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委派
鄂豫皖的部队是由1927年黄麻起义发展起来的,领导人也主要是本地的。1929年后,中央即不断派人下来:
1929年6月,派徐向前到红31师任副师长(没有正师长);
1930年春,派郭述申、许继慎、曹大骏、姜镜堂等人为新成立的鄂豫特委主要领导,其中许为整编后的红一军军长,曹为政委,徐为副军长;
1930年冬,派旷继勋、余笃三为再次整编后的红四军军长和政委,徐为参谋长,许、曹分任师长和军政治部主任;
1931年2月,派曾中生为鄂豫皖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
1931年4月,派张国焘、陈昌浩、沈泽民接管鄂豫皖根据地党政军最高权力。
张国焘到鄂豫皖后,在许多问题上与红四军领导人发生冲突。徐由此感到:
我们过去就觉得,中央的委派制度有问题,致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党和红军干部改组得太频繁。本来红一军成立时,已将鄂豫边、商南、皖西的三支红军统一起来,许继慎、曹大骏等同志虽然思想上有点毛病,但还是能干的,部队连战皆捷,发展很快。但1931年1月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成红四军时,中央又派旷继勋来任军长,余笃三任政治委员。其实,旷继勋并不比许继慎强。……此后,许继慎与旷继勋的关系疙疙瘩瘩。曹大骏同余笃三的关系也不融洽。军队不断改组,地方上也不例外。徐朋人同志能干,土生土长,与当地干部、群众有密切联系,熟悉鄂豫皖边区的情况,但上面换下了他,派来郭述申同志。三中全会后,又派来曾中生,替下了郭述申,曾中生文武都行,干得不错,但四中全会后,又把张国焘换来了。(页145)
鄂豫皖根据地是从黄麻起义开始创立的。一旦闹出点规模,中央就不断派人来。这固然是因为本地人才总归有限,中央必须选派一些政治军事的人才来加强工作,但也有要控制各地武装力量的考虑。1930年2月底,周恩来对即将派往鄂豫皖的郭述申等人说:中央认这那些地方党内的地方主义、农民意识对党的团结是有影响的。为了克服边区党组织领导和红军指挥的不统一,中央决定成立鄂豫边特委,由郭述申任书记;成立红一军军部,许继慎为军长,曹大骏为政治委员,熊受暄任为政治部主任。(4)党指挥枪,这不是一个抽象的原则,而是由谁掌握武装力量的问题,鄂豫皖地区的红军必须由中央派来的人领导;中央也不是抽象的,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各有各的中央,中央领导变了,中央的政策变了,各地的领导人也得变。
还有一个通常较少提到的因素。这些中央派去的"钦差大臣"开始都代表中央接管鄂豫皖边区的权力,但他们"坐大"后,他们俨然就以地方领袖自居,比如彻底掌握了鄂豫皖和四方面军实权的张国焘就再也不是中央代表而是鄂豫皖和四方面的代表了,以至于长征中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张国焘就自以为是与中央并列的一方。中央当然也明白这一点,解决的办法是不断以新换旧,以确保对这个根据地的领导权。
"钦差大臣"这种自我认同的变化,类似于历史上"波纹式的循环发生"的官制。"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就是天子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政府大臣直到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又别有微臣变实权者,再来取代此前的微臣。天子只信任自己身边的人,所以予他以实权并取代大臣,但此人既取得大臣之位,就会有一定的角色意识,因此也不再为天子信任,所以又得再派身边的人取代这个从前是自己身边的人。"波纹式的循环发生"的官制是皇权中心的集权体制的必然现有的现象。
委派制度有它的必要性,否则星星之火就无法燎原,但因为没有就"钦差大臣"和各根据地"地方领袖"的矛盾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所以就不断出现中央来人杀地方领袖的现象,夏曦到贺龙的湘鄂西搞肃反,全区杀得只剩下三个半党员。
3 红32师的胆量
鄂豫皖根据地不断接受中央派来的人的领导,得到了发展壮大,也遭受到许多挫折。但并不是每个地方都顺从地接受上面委派的人。1929年5月,鄂东北特委、河南省委、鄂豫皖特别区委组织、发动了商南起义,成立红32师:
周维炯是丁家埠和豫东南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打仗很勇敢,但有点骄傲,看上去像个白面书生。32师在豫东南活动期间,同鄂东北特委的关系一度搞得很僵,甚至把特委派去的徐思庶(子清)和徐其虚枪毙了,特委又派吴光浩同志去,半路上遇敌牺牲(后来中央巡视员郭述申同志去调查处理枪毙二徐的事,也差点被杀掉,有人给郭述申报了信,他连夜跑了,才免于难)。(页81)
32师肯定属于鄂东北特委领导,却把特委派去的杀了。如果不是这样,特委派去的人会不会把32师的人"肃反"掉?"这事闹得很大,上至党中央,下至鄂豫边区、商南根据地的干部,都知道。后来……证明枪杀二徐及戴杭若的事件,主要系王泽渥等人所为。"(页157)但周维炯是师长,当然脱不了干系。后来他和许继慎一起,被张国焘杀掉。
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要想摆脱上面的委派,最终是不可能的,要想保存自己,贺龙的办法比较好:夏曦到湘鄂西后:"他们开始在我身上打主意了。我觉察到事态的严重性,并且确实掌握了一些情况后,不得不采取自卫的措施。……挑选约一营精悍的战士,加以整编,归我直接指挥,并把他们布署在我的住地周围,以应付突然事变。"(5)当然,能够自保的前提是得有一支自己的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