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又称后海,和著名的北海公园隔街相望。它们水源相通,一个七扭八歪的大湖,被几条街隔开,北为什刹海,南为北海,再南是中南海。听起来有点怪,明明是湖,偏叫海,不知是不是和满语有关。
尽管同属一条水系,比邻相距, 但什刹海没北海有名,北海收费,还总游人如云,什刹海免费,反相对冷清。外地人来京,必游的景点之一是北海,很少有去什刹海的。但北京长大的人,去北海公园的不多,更喜欢去什刹海,享受那里的清静和悠闲。那里也是北京几个有游泳池和露天游泳场的地方之一,许多小孩,是在那里学会游泳的,我就是其中之一。
小时,我家住和平里,离什刹海不近,但学校没游泳池,上游泳课就在什刹海。每周一个下午,体育老师带着我们全班人马,浩浩荡荡地坐车去那里上游泳课。等我学会了游泳,就自己去玩。夏天,常和小伙伴们去游泳,有时在人工池,有时在天然泳场,那里的水不干净,但同人工池相比,水不凉,不用咬牙憋气跺脚地往冷水中猛跳。
我小时比较守规矩听话,主要在人工游泳池游,很少到天然场,即使去露天泳场,也只去什刹海。老弟比我胆大,十多岁到处乱游,什刹海是他的老据点,不知还到过其他多少地方,估计北京的天然泳场他都去过,不挑不拣,是个有水的池子就行。他有次瞒着父母,到八一湖和人比着游,差点淹死,没敢让老妈知道。后来,东窗事发,老妈从其他小孩家长那里听到的,将老弟很一顿撸。从此之后,老妈信不过我们,常来检查我们是不是说谎:用指甲在皮肤上一划,如果出现白道,就是游过泳了,想蒙事都不行。
那时钱不多,为省车钱,我们常坐车到地安门,穿胡同走到什刹海。有条胡同很窄,只能容一人走过,如对面来人,或等一边人过去再走,或要两个人同时侧身挤过去。那时人比较瘦,挤挤还行,放现在,身宽体胖的,肯定过不去。这次回去发现,小时走过的许多窄胡同,其实都很著名,也是老北京胡同游的景点之一。
记忆中,什刹海的夏季很美,临湖的垂柳,柳丝荡漾,满湖的荷花翠叶,怡红快绿,清风吹来,花摇叶摆,香气袭人。湖边有卖莲蓬的,扎成一把。买来后,剥开莲子吃,清香中带着微甜。游完泳出来,买根小豆,红果冰棍,解渴解馋。我很少吃奶油冰棍,对我来说,那是奢侈品,双棒的要1毛多一支。玩完吃完,心满意足,拍拍手,抹抹嘴,乘着暮色往家走。那时,车不挤,不用担心乘车时间的高峰不高峰。
由于儿时的这段经历,我对什刹海难以忘怀。回去探亲,筛选有限的旅游景点时,没带丈夫去逛北海,而是选择了位于北海后门的什刹海。那天,办完事,才上午10点多 ,到什刹海下车。 北京9月的太阳还很毒,跑了几天,丈夫皮薄,晒成煮熟的龙虾了。为防止探亲期间,丈夫变成蜘蛛人,我们下车后,不忙着去什刹海,先问路人,附近哪有卖晒霜的。得到的回答是,最近的地方是地安门商场。
地安门商场我很熟,从前常去。哪里有条著名的小石桥,两边有不少小吃店。我的第一碗炒肝,就在那里的一个小店吃的。从什刹海向东走了没多远,我发现街道两旁的印象大变,新建了不少店铺。左拐右拐,终于看到地安门商场。商场正在整修,大门都被塑料布遮的严严实实的。顾客从脚手架下钻进钻出,如同打洞的老鼠。
进去看,商场里面的设施也大变,许多商品挪了地方。问售货员,卖化妆品的地方在地下超市。导售小姐热情地介绍着商品,都是我不感兴趣的。问有没有防晒霜,她说,这种商品有些过季了,存货不多,现在只有一种,防晒度15,我要买的是30。几天来的购物经验告诉我,对导购小姐不要过分相信。我在架上仔细寻找,发现她这里就有30的,吃惊的是,还是美国牌子。我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她后,那小姑娘一脸天真无邪地笑着说,还真没看见。
出了商场,从烟袋斜街穿过去,又回到什刹海。那条胡同,不是我小时走过的很窄的那条。小路两边都是新建的礼品店,卖的商品大同小异。正值下午,湖边人不多,我们漫无目地的闲逛,沿湖边慢慢散步,闻着湖水的土腥味,感受微风的轻拂,享受着难得的宁静,仿佛又找到了儿时逛什刹海的感觉。
什刹海周围的胡同不少,开辟了老北京胡同游的旅游项目。 沿路到处可见,身穿红马甲,蹬着古香古色的三轮车的车夫们。一路上,不停地有人追着我们问,坐不坐三轮车。 我比较喜欢自己逛,对车夫们的热情揽客,不断地回绝。有人比较礼貌,问一下,如说不坐,他们就走开。有的人则意志坚定,弃而不舍地跟着,还不停地劝说。我开始还耐心解释,后来烦了,干脆一口回绝:不坐。
不知道从何时起,有个身穿中式白绸裤褂,鹤发童颜,长须及胸的男子,看样子有60多岁,态度不卑不昂。他骑辆装饰很好的三轮车,在我们周围转悠,也不说话,保持几步距离,不远不近地跟着。 我发觉后,也不好说,你别跟了,大陆朝天嘛,这又不是我家大门口。
在一个景致很好的地方,我和丈夫停下来说话,他蹬车过来。我以为他会继续往前蹬,没想,到我们面前,他从车上下来,手拿一些报纸,杂志给我们看。 上面是关于后海的骆驼祥子---曹煜岳的专题报道,配有照片。他指着报纸说,他就是报纸上的那个人。
喜欢老舍的人都知道,著名话剧,茶馆,骆驼祥子的称呼即源于此剧,后来泛指拉三轮的。我曾看过茶馆3遍,对骆驼祥子一词不陌生。曾在网上,看过关于后海的骆驼祥子的文章,没想在这里巧遇本人。他见我有点兴趣,就说,来北京玩,应该坐三轮,逛胡同,他可以先带我们逛胡同,然后到他家坐坐,看看北京的老四合院。他说的这些,对我诱惑力不大。我在北京长大,这些都是小菜一碟。但丈夫想坐,临行前,曾数次和我提到,北京的三轮车,胡同等。由于时间有限,我说,只能有半小时。他说没问题。我和丈夫坐上去,他打开录音机,播放京剧和民乐,他边拉车边详细介绍沿途景观,在一些景点,还停下来让我们拍照。
坐了大约10多分钟,我就坐不住了,想赶快结束,说,到你家看看吧。他拉着我们,东转西转,沿途遇到不少他的同行,打声招呼。很快到了他家,一个不大的四合院,看似老房,北京很常见的院落,简单整洁。屋里墙上,挂了不少照片,都是到他家做客时照的,其中许多是名人。他指着一位老人说,他是人艺的著名老演员。
我看他鹤发长须,原以为他年龄很大,聊起才知,他是50年生人,老三届。文革期间,去东北农村插队,回城后结的婚,妻子不是老三届的,比他年龄小些。正说着,他妻子进来,透着老北京人的热情地,张罗着要给我们倒茶。我说,我们还有事,一会就走,婉言谢绝了。他拿出相册,给我们翻看里面的照片,说他正在努力为奥运会献礼,目标是积攒2000张照片,现在已有1000多张了。他怕我们迷路,还要将我们送到大路上,我拒绝了,说我们能找到路。
我们付的是半小时的钱,实际上只坐了15分钟。我不觉得亏,因对我来说,坐三轮车决不是享受,和坐出租车感觉大不一样。 见他满头大汗,拉着我们两个大吨位的人,在高低不平的路上吃力地蹬着,觉得很不舒服。上坡时,我一再要下车走路,丈夫到是坐的心满意足。
我说不会迷路,这口没夸好。从他家出来,不远处是个小桥。从地图上看,那应是前海,后海的分界线。我看了半天,决定不了向左还是向右。抬头看看太阳,对丈夫说,右转吧。忽见55路车,感觉不对,赶快抓住一讲北京话的过路男子问路,他说,你们走反了。我以为是往什刹海东岸走,结果差点走到前海去。
找对了方向,沿着荷花市场向什刹海大门走下去。荷花市场是后建的,那里原来没有东西,现有不少饭馆和酒吧,里面的洋酒,价格惊人。有些酒吧装饰很有特色,土味居多,和什刹海的风格很贴近。 我们在临湖的地方坐了会,望着湖水发呆。我看路人,路人看我。天色不早,赶着回家。出了荷花市场大门,听到锣鼓喧天,门口有一大群老大妈扭秧歌,披红挂绿,色彩艳丽。我对此习以为常,丈夫看着新鲜。
在车站等车的功夫,隔街又看了眼什刹海,忽然觉得有些陌生,比儿时记忆中的什刹海,看起来浓艳了许多,有点秦淮河畔的味道。 我还是喜欢旧时的什刹海,纯朴,宁静,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