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揭开爱情神秘的面纱(10)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第七章      爱情的渗透理论(三)

 

 

九.爱情的第二级渗透

 

 

我们在前面讨论了爱情的第一级渗透。也即我们人生的需要向爱情的虚拟框架的渗透。注意到这时的渗透仅仅是需要渗透。这些需要有三种,一种是实在的需要,一种是虚荣的需要,还有一种是神圣感的需要。可以说,我们人生的任何需要都可以归结为这三种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我们的需要或者是实在的,或者是虚荣的,或者既是实在的,也是虚荣的,或者是神圣的。

 

如果一个人仅仅停留在第一级渗透阶段,爱情最终无法产生。因为爱情的产生还需要另一个个体。爱情必须有与之相应的客体。我们也知道,在第一级渗透阶段的爱情是爱情的悬置阶段。在爱情的悬置阶段的主体之爱情虚拟框架还没有任何指向。譬如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那个怨怪琼瑶的女子,她的爱情就只是停留在第一级渗透阶段。

 

爱情的第二级渗透涉及到至少一个客体。它是通过主体的爱情虚拟框架向某些客体所作的渗透,尽管这些客体不是随便选定的。这个渗透包含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需要渗透,另一个是所谓的情感渗透。在第一级渗透阶段因为没有客体,所以只存在着需要渗透,不存在着情感渗透。而在第二级渗透阶段则同时存在着这两种渗透。

 

象爱情的第一级渗透一样,爱情在第二级的需要渗透也包含有三种。即有实在,虚荣和神圣感之分。与此类似,爱情在第二级的情感渗透也有三种。这三种情感渗透分别为:接受渗透,喜爱渗透和爱恋渗透。一个人如果达到对客体的爱恋渗透,爱情也就产生了。

 

如果主体的爱情虚拟框架有不止一个指向时,爱情的需要渗透和情感渗透就会向这些不同的指向分别渗透。譬如,当一个人有几个可供选择的对象时,每个对象可能满足他不同的需要,他对每个异性也可能产生有不同的情感。

 

我们下面来考察一下一个客体要成为主体爱情虚拟框架的一个指向所应该具备的条件。我们知道,如果至少有一个客体成为主体爱情虚拟框架的指向,主体就从爱情的悬置阶段进入了爱情的彷徨阶段。

 

 

十.爱情尊重感

 

 

我们在前面说过,主体要从悬置阶段到彷徨阶段,或者说,一个客体要成为主体的爱情虚拟框架的一个指向,该客体一定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通过主体的爱情尊重感的验证,而另一个条件是通过主体的所谓可能性验证。

 

所谓爱情尊重感是指主体对客体的某种尊重。这种尊重不是一般意义下的尊重,而是爱情意义下的尊重。譬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尊老爱幼,就不是爱情意义下的尊重。一个人可以尊重一个老者,但可能永远不愿在爱情方面与他有任何纠缠。但爱情意义下的尊重却表示主体有与客体产生爱情的意向。

 

怎样才会产生爱情意义下的尊重呢?

 

在这里有两个方面需要考察。一个是主体的需要,一个是客体的条件。说到底,所谓爱情的尊重感就是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条件之间的匹配,是由这种匹配完成后主体在内心深处对客体的一种自然尊重。譬如说,一个人不喜欢一个整天唠唠叨叨的女人,那么一个喜欢唠唠叨叨的女子就得不到他的爱情尊重感。

 

因为爱情的条件是世俗的,因此爱情意义下的尊重也与世俗紧密相连。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也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我们会列专章来讨论爱情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并且将剖析这些条件。但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白爱情的条件是多种多样的。物质的,精神的,身体的,性格方面的,爱好方面的,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一个人给另一个人的第一次印象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印象会深深地刻在脑海里,很久都不会消失。一个人要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第一印象,往往需要以后的超乎于寻常的努力。这个改变是很难的。

 

我们在第一章曾举过一个例子。一个人在外企工作,在他与可能的恋爱对象见面时,他故意地告诉对方的薪水收入,而这个收入是他实际收入的几分之一。笔者以为这个人做了一件非常愚笨的事。因为如此,这个女子对他的爱情尊重感就无法建立起来了。他首先并没有向对方展示他其它方面的才能,而他一上来就展示自己极其不利的一面(当然,这个不利的一面是他伪装的)。他如何能够让别人建立起对他的爱情尊重感呢?

 

可能这个人的爱情盲点在于考验这个女子是否爱上他的钱财,但这种考验方式是愚蠢的。一个女子会自然不自然地考虑你的经济收入,除非你能向他展示你的其它方面的才能或者美德。你的经济收入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你的实际能力(尽管这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但世人往往会作如此推论)。这并不是她爱上了你的钱财。并不是她爱上了你的世俗的东西。一个爱情要产生,必须先通过世俗的历练。离开了世俗,就没有爱情。因此,一个人在没有使对方完成对自己的神圣感的第二次渗透之前,他必须在世俗方面拥有强项从而得到对方的爱情尊重感。

 

笔者在写这一节的时候,偶尔读到一条关于诈骗的新闻。我看这是对主体的爱情尊重感的一个很好的注脚。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个人使用假的北京大学博士文凭骗到了一份好工作和一个漂亮的女孩。他不过是一个自费生,所以,当他见到第一个恋爱对象的时候,他告诉了对方自己的底细,这个女孩子掉头就走。受到打击后,他花钱弄了一份假的博士文凭。而他后来的恋人以为他是北大的博士生,当他在郑州找到一份工作后,这个女孩子甚至愿意放弃她的工作随同他到郑州,即使她暂时没有工作也无所谓。许多人由此而责备女孩子的虚荣心,批评前后两个女孩对同一个人的不同态度,仅仅因为他所拥有的文凭不同。可是,这是残酷的现实。如果一个男孩只不过是一个自费生,第一个女孩有理由对他的才能表示怀疑,所以,这个女孩子就不会产生对他的爱情尊重感。同样是一个人,只是因为身份的不同(这个身份是假身份,只不过第二个女孩不知道而已),第二个女孩就会对他产生爱情尊重感,并且爱上了他。

 

其实,这种情形不仅发生在女孩子身上,而且也会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假如我向你介绍一个朋友,我告诉你这个人是哪里的清洁工,尽管清洁工也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但恐怕不会引起你对他的多少尊重的感觉。如果你修养好,你可能会很友好地待他,但你的内心不可能有太多的尊重感;如果你修养不好,恐怕理都懒得理他。但同样的一个人,我如果介绍说,他是哪个公司的大总裁,凭自己的本事拥有几千万的资产,你恐怕会肃然起敬。读者诸君,难道世界上的事情不都是这样的吗?

 

因此,我们必须再次强调主体对客体的爱情尊重感的产生是基于主体的感觉。是基于主体自以为对对方的了解。这归结于主体的主观,而与客观的事实是不相干的。在这个诈骗的例子中,第一个女孩知道他是一个自费生后,毅然断绝了与他的来往。而第二个女孩被蒙蔽,她以为他是一个博士生。尽管是同一个客体,但不同的主体对他有截然不同的主观。

 

当然,我们不是要你象这个男孩一样去故意撒谎。这本身是不道德的。事实上,他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在另一方面,即使你有天大的才能或者盖世的美德,如果对方不了解,你的才能或美德对他(她)来说就毫无意义。

 

所以,在笔者看来,一个人必须要尽力地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如果应用在实际的情形:一个男人与一个女子第一次相见时,一定要有很强的自信。这个推理非常简单:如果你自己都没有对你的人生目标的自信,你如何能够使得别人对于你的人生有信心呢?尼采说,“你要去找女人吗?请带上你的鞭子!”,尼采的逻辑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尽管这句话遭到了很多人的攻击)。笔者不是说你真的需要带上什么鞭子,如果你带上鞭子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但你对人生的自信是一定必要的。一个自信的人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自信并不等于狂妄。这些细节涉及到爱情渗透理论的具体应用,笔者就不想在这里深入讨论了。

 

一般来说,一个女子对她周围的男人比较了解,或者说她自以为比较了解,所以,她不太容易建立起对她周围男人的爱情尊重感。当然,如果她的周围有特别优秀的男人,那又另当别论。一个女子往往对陌生的男人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这是因为距离造成神秘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疯狂的爱情往往产生在不太熟知的两个人之间的原因。

 

 

十一。可能性验证

 

 

可能性验证是指主体必须认为客体是有可能成为自己的爱情对象的。主体觉得客体爱上自己是可能的。如果主体不觉得客体会爱上自己,他也是不会爱上对方的。

 

爱情尊重感和可能性验证是一个客体成为主体的选择对象所必须通过的两个条件。

爱情尊重感是主体对客体的要求,因此客体必须通过这些要求。而可能性验证是主体对自我条件和周遭环境的审视,他需要排除那些完全不可能的人。

 

我们在讨论为什么焦大不会爱上林妹妹的时候,已经说过,焦大之所以不爱林妹妹,是因为焦大不认为自己有这个可能性。这一点将阻止他真正地爱上林妹妹。

 

可能性验证可以解释令笔者困惑很久的一个爱情现象。譬如说,我们有很多著名的影星。就说女演员吧!很多男青年都很喜欢一些著名的女演员,为什么他们没有都爱上这些女演员呢?这就在于这些女演员没办法通过他们的可能性验证,他们不会认为这些女演员爱上他们是可能的。

 

也许很多读者会认为(至少笔者有一个朋友就这样认为),可能性验证的说法并不正确。有些客体根本不可能爱上主体,但主体还是爱上了他。单相思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譬如说,一个男孩子在暗恋一个女孩子,他也许从来没有告诉她,或者他与她只有很少的接触,但他对她的爱达到了狂热的程度。这就是典型的单相思。这个女孩子根本不知道这个男孩在爱她,而且她根本瞧不起这个男孩,这个女孩子完全不可能爱上这个男孩。看起来这好象是可能性验证的一个悖论。

 

如何解释这个表面上的悖论呢?这个解释还是要归结到主体的主观上来。我们反复地说过,我们考察的是主体的感觉,而不是客观的实际情形。在上面提到的单相思中,这个女孩也许根本不可能爱上这个男孩。但这个男孩却不知道这一点。他会固执地以为这个女孩会爱上他。因为爱情仅仅只涉及到这个男孩的主观,而不是残酷的现实。

 

有了这种一厢情愿后,这个男孩子会把一切发生的事件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解释。譬如说,如果这个女孩子出于礼貌对这个男孩友好,这个男孩会把它解释为这个女孩爱上了自己的证据。然后,他会继续地加进新的主观想象。这是为什么患单相思的人非常痛苦的原因。因为事实和他的主观是完全相反的,他迟早会发现这个事实,不管他如何努力地否认它。这种无法摆脱的内在矛盾甚至可能使得他成为神经病患者,如果这个男人的神经系统不是那么坚强的话。

 

也许有人说这样的男孩子真蠢。其实不然。这在于爱情这场游戏的规则非常匪夷所思的缘故。一个女孩子即使喜欢一个男孩子,她在最初的时候,仍然会表现出拒绝的态度。因此,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他就无法辨认出一个女孩子的拒绝究竟对他意味着什么,是对他有意,还是对他无意?笔者相信,只有爱情老手才能看出她的真实意图来。而对于一个涉世不深的男孩子而言,他如何能够知道事情的真相呢?

 

总之,一个客体要成为主体的爱情选择对象,他必须通过主体的可能性验证。只有在通过主体的可能性验证之后,主体才能放胆地产生对客体的爱情方面的情感渗透。

 

至于在某种特定的情形下,主体不顾可能性验证,而疯狂地爱上对方,这是一种畸形的爱情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的爱情并不是真正的爱情,只是主体对对方的一种完全的崇拜而已。这种完全的崇拜不计较对方对自己的感情,只求自己毫无希望地爱着,这种情形的发生只是极少数。我们说过,一般的单相思并不属于这一种。单相思其实是希望回报的,只是这种希望不切实际而已。

 

 

十二。爱情的情感渗透

 

当一个客体通过了主体的爱情尊重感和可能性验证后,主体就会对该客体产生情感渗透。情感渗透的过程有短有长,但不管这个过程如何短,在理论上它还是要经过三个阶段:接受渗透,喜爱渗透和爱恋渗透。对于一见钟情的爱情来说,从接受渗透到爱恋渗透的时间可能会很短。而对于非一见钟情的爱情来说,这个时间可能非常长,有些甚至会成为永远不可能。

 

接受渗透是指主体对客体的容纳。客体成为主体爱情虚拟框架的一个指向。主体对客体容纳后,通过一种所谓的“互动”将情感向客体渗透。这种互动通常是指主体与客体的交往。这种交往有主体的作用,也有客体的作用。所以,它是主体和客体的交互作用。不过在这里,这个“互动”的含义是较广泛的,也是依赖于主体的主观的。它可能包括主体与客体的日常的交往,眼神接触,语言接触。也可能是非空间性的接触,譬如书信来往。甚至有可能完全是主体的臆想,而客体根本没有置身其中,主体自己把客体置身其中并加以解释。

 

从接受渗透到喜爱渗透实质上是很容易完成的。这主要是因为主体能够接受对方,也是因为客体已经满足主体的条件的缘故。喜爱渗透只需要建立起一个习惯的过程。这个习惯是主体主观的一种习惯,它并不完全是与主客体交往的多少,交往的频繁程度成正比的。它是主体通过主观的作用在自己的内心与客体建立起来的一种亲密关系。

 

但从喜爱渗透到爱恋渗透也许并不容易。爱恋渗透是主体深深地爱上了对方。我们在这里是指那种强烈的和刻骨铭心的爱情。主体要达到对客体的强烈的爱,他还要通过所谓的唯一性验证和神圣感的第二级渗透。

 

所谓主体对客体的唯一性验证,本质上是一个比较和取舍的过程。也许主体的爱情虚拟框架有多个指向,主体需要对这些指向进行取舍。即使主体的爱情虚拟框架没有多个指向,主体也需要说服自己,当前的这个指向是最适合于自己的,是能够陪伴自己的终身伴侣。

 

如果主体完成了唯一性确证,主体就完成了从彷徨阶段到唯一性阶段的过渡。很多人在这里止步。果如是,这将是一种世俗的爱情,因为这个爱情中还没有神圣感的渗透。

 

一个人的爱情停留在这里有两种可能:一种情形是主体根本就没有神圣感的第一级渗透。主体从来都没有过爱情的神圣感。另一种情形是主体完成了神圣感对爱情的第一级渗透,但主体无法完成神圣感的第二级渗透。我们知道,神圣感的第二级渗透是由主体的爱情虚拟框架对客体的渗透。这个渗透既与客体有关,但更多的是与主体有关的。我们对这个问题还要作一些进一步的考察。

 

如果主体不仅完成了唯一性验证,而且神圣感也完成了它的第二级渗透,主体就完成了他的情感渗透的最高阶段,即爱恋渗透。爱情就在主体的心中得以产生。

 

因此,如果我们硬要给爱情下个定义,那么,笔者认为如下的略带操作性的定义是合适的:爱情是主体对某一个客体的情感渗透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主体完成了他对客体的唯一性验证,也完成了神圣感对他的第二级渗透。

 

首发于《华夏文摘快递》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