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四部曲(zt)
乐维
1991年秋天,我刚刚来美留学。给原在中国教过我英语的美籍华人杨先生打电话。
杨先生是从老挝移民来美国的美籍华人。自愿到中国教过两年英语。知道我来美留
学,他很高兴。杨先生虽然没有生在中国,也不会中文,但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都
很喜欢。还找了一位杭州女士做太太。
杨先生以自己移民经历和观察,深有体会地告诉我,中国人来美一般有三个阶段:
蜜月期,失望期,奋斗期。刚来美国时,很新鲜,也很兴奋,什么都觉得好。但过
了一段时间,发现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比以前想象的相差太远,会觉得很失望。再
过一段时间,经历了更多的事后,觉得美国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如果努力,
还是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事业和前途。
我这人天生不爱幻想。所以杨先生所说的蜜月期的感觉并不太强烈。但一踏上美国
的土地,绿草遍地,树木青青,欢快的松鼠,悠悠的大雁,还是让人心旷神怡。人
们总是彬彬有礼,井井有条,自觉排队,不争先恐后,很适合我这个最恨挤公共汽
车的懒人了。
我在的Milwaukee市有一个非盈利组织,搞了一个“友好家庭”(Friendly Family)的
项目,专门给愿意和外国人交朋友或提供帮助的美国人和愿与美国家庭做朋友的留
学生牵线。有点想文化革命时的“一帮一,一对红”的味道。一到传统节日,这些
“友好家庭”的美国人就会给自己的外国朋友发邀请,让留学生去他们家做客。平
时也常常提供一些帮助。让我们有“家”的温馨的感觉。
美国穷人有政府发的食品卷,看病不要钱。当时威斯康辛的留学生不多,我们还申
请到了一个专门给穷人的医疗保险。比我们现在的保险还好,看病吃药都没有copay。
而这个保险公司的钱是来自慈善结构的捐赠。
公共图书馆,人人可以办借书证。书架开放,可以随便自己取书。想起在国内,办
个借书证那个难啊!借书也只能查书卡,让管理员去书库拿。真觉得这里是读书人
的天堂了。
尤其使人难忘的是,有一次,我夫人开着我们的老爷车去餐馆打工,路上车胎爆了。
有一位老先生主动停下车来帮忙,后来他的女儿路过,也停下来帮助。当时已经是
下午四点了,他们要去明尼苏达,还要开六个多小时。他们一直帮助换好轮胎,老
先生才走。而女儿还坚持开车跟着我老婆的车到餐馆后才放心接着赶路。耽误了两
个多小时。却不愿告诉他们的电话和地址,只说是应该的。
这样的事举不胜举,要不产生蜜月的感觉那就是不正常了。
不过在美国住久了,那不如意的事也就碰得多了。
我当时租的房子是属于一家叫Campus Neighborhood公司,它是我在读的大学的下属
公司。他们买下了大部分学校周边的房子。目的是赶走在学校四周的黑人和穷人。
他们的态度极其恶劣。管理又非常混乱。什么东西坏了,打电话没人接。好不容易
打通了,又不来人修。而且乱寄房租账单。自己搞不清账目,还赖人家拖欠房租。
莫名其妙说我们欠房租几百美元,告上法庭要赶我们走。多亏学校的外国学生办公
室干预,我们才没有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一个中国学生的车明明被一个闯红灯的黑人妇女撞了。来处理的黑人女警察竟然在
车祸报告里说是这位中国学生闯红灯撞了那黑人的车。那肇事的女人竟要受害的中
国学生赔她几千美元。虽然中国学生将实情书面反应给了警察局,但无目击者,警
察局也不愿意改。官司打了几年,最后赔了多少钱不知道,因为我已经离开学校了。
在号称自由的美国,各大学的化学系的教授们定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所有转学的
学生必须要有指导教授的推荐信。如你的导师认为你行,他能让你转走吗?那就是
摆明了你不许转学。可他们却还有开除你的权力。一位中国学生转学到东部的一所
名牌学校,面试的教授告诉他,他的导师给他写的推荐信很差。他问,“那你这么
会我来面试呢?”,教授说,因为他觉得那推荐信已经写得太离谱了。这位教授也
是刚刚从一个一般大学转来的。他要联系这所大学时,原来的系里给他的推荐信也
是把他说得一塌糊涂。所以,他倒不信邪,推荐信如太差,他反而让他们来面试看
看。最后这位朋友还真被录取了。但大部分人就没有这么运气了。有的学没有转成,
资助却丢了。
记得我做TA时的一个美国学生问我为什么不找工作,而要读博士。我说,我们找工
作很难。他说:“是不是有种族歧视?”。他那里懂得,没有身份,就象入了另册。
转学难,找工作难,连找老婆都难。这不是“种族歧视”,而是“身份歧视”。有
人说在美国我们是“二等公民”,那可是太抬举。连绿卡都没有,怎么奢谈“公民”?
美国再好,那不是你的。
那感觉就象是“前途光明看不见,道路曲折走不完”。
过河的卒子是没有退路的。人是逼出来的。经过努力,我们拿到了学位,找到了工
作,也办下了绿卡。接下来买了新车,新房子。孩子也在好学区读书。我们觉得美
国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自己好好干,还能涨工资,受提拔。我们发现在美国也
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这里也有不少可以施展才干的机会。
我们这才松了一口气。那感觉有点象“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按照杨先生说的,留美生活到此就是完成了它的三个里程碑了。美国梦也就实现了。
但是现在不少留美的中国人,面临着杨先生当时并没有预见到的一个新阶段。我把
它就做“迷茫阶段”。因为我们突然发现,我们并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来美国?当
时的选择是不是对?
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呢?一是美国是一个饿死不易,发展也不易的地方。千辛万苦找
到的工作并不是终身制。虽然叫什么“Permenent Position”,可那大多数被裁的
人不都是从“Permenent Position”下来的吗?前几年的高科技泡沫是股市崩盘,财
富转眼就化为乌有。也将不少中国同胞从万人求变成了无人要的困境。即使幸运地
保住位子,现在也是一人干两人甚至三四个人的活。没有穷死,也累个半死了。加
上美国的玻璃板效应,干得再好恐怕也难出头。永远都是给人打工。另一个原因就
是太平洋那边的中国,这些年来日新月异,迅速发展。看到昔日的同学,朋友在国
内干的红红火火,自己开公司,有车有钱可能还有二奶。不少回国探亲的人,被深
深地震动了。不由得想起在美国这般辛苦值不值?早知今日,当初何苦要万里迢迢
来美受洋罪。
其实如果能打定主意回国倒也不会有什么苦恼可言。但回国也非易事。我们出国已
经很多年了,再回去又得从零开始。你如果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项目,那你
在国内并不受欢迎。顶多又给国内增加一个待业的“海归”罢了。即使你有很好的
机会,有钱,有技术,但你的家人愿意跟你去吗?一般来说孩子是坚决不会愿意回
的,能说服老婆回国也非易事。当然你也可以一个人去。可是你已经四十或近五十
了。你愿意抛妻离子再去冒险?你有多大把握?开弓可没有回头箭啊!所以有此打
算的人不少,真正成行的却寥寥无几。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对於很多留美的中国人来说
却是“三十未立,四十更迷惑,五十不知天命”。
2005年2月于新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