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文中提到,纳兰容若读了顾贞观的>后,赞道,“河梁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为三”。这“河梁生别之诗”讲的就是苏武和李陵的 故事。
在中国,苏武应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以他父亲的地位,他得到了汉武帝侍郎的官,官虽不大,却是皇帝的亲随。匈奴与汉和好后,汉武帝命他为特使,持节送匈奴使臣回国。在匈奴时,他的副手瞒着他,参与了推翻匈奴单于的政变阴谋。事败后,苏武觉得事关重大,有辱国威和使命,以自杀殉国,但被救活。匈奴单于以死相威胁,逼迫他投降;又让早先投降的卫律劝降。苏武痛斥卫律说:“你做为汉臣子,不顾恩义,叛主背亲,投降蛮夷,我怎么能和你一样呢?” 单于大怒,下令把苏武流放到冰天雪地的北海(今俄国贝加尔湖),放牧公羊。并扬言,只有公羊生了小羊,苏武才可归汉。
几乎是同时,作为汉朝西征匈奴主将之一的李陵,在一次敌众我寡,实力悬殊的战斗中兵败被俘。匈奴使用反间计,造谣李陵反叛;朝廷里也有人趁机谗言,落井下石。汉武帝一怒之下杀了李陵的母亲和全家。李陵不得不降于匈奴。匈奴单于又派李陵去劝降苏武。苏武和李陵曾在一起共过事,关系很好。李陵向苏武讲述了自己不得不降的苦衷。在得知苏武宁死不降的真诚后,泪如泉涌,高声称赞苏武为义士,自己是罪人。这俩个桎梏于异国,沦落天涯的朋友,一个是无家可归,一个是有家难回,在旧友的基础上,又成新朋。冬去春来,年复一年,苏武在北海边度过了整整十九年。当初代表皇帝出使的旌节,已秃到了只剩下一根光竿。
汉武帝死后,昭帝继位。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又一次缓和下来。昭帝听说苏武还活着,就向匈奴要人。匈奴并不想放苏武归汉,但几经汉使坚持,匈奴单于不得不同意释放苏武。这样,经过十九年艰辛困苦后,苏武终可以回去了。临行前,李陵前来送行,俩人都明白,这次虽说是生离,实际上就是死别。用李陵的话讲,“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有生之年,不会再见。俩人个自写了赠给对方的长诗,后人称为苏李诗;又因古人用“河梁”表达送别之意,(河梁为桥),所以又叫河梁诗。
我把苏武写的第三首和李陵的第一首抄在下面。我想,假如由我分析注释,可能太枯燥了,也占太多的版面,还是请朋友们自己去欣赏和理解了。
苏诗(三)
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胡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何况双飞龙,羽翼临当乖。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怀。请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丝竹厉清声,慷慨有余哀。长歌正激烈,中心怆以摧。欲展清商曲,念子不能归。俯仰内伤心,泪下不可挥。愿为双黄鹄,送子俱远飞。
李诗(一)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踯蹰。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再谈一下有关李陵的其它几件事
1。 太史公司马迁为李陵降匈奴辩护,惹怒汉武帝。原本要杀司马迁,只因他正在写>,改为处以宫刑。人生之辱,莫大于此。
2。北宋大将杨业(杨老令公),在征辽战争中,屡建奇功。但最后在陈家谷口战役中,因寡不敌众,负伤坠马被俘,不食三日而死。而民间版本的杨家将,非要让他负伤坠马后,来到李陵的墓碑前,不耻李陵投降叛国,头撞李陵碑而亡。民心所向?
3。宋词人辛弃疾,写下了许多的浩气长存的诗词。。他的>有这样一句:“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直指李陵身败名裂。这首词也因此句而脍炙人口。
4。再看看李陵在自己写的《答苏武书》中怎么说: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鞴毳幕,以御风雨;膻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辙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我还是同情李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