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冯象“不上书架的书”
喜欢读冯象的文章,虽然一直不是很清楚吸引我的到底是他朴实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文采,
还是他作为边缘法律人的骄人履历。姑且当作兼而有之吧。
初读冯象是其在2000年第八期<<读书>>上的文章“腐败会不会成为权利?”,说实话当时
只感觉忧患而又晦涩,但记住了作者易记的名字。后来偶然间翻阅<<玻璃岛-亚瑟与我三千
年>>,倒真感觉有那么点“行文之变化多端:既能极尽学术之晦涩,又善挖掘瑰丽奇绝的
传说之美”(其fans网上语)的意思。遂有意识的阅读他的文章,其跨越文学和法学的知识
结构,其在西方中古文学研究上的造诣,使我这个同样沉迷于文史和法学的人在他的语言
游戏里越陷越深。
如果说以前读的他的文章,我有曲高难和之感;近日这篇小随笔“不上书架的书”,则颇
让我有些共鸣。与冯先生的七架书相比,我是个更彻底的图书馆寄生虫,因为我根本没有
书架。我所有在用的书都来自于图书馆或朋友,所有用过的书都已经回到图书馆的一角或
朋友的书房,并将它们的精髓留在我各类邮箱和软盘里。从我那“又大又舒服的床”(十几
年前看港片,大傻陈奎安调戏妇女之语,记忆深刻,作文每每引用,乐此不疲)开始,各类
书散落在床上、地上直到写字台(准确的说是写字圆桌),每一个人困马乏的夜晚,在我辗
转于皮椅和铺褥之间时,总可以顺手拿到要看的书。枕头边肯定是一本<<圣经>>和一本英
文诗集,这是我晚上休息时换脑子用的,地上和写字台上则一定是在学科目的教科书和案
例汇编。
虽然我没可能像冯先生一样可以就手头的书向读者推荐、谈体会,因为我和冯先生比是处
于不同地位、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的人。但我还是有一丝意愿对冯先生推荐的书中的<<圣
经>>谈谈自己的体会。
可以说冯先生对<<圣经>>在西方历史上的地位的评价绝无夸大之处,其在西方的文学地位
可能没有哪个当今的学术权威可以否定。然而不仅仅在文学领域,<<圣经>>在西方法律史
里一样作用巨大。西方宗教精神是平等、自由、博爱与秩序,而这些精神毫无例外的融合
进了法的价值之中,成为法治追求的目标。而这些精神能融合进法的价值之原因我看还要
归功于一种神圣的宗教信仰。这也就如冯象先生在另一篇文章<<正义的蒙眼布>>里所言“
法治的根基在信仰与习惯”。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中研究爱与法律关系时指出:“无
论对基督教还是犹太教,爱都是被认为法律本身之所在,而法律既包括其具体行为,也包
括其抽象的道德,都要成为爱的体现。”我不想在这里讨论中国的法治问题,但我始终相
信简单的移植西方的法律思想和制度并不是一条恰当的路,任何制度都有它的思想文化背
本土化。
本还想再谈谈<<史记>>,因为我是钟情并倡导国学的。然羞于从未通读过<<史记>>,不谈
也罢。不过,我猜冯先生也许也从未如他读<<圣经>>或<<贝奥武甫>>一般认真精读过<<史
记>>。呵呵,臆测而已,而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