入某一个阵营。在选择时有一些基本的原则。第一,阵营中的合作者尤其是阵营的主要组织者必须能够容人,如果有虎狼之心,意在最终消灭所有其它竞局方则不能与之合作。第二,要选择有希望的阵营。怎样挑选有希望的阵营呢?有两条基本思路,选择强者和选择主义。

   选择强者容易理解,因为强者更有希望在竞局中取胜。

   选择主义也就是选择有正确的策略的一方。行动纲领是抽象的,但从长远看,现在的一切力量不管多么强大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衰退,而真理不变,所以真理最终将是最强大的。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就是竞局中正确的策略,在政治斗争中就是正确的政治纲领,有了符合民心的政治纲领自然会团结起各方的力量,因而选择具有正确策略的一方是最明智的选择。

   这两种选择阵营的思路对股市操作是有指导意义的,股市中的散户遇到的就是一个要参加某个阵营的问题,两种基本的选择思路对应了股市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两大类方法。按照选择强大一方思路,依据判断强大一方的标准不同演化为各种类型的技术分析操作方法。如根据趋势判断多空双方谁更强大就成为趋势操作,如根据庄家一般是强大的这一基本定理,研判庄家的动向,与庄家保持一至,就是跟庄操作。选择主义对应了基本面分析方法,基本面信息对股市炒做来说是一种号召力,有基本面基础的炒做可以更为成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