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John McTiernan Jr,拍过“虎胆龙威”,“追击红十月”和“最后的动作英雄”,据说要拍“本能”第二集。但这部影片的剧作比导演有名。
剧作是大名鼎鼎的Michael Crichton, 株罗纪公园的作者。Michael Crichton是个很多才的作家,从ER(急诊室春天)到Sphere(太空探险),剧作覆盖面极广,博而不精的特点很适合美国人的快餐式文化。
“第十三武士”并不是一个商业上很成功的影片。撇开影片的可观赏性不谈,影片的剧本来源可是很有趣的。史料记载,公元921年6月,巴格达派出一名外交大使,Ahmad Ibn Fadlan去Bulgars国王作政务交涉。Ibn Fadlan离开巴格达有三年之久,但任务却从未完成:由于很偶然的原因,他加入了一队北欧人的行列并在今莫斯科以西,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以东的地域作了一次探险。回到巴格达,他把此经历记录为一部手卷。从未有人见过原稿,将近一千年后,学术界有各种语言的翻译版本,至少达七种,而且支离破碎。这是目前最早最精确(第一目击)的关于古代北欧人生活及文化的记录。1951年,挪威奥思陆大学的Fraus-Dolus终于把碎片拼成了一幅相对完整的画面。这个艰难的拼图游戏耗尽了他生命中最后几年的时间。由于流传不广,这个翻译版本及手卷的相关资料并未在学术界广为认知。1974年Michael Crichton开始构思类似的故事并发现这个手卷的利用价值。手卷被修改成了一个很符合大众口味的猎奇性小说,原名Eaters of the Dead。1999年,TouchStone出品的影片“第十三武士”上映。
我们这里的北欧人可以与“维京人”混淆称呼。公元一世纪他们活动在以今天的斯堪地那维亚为中心,包括北欧,俄罗斯甚至里海区域。很多学者一直津津有味的计较着Vikings, Norseman和Scandinavians的区别。我们这里就不那么严格了。Ibn Fadlan是一个受过很好教育的学者。从他的历险看来,他不可能很老弱。与中世纪的僧侣们记载的夸大其词的巨人怪兽,斗龙的骑士等相比,他看到的北欧人是非常客观和可信的。他不是一个作家,所以文笔是详细,精确甚至白描到有些令人厌烦的。他甚至忠实的记述了北极的极光和鲸鱼。从Crichton的小说中,仍可以看到他残留的语言特色:他始终标榜自己是个学者,坦率的承认自己不是一个武士,更不是什么英雄。在几次战斗后虽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其他武士的乐观所感染,考虑到艰险的处境他仍退回到阿拉伯人特有的悲观忧虑中。在写到他们顶着海啸攀岩到“熊人”的洞穴时,看到其他维京战士面对危险放声大笑,他直言不讳的说:正因为如此,他“非常痛恨”这些嗜武如命的英雄。几分钟后他被人推进洞穴开始战斗,私下还怀疑是他最好的维京朋友的玩笑。作为一个“和平之都”巴格达的访客,他厌恶维京人的肮脏,嗜酒,好战,甚至维京女子的瘦骨辚峋。他的怨天尤人听起来有些黑色幽默,但可以感到带领读者历险的不是一个超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一个真实的观察者。正因为意识到作者及记录的真实性,读者才很快为故事中的血腥与残酷所震撼。
故事情节与北欧人的英雄史诗Beowulf有相似之处:一群维京人前往一个受“Eaters of the Dead",或称”熊人”骚扰的国家,去解救国王和住民。Ibn便在这个时候被迫加入团体,因为有人断言没有这个外来者,即第十三个武士,战斗不可能成功。熊人象是很原始的种族部落,曾被现代生物学家猜测为尼安德耳人的一个分支。最后他们杀死了熊人的头领,十三个英雄也死伤大半。Crichton有意将故事与Beowulf靠拢,同时极巧合的是北欧武士们的首领名叫Buliwyf,发音都极相似。Buliwyf是作者(Crichton或Ibn,从有限的英文残篇无从查找)塑造的极成功的形象:尽管叙事是平和和记录性的,廖廖几句已经显示了Buliwyf作为首领的魄力。决战前夜,Ibn被Buliwyf召到僻静的地方,问他会不会“画声音”。Ibn回答是,他可以用文字记录过去。Buliwyf说,那么你自己小心,不要太勇敢。我希望你记下这里的事情。一个人的事迹被后世流传才能被称为真正的富有。之后,在Buliwyf的葬礼之前,将要徇葬的女子问Ibn有什么消息要带给她的主人。Ibn说:你主人要我记录的我一定会去作。事实上,Ibn不确定这女子是否明白他的意思,因为维京人从没有文字记录,至多在木桩上刻些记号而已。但他记得,“那个女子很年轻,金发,很快乐的样子,仿佛并不是去赴死。她快乐的向每一个幸存的武士告别...”短短数语,已经使千年前的人物跃然纸上。
从没有文字这一事实看来,北欧人虽有自己的文化,但却不能称之为文明。他们好战勇武,漂泊不定。即使安身,生活也不是追求安逸的,没有长远计划。战士们的最大荣誉是在战斗中死去,在传说中的瓦哈拉天宫享受永远的快乐:夜以继日的战斗,勇不停息。事实上大部份维京人是以奴隶贩子或商人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的。虽然他们没有自己种族特有的文化烙印,但维京人的脚印踏遍大半个欧洲,甚至至亚洲。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他们或融合,或被融合,显然没有被完全磨灭。纵观今日西方社会的道德己价值观念,我们可以发现古代北欧人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非常神奇的相似:他们不欺压奴隶,对待仆人及“商品”(贩卖的人口)非常文明和理性;女子的社会地位平等,婚姻观念开放;奉行尽情享受短暂的快乐人生,同时也勇武好战,时刻追求刺激冒险。
小说中加入很多背景介绍的脚注,大部份是北欧神话的解释。北欧神话相对于希腊神话更缺少些人性因素,缺少阳光和安逸。同现实中风雪交加的生活中一样,他们的神即使风驰电掣于天空之上,还是有死的痛苦,生的恐惧。其中“尼泊龙根的指环”被瓦格那改编成歌剧,常常需要四天时间才能演完这个跨越几代人的悲剧史诗。但比较搞笑的是,歌剧主唱往往身高体胖。看着富富态态的“布伦希尔德”和女武神们,又想起伏尔泰在“艺术论”里对瓦格那的冷嘲热讽,史诗的庄严也就到此为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