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定风波(宋·苏 轼)
定风波(宋·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 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情诗心】
??宋代著名的诗人东坡先生,曾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经历了生命中最困顿的时期,然而生性旷达的他,以洒脱的襟怀,在逆境中依然悠游自得;他那风清神朗的生命姿采,千百年来仍让人沉吟低回、无限向往!我们将透过这阕词,一探诗人那超乎尘垢之外的高情逸韵。 ??这阕词原有一段序言∶「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东坡先生写作此词时,已在黄州谪居一段时日了。某日与友人同游附近的沙湖一带,不意中途遇雨。此时,雨具不在身边,同行的人都万分狼狈,可以想见众人慌忙走避、怨声迭起的景象;惟独诗人不以为意,反而劝慰大家莫听那穿过林间、急打树叶的雨声,何妨就此享受雨中吟诗啸咏、缓行慢步的情致呢! ??起首两句的「莫听」、「何妨」,让笔端在一收一放之间,开展出心境上「峰回路转」的朗阔。前者是挥挥衣袖,不带走云彩的无所沾滞;後者则是「 既来之、则安之」的随缘自在。遥想诗人当时手持竹杖、脚踏芒鞋,一路披著烟雨,悠然行来的逍遥自得,似乎比骑在马上还要轻安快意呢!诗人提醒我们不要因人生的逆境,而让心灵陷溺其间;不妨接受现况、随缘尽份,心能转念就有转机,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任凭一生风风雨雨的飘洒,又有何妨!何须担心害怕呢?「谁怕」两字,真是写得铿锵作响、掷地有声,大有顶天立地的浩然气概 ! ??词的下半阕写雨霁云收、夕照相迎的和煦景象。雨停了!众人微醺的酒意被料峭的春风吹醒,雨後的山林,微带点沁人的寒意──这时,却遥见山头斜照,染红天边,彷佛传来几许暖意,与人含笑相迎。回头看看刚才走过的地方,该是归去的时候了。此刻,雨止风停,山色溶溶,在宁静的氛围中踏上归途;风雨已然远离,阳光渐次稀微。其实,无论风雨、抑或晴日,都只是人生里浮动的浅浪流光,对宁静深沉的波心是无所影响的。 ??诗人因这场风雨而若有所悟;它像极了人生中的际遇,骤然而来、倏忽而去,既没有预警又缺乏轨则,无常得令人难以掌握!如果对境执著,必然随其起舞、扰攘不宁;然而若能让心停歇在宁静的深处,就可以不随物而悲喜了。东坡先生一生曾遇大风大浪、也曾晴日高照,如今,摆落悲喜两极的冲荡,重新收拾心情,在冲淡平和中,好整以暇地走向属於他自己的归宿。 ??我们能否也在诗人的悟境里,登高望远,以超然的心境,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处?
【禅思禅话】
??正如李白在唐代诗坛一般,东坡是宋代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明星;他的学识渊博、才情洋溢,无论诗歌、散文、词作都能别开生面,卓然成家。然而,在新、旧党争的夹缝中,他却屡遭贬谪,一生的际遇十分坎坷,与其才学不能相称。所幸,他生性豁达,对於佛法禅理更有深切的体悟,所以纵使在困境之中,仍能保持从容自在的生活态度;而〈定风波〉一词,正是这种生命风格最好的写照。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身体的病痛、情感的失意、亲友的生离死别、以及事业的起伏变化,人生旅途中种种不如意事,就像突如其来的风雨,在在令人心慌意乱、懊恼不堪。然而,对於生命中的风雨,东坡却常以潇洒的态度一笑置之;甚或以一种超越的心灵,将平生的烟雨化为美感的观照,享受在烟雨中安步徐行的特殊情调。「谁怕?一 烟雨任平生。」这种不为逆境所转,乃至能转苦为乐的智慧,即是契入禅心的体现。
??《六祖坛经》中说∶「烦恼即菩提」,逆境的打击,何尝不是淬炼慧剑的良机;烦恼的淤泥,若能用心栽培,必能绽放如莲花般的智慧花朵。「前念著境即烦恼,後念离境即菩提」;面对生命中的困境,若能以坦然的态度,接受因缘的安排,不陷溺於情绪的网罗,便能随缘消旧业,也才能为未来开拓出新的方向。当心灵不受外境染污时,烦恼自然烟消云散,清净的自性就能如如呈现了。 ??在尘俗的生活中,我们只要一张开眼睛,就开始面对各种情境的考验。对於喜爱的,生起贪著;对於不如意的,产生嗔恼,一颗心随著利衰、毁誉、称讥、哀乐等境界之风,飘摇摆荡。东坡写给佛印的诗偈曾以∶「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自诩;的确,世间万象总是处於相对的状态,如果我们的心随著相对的境界打转,将不免落入生灭轮回之中,永无休止的时刻,怎可不深自惕厉呢!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放下对风雨的排拒、对晴光的渴求,才能超越相对,迈向绝对而和谐的境界。《坛经》中说∶「能善分别诸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对於风雨、阴晴了了分明,是「能善分别诸法相」;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不起分别想」,也就是「於第一义而不动」。在〈定风波〉尾声中,东坡以意象的语言,点出了生命终极的归宿;相信只要我们长保随缘不变的心,便能真正不变随缘,体悟生命的实相,重新寻回自己的本来面目。 (陈清俊、郑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