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的作者从元春之生死又推出另一个重要结论,即后四十回和前八十会为同一作者。因为他认为元春生死是除曹家以外,无人可知的秘密;而后四十回的作者能揭示这个秘密,一定是曹家的人。本文的前面部分,已对他这种“先入为主”的考证方法有过探讨了。这里,只想向大家说明正是他所引用的那些资料,明确无误地证实了后四十回绝不是曹雪芹所著。
的作者引用的第八十六回和九十五回给出了两个纪年 ------“甲申”和“甲寅”,而且全是有关皇妃元春的!这确实是非同小可的描述。但这个描述既不符合>和第一回所阐述的创作原则,也从未在前八十回文章中出现过,是道地的舶来品。>不像其他古典小说,以历史题材编成故事;它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半世亲睹亲闻的几个异样女子”为情节,演绎出来的故事。以清代严酷的文字狱和曹雪芹家族的经历,他无论如何不会授人口实,写下能被坐实的年份。特别是有关皇家的事务,,他从小说一开始就明确表示,不会涉及,其目的是避祸。请看:
1。甲戌本的凡例说,:“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好个“又不得谓其不备”,若把皇妃娘娘的生死写的如此落实,岂不“有备”?岂非“干涉朝廷”?
2。第一回:“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这里的“年纪”,显然不是指岁数的,既然“年纪”已“失落无考”,又从何得知元妃确切的生年和忌年呢?
3。前八十回中,无一例显示曹雪芹用过任何纪年,这和前面的引文是相辅相成的;曹雪芹可以写出上百个时间特征来,但绝不回写下任何一个确定的年份。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断定八十六回和九十五回决非曹雪芹所撰。曹雪芹这样做的目的是很明显的。家族的经历使得曹雪芹根本不敢在他的文字上出现纰漏,想一想,一旦有位王妃或皇妃的生年或忌日与这两个相同,附会到小说的故事中,后果是什么?续书明目张胆地写出来两个年份,是为了解答前八十回设下的元春身世之谜;其写法,与原著大相庭径,破绽百出。可的作者却以为这是解开>隐秘的钥匙,实在匪夷所思。联想起在其它方面的漏洞,如多次引用脂砚斋的评语,却又认定后四十回不是续书。须知脂砚斋和后四十回是互不相容的,这是红学研究的基本常识之一。的作者的目的是要纠正红学研究的主流错误,在我看来,在做这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前,还是先补习一下自己的红学基础知识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