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紫翠成岚岭 箐琳雅引话陶瓷

文章来源: 耳福.2004-05-04 09:33:19

一个核桃大小的小碗,你举着几百万美元不一定买得到,你信不信?
“你说疯话那吧?什么小碗,比买栋豪宅还贵!”
回答:大明成化年的鸡缸杯!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也只收藏一件,还是个已经打碎了又沾起来的残品。不过,虽然是残品,还是让我目睹了他的庐山真面目。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古董瓷器都不如中国的有价值,为什么?好!少!
怎么好?怎么少?好在她的精美和文化底蕴。少在於有些著名官窯瓷器,全世界就留下那么几件,永远不能再生。再高明的科技也无法复制出一件%一百一样的带着古代气息的古瓷。

为什么一开篇就带着铜臭气,原因是,在今天这个商品社会,我若只用语言形容一件老祖宗的玩意如何如何完美,如何如何有价值,最终在你的脑子里还是没有一把相对国际化的尺子,来衡量此中的长短。

上次跟箐琳的帖子,贴了几个晚清民窑的小罐子,引起了箐琳的兴趣,要我谈谈这些坛坛罐罐的名堂,我当时跟他说:“先欠着。”

今天抽空连夜凑了一点,談陶瓷范围太广,蜻蜓点水的说一点宋代五大名窑和明清青花,外加一个小故事算是还箐琳账吧。

中国的瓷器由于封建制度的约束,分官窑和民窑。官窑的产品除宫廷以外百姓不能拥有,出窑时有严格的监管,挑剩下的一律打碎。民窑的产品虽然没有官窑的精细讲究,但却有它生动憨朴的活力。当然,作为收藏,官窑瓷器的价值要大大超出民窑,但要作为艺术风格的研究又是另外一回事。

既然谈瓷器,限于篇幅,秦砖汉瓦唐俑暂且略过。人说:家有万贯,不及钧瓷一片!钧瓷是宋代名窑均窑烧制的瓷器叫钧瓷。那就先从宋朝名窑谈起;

宋代五大名窑流传在世的瓷器,可以说件件都是稀世珍品,
不妨在这里给大家理一理宋代的五大名窑,不感兴趣的可以掠过看看后面的故事。
不过,最好能忍忍,因为这是我挑出来的最基本的常识知识。

1)官窑

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北宋官窑迄今尚未发现窑址。公元1127年,宋室南迁临安(今杭州)后,为了满足宫廷和达官贵人的用瓷需要,先后建立了修内司官和郊坛官窑。

历代对官窑评价很高,清代陈浏在《陶雅》中赞美道:“宋官窑者绝不经见,世人罕有识之者。”
南宋官窑制品造型端庄,线条挺健,釉色以粉青为上,浑厚滋润,如玉似冰。尤其是釉面上布满冰裂纹片,这种釉面裂纹原是瓷器上的一种缺陷,后却成为别具一格的装饰方法,因而名噪一时。 纹片形状有冰裂纹、流水纹、鱼子纹、百圾碎等,美不胜收。

2)汝窑
汝窑:在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故名。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有两部分,其一于北宋后在我国陶瓷史上有“汝窑为魁”之称,代表了我国青瓷的最高成就,目前存世极少,弥足珍贵。汝窑只在大陆以外拍卖过,拍卖价格上千万。:
汝窑是北宋后期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百年。因开窑时间短,传世作品不足百件,愈发珍贵。仅就宋瓷而言,汝窑的成就最高。后人形容汝瓷釉色有“雨过天晴云破处”诗句,天青色调为其正色。其实汝瓷的釉色还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产品全供宫廷,所以汝官瓷有“近龙难得”的说法。汝官窑址在何处?是一大悬案。 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为寻找汝官窑遗址,曾在汝州市、联郏县、鲁山、宝丰、宜阳、新安等10多个县市,仍然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此窑烧瓷时间较短,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记载,明代前期景德镇御窑厂曾一度仿烧,清代雍正、乾隆时更有年希尧、唐英等督窑大量仿制,但鲜有乱真者。临汝严3)钧窑

在宋代青瓷独占瓷坛的时候,钧窑烧造的一种复杂的花釉瓷,是一支异军突起的名窑,它的窑址在河南省禹县的钧台及八卦洞。宋徽宗会把钧瓷定为御用珍品, 足见非同一般。钧瓷的胎质细腻坚实,造型端庄古朴。其釉色除天蓝、月白外,并创烧成功铜红釉,看来五彩斑谰、璀璨夺目。它不是人工涂染,而是通过“窑变”,形成了各种自然、神妙的图画。线条明快,极富流动感,有的宛若去雾高山,又似峡谷飞瀑、翠竹生烟,光怪陆离,引人入胜。诗人用“夕阳紫翠忽成岚”这样动人的词句来扬誉它色泽的丰富多彩。

北宋后期,为供应皇室需要,取浙中珍异花木竹石以进宫, 号曰“花石纲”。为此,朝廷在禹县设立了官钧窑,烧制各式花盆、奁、鼓钉洗等陈设用瓷,用来盛装精美的花木竹石,可谓相得益彰。当时制作要求十分严格。器物底部都刻以数字。官钧窑生产规模小,烧造时间也短,随着宋朝廷的南迁而衰败了。

钧窑釉的着色剂主要是铜元素。铜红釉对温度和烧成时窑内气氛十分敏感,稍一偏离就得不到正常的红色,这种“窑变”却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神奇色彩,故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

4)哥窑

据史料记载,浙江龙泉南宋时有章家二兄弟,均以陶为业,各主一窑,兄所主之窑名哥窑,弟窑亦称龙泉窑。

哥窑瓷器的特点是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不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轮廓亦柔和流畅。属于青瓷系的哥窑器,以釉色取胜。它的胎质呈黑色,细腻、坚实。釉面浑厚滋润,釉面开有大小纹片。器物以瓶、炉、洗、碗、罐为主。

5)定窑

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由于宋时属定州而得名。

《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于下白。”以烧造白瓷著名的定窑瓷器质地洁白细腻,造型规整而纤巧。装饰以风格典雅的白釉刻、划花和印花为主,此外尚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

北宋早期定窑刻花的构图,纹样简单,以重莲瓣纹居多, 仿似浅浮雕,十分优美。北宋中晚期的刻花更趋精妙,用单齿、双齿、梳篦状工具, 刻划出各种线条构成的物象,生动自然,富有立体感。装饰图案有花卉、禽鸟、去龙、游鱼、婴戏等。定瓷的纹饰布局严谨、线条清晰,常见器型有碗、盘、瓶、罐、 炉、枕、壶等。在已发现的定窑瓷器上,有的还刻有“官”、“新官”、“奉华”、“禁苑”等字样,说明当时有一部分定窑白瓷已供宫廷使用。

北宋以后曾风靡一时的定瓷,由于战乱的影响,逐渐衰败。


宋代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座高峰,现流传市民上的“宋瓷”恐怕是假冒与多。前一段,北京一位刘姓女士花120万元,买了个假汝窑笔洗,光鉴定费就花了7000多元。

谈过了宋代的五大名窑,下面再来谈谈箐琳喜欢的青花瓷:
青花瓷历史悠久,据考古工作者发现,唐代时河南省的巩县窑就有原始青花制作。到了元代江西景德镇已能生产装饰精致的产品了。
...
明代瓷器以青花为盛,其风韵不用我来细说了,上面说的“鸡缸杯”便是在清华图案上再施以其他清亮透明的颜色釉的一种产于成化年间的小碗。

清丽、雅致的青花瓷,是我国传统名瓷。古人说:“五彩过于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青花瓷虽然色泽单一,但看来并不觉得单调。在绘瓷艺人的生花妙笔下,浓抹淡施、粗细有致;或刻意求工,层次分明;或寥寥数笔,都使人感到美不可言。
....
.明代青花瓷在元代基础上更是光彩夺目,无论是景德镇的官窑,还是各地民窑,都不乏有精美之作。特别是永乐、宣德和成化、嘉靖及万历朝官窑烧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装饰丰富而著名于世。

出神入化的青花瓷,受到世界各地爱好者的欢迎。早年通过古道“丝绸之路”,陆续远销地中海沿岸各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又带有大量青花瓷器遍及越南和马来半岛的30多个国家。至今东南亚各国所收藏的青花瓷的碎片都舍不得丢掉,用黄金将它镶嵌后,藏在宝库里。
....
明朝正统年间,英宗皇帝在光禄寺设宴,招待外国使者。100多桌酒席餐具全都用的是青花瓷,那清新雅致的花色,令这些外国人如痴如醉,有些使者及夫人竟悄悄地把酒盅、碟子装进礼服口袋,宴席散后,清点餐具,据说竟被偷走580件之多。由此可见青花瓷具有多大的魅力。


玩瓷器,看款是一门学问。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年款是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
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而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书写得很随意,但十分生动。其中假冒的年款也不少。

青花作为陶瓷装饰的确美观雅致,景德镇的陶工们创造性地吸收了外地经验,改革了色釉,并且不满足于刻花,印 花纹饰.他们丢掉了使用过许多多世纪的刻花刀,印花模, 把我国人民最善于驾驭的毛 笔用到瓷器上,使它显示出独特的功能。
在陶瓷装饰中,尤以"青花"的影响为大. 它是中国瓷器中突出的产品,在世界陶瓷工艺美术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
....
明代永乐、宣德是我国青花瓷制作的黄金时代。采用进口青花料苏麻离青,颜色深沉、层次丰富。....成化起用平等青料,色泽淡雅,当时很少厚重、大器件产品制作。釉面肥润、抚之有玉质感。

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对瓷器都十分嗜好,其产品也是精彩纷呈,使青花瓷的制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好的东西,现在越来越难找了,搞不好还会上当,当然,一般市面上标有年款的只是普通的仿制品,不在我们的谈论的范围之中。

关于瓷器的鉴赏和收藏,有很多闻人轶事。下面我根据陈老先生的笔录整理了一个小故事说给大家听听:


解放前琉璃厂有位坚定古画的高手名叫:韩少慈,(他就是邓友梅笔下的“画韩”的原型)名士怀,原是穷苦出身的人,家住三河县农村。光绪十二年(1886)来到北京才13岁,在琉璃厂火神庙里一家裱画铺学徒。他能吃苦,干活勤快,三年学成了装裱字画的好手艺。

一天,火神庙对面的观音阁里有位算命看相的老先生,看见了十六七岁的韩士怀,跟他聊了起来,说他个子高、相貌好、胳膊长、嗓音宏亮,长大了会有出息。韩士怀说他胳膊长是从小用胳膊干活神出来的,老先生说,不对,刘备双手过膝、大耳垂轮,乃天子相,你韩士怀当不了皇上,将来也不是个穷人!你长的是富贵长寿之相,信不信由你!

韩士怀回到裱画铺,自己想,老先生跟我说这些,不知灵验不灵验?我光有裱画的手艺,一辈子耍手艺是发不了财的,买卖古玩字画是能发财的行当。从此,他婊字画时就注意看每幅字画,不懂就问。他在裱画铺里于了17年,既会婊画,又懂字画。这之后,他同大观斋的伙计万筱竹拜了把兄弟,凑了几个钱,在琉璃厂开设了韵古斋买卖字画的古玩铺。

韵古斋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开张,同治状元、国子监祭酒陆润库书写匾额,属琉璃厂名匾之一。

在清末的几年里,韵古斋是从东晓市买些旧、破字画,拿回来揭裱整修,然后再卖,逐渐积累,慢慢倒腾着自己也存了些明清名人字画,买卖越做越红火。到了民国初年,有臣字款、带御题的字画"吃香",价格也上去了。万筱竹到上海、南京、苏州一带收购明清名人字画,运到北京卖。北京政府的总理、总长、次长们买韵古斋字画的不少,韩少慈也跟他们熟悉了,买卖发展了,字号也闯出来了。韵古斋成为琉璃厂的一家殷实户。


韩少慈发了财,回到三河县老家,一下子置了1600亩地,乡亲们都觉得出奇,韩七(韩少慈排行老七)怎么发了这么大的财?!于是,在他的家乡传开了有关他的各种各样的奇闻。
韩少慈越来越富,成了琉璃厂这条街上屈指可数的大财主。他的城里城外的亲朋好友,没一个人再当面直称他韩士怀或韩少慈,更不敢叫他韩七,而是在"韩七"的后边,加上一个"爷"字。

韩七爷高高的个子,手能够膝,隆准凤目,配上一副金丝近视镜,很有派头。不到50岁就留起长髯,飘飘洒洒,说话嗓音宏亮,走路道四方步,颇有士大夫风度。虽然他是裱画匠人出身,但他善于学习钻研,鉴定明清字画的眼力不错,又善于经营,做事果断,用人得当,能发挥人之所长,因此买卖越做越大。
关于他做书画买卖方面的故事有很多,今天不谈,只讲一个跟瓷器有关的

古瓷、古画都属古玩行业,但在鉴定上则是各有各的奥妙。确切地说,它们是同行不同业。对韩少慈来说,鉴定字画他是内行,鉴定瓷器他是外行。但他不管行里行外,只要能赚钱,他都敢干。到了1942年,韩少慈大财主的名声在外,早已有人想捉弄他,要"设下香饵钓金鳌"。

一个早晨,韵古斋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问:"你是延古斋吗?一对钧窑洗子,你们给了6000块,能不能再添点。"徒弟一听,对方把电话打错了,要撂下电话,可是6000块一对钧窑洗子,要卖给延古斋,应当告诉掌柜的。韩少慈正在柜上,听到这个意外的消息,想抢延古斋的这号买卖,让徒弟打听好地址,马上去看货。他带上"瓷器把式"徐少山、一同来到什刹海北面的一家旧王府。

1911年清王朝覆灭,1942年王府的排场却照旧。门房。客厅、听差的、老妈子,打帘子迎、送客人和看茶送客等一套老规矩照常。韩少慈、徐少山见王爷的后代拿出的是一对口上带鼓了、三足云字头、直径有20厘米的钓窑圆笔洗。再看底部见不到瓷胎,露胎处镶着錾花银片,看来很别致。反复看完后,韩少慈说:"是件宋钧窑洗子,东西不错。"抬头看看王爷的后代--一位中年男子,又说:"这是您家传的吧,东西不错,6000块是不少啦,我们卖出去,也赚不了多少。"这位中年男子低着头,有些难为情地说:"我不能再添点,家里等着急用钱,老太太不知道我卖这对洗子,要是她老人家知道,给多少钱也不准卖,还准备传留后世哪!"韩少慈望了望徐少山,徐少山皱着眉头、不说话。韩少慈不肯多添一文钱,就给6000块。主人说:"钱,我是等着急用,6000块就6000块吧,要现钱,你们想要,就一个人留在这儿,一个人回去取钱,咱们是一手钱,一手货,交钱东西拿走。"

韩少慈很高兴,心想一对宋钩窑洗子,6000块值,起码卖个三四万;王府里的东西不会错。回到韵古斋从银行取出6000块,雇辆汽车到王府,把钧窑洗子取回来。

过了半个月,韩少慈请来安溪亭。安溪亭,古玩行人称呼他"安老蔫",平时不爱说话。他是琉璃厂最大的一家经营古瓷的延清堂的徒弟,见到的名窑瓷器最多。经过三十来年鉴定、经营古瓷的实践,同行人都信服他的眼力。

凡是懂得古瓷的人都知道,宋代钧窑瓷器胎色深灰而胎质坚密,器胎厚重而器形规整。安溪亭看这对钧窑圆笔洗,露胎处都用錾花角片镶上了,镶得牢固,见不着胎;手头不够(用手掂量叫"手头",重量不够叫"手头不够"),而钧窑瓷器胎厚釉厚,手头较重。再看釉,钧窑瓷器是一种釉层较厚的天青色浊釉,烧得像周世宗、柴荣所要求的那样。"雨过天青,云破处"。这种漂亮的釉色烧制,是利用氧化钢、铁呈色不同这一特点,烧成蓝中带红或带紫的色釉,红、紫的色泽如海棠红、玫瑰紫,非常艳丽。可是这对钧窑洗子的釉层薄,颜色是蓝红相间,像窑变性质的釉色,看起来死板,不像人们形容的"晴空万里的几朵彤云在飘摇变幻"那样呈现自然美。

安溪亭看了看,吸了口气,心想,这是民国初年河南禹县窑烧出的仿制品,仿得还不错,但"貌像神不像",手头不够,胎子不露是怕看出破绽。他用眼望了韩少慈问了声:"七爷!您从哪儿买来的?"韩少慈答道:"是某某王府的东酉。"安溪亭哼了一声,不再说什么。韩少慈心里有点明白,可能买"打眼"了。但尚未消除赚钱的念头。之后,他又请了两位鉴定古瓷的高手看了看,谁也没说一句肯定的话。这时,他好像被一瓢冷水泼醒,"啊"了一声,随手把这对钩窑洗子放在柜里锁起来,不再让它见人,也不愿将这件丢人、破财的事泄露出去。

那时,韩少慈不怨自己的眼力不高,鉴定古瓷没本事,而是怨自己的命运不佳,认为这是自己留胡子留的,一气之下,把长髯割掉。熟人见面问他:"七爷,您的胡子怎么不留了?"他说:"唉!留胡子不走''字''(走运气的意思),吃饭又事儿,剃了它既方便又卫生。"


解放后,韩少慈早已重新蓄起长髯,经常带上一包好茶叶,到文古斋泡好茶水,同那里的主人陈中孚和炭儿胡同的岳彬、靳咨轩、整修瓦器的李焕章等人聊大天。谈起他的往事,他呵呵一笑。1960年他在京离世,享年86岁。

韩少慈从1903年开韵古斋到1956年合营,独自经营53年,他发财、失误流传出许多奇闻。其实,鉴定界人士有哪位是过目成千万件文物古玩没"打过眼"的"常胜将军"? 而这样的故事却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很多值得玩味启示。


上回贴了几个清代民窑小罐子,这回再贴几个清代民窑的盘子,粗狂生动!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贴宋代五大名窑的或著名官窑的?
答:能google出来的,我就不麻烦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