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很难论, 因为中和庸都很难讲。
先说中吧,“中”这个字是指示字,最先的意思应该是方位的中,不偏不倚的意思。
问题在于这个字被借来表示思想和精神的时候, 就不好讲了。为什么呢?因为方位的中有参照物,精神和思想的参考系却不好找。
这个问题成为中庸思想的第一个难题。
《中庸》第一章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这个思想和道德经的思想一致,但是这个中的解释很莫名其妙,在大众文化中基本没用过。
当然我们可以给它赋予点实用性。 譬如今天起床,稀里糊涂的,伸了一个懒腰,心情很“中庸”。结果老婆不高兴了,埋怨我没有激情。 她本来要求的是乐,说着说着自己就不高兴了。我就跟她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结果她一天没跟我说话,不喜,不怒,不哀,不乐,倒是很“中庸的”样子。
于是我只能让她从君子变成民:“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老婆啊,你这样不阴不阳不理不睬确实很了不起,但是咱老百姓不能一直这样啊。
结果老婆说了:“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你不是牛吗?那么我告诉你,我对你客气的时候,你不能得意忘形;做到了的话才叫牛。我让你站着不动,你不能靠墙偷懒;做到了的话你才牛。我高兴自己的,和你什么关系?你自己中庸去好了;做到了你才牛。我不高兴了,你不要理我,最好一辈子不理我;你做到了就算你牛。
于是我只能投降:“道其不行矣夫”--你既然不喜欢,我以后保证不这样了行么?
好说歹说,老婆终于原谅了我的中庸之道:“忠怒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这一次就原谅你一次。 以后不能再这样的,看你呆头呆脑傻里傻气死气沉沉的样子就来气。我不开心你不愿意,那么你就不要惹我不开心。
大家看见了,中庸之道在这里是行不通的。实际上《中庸》15章在这里说得就很明白:“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老婆和孩子如果听话呢,就应该敲锣打鼓吹号弹琴。 这不是高兴又是什么呢?既然高兴,当然也就不是“我今天心情很中庸,如枯井一样平静”啦。
中的意思还有合乎时宜的意思。但是这个问题更麻烦了。
《中庸》14章:“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如果富贵,那么就猛吃猛喝;如果贫穷卑贱,也不要求上进;如果是蛮夷,就一直做个野蛮人;如果是处在水火之中,就不要挣扎。
这样的中庸之道能不麻烦吗?
特别是后面一句:“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把自己封闭起来,除非有人来求你,否则就不要请求别人的帮助。 这样既不让别人怨恨,也不会怨恨别人。
所以中庸之道,大概只能等着天上掉馅饼和林妹妹了。
那么中庸的处世之道呢?
《中庸》4章:“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这个说法有什么问题呢?好像挖隧道。 甲从东边开挖,乙从西边开挖,中庸之道说:“他们都不对,我从中间挖”。这是中庸的调和之道,结果就是出现了三个隧道或者一个隧道也没有。
再接着说庸。庸这个词也有歧义。一个就是儒家的解释,不易之谓庸。所谓不易,就是守着教条不放。 儒家的思想真是莫名其妙,自己守着不放,不易不改,吹得天花乱坠。墨家积极守御家园,居然被批评为“墨守成规”。 这里的“中庸”又在哪里?
庸的第二解释就是平庸,庸常。中庸的意思就是捧杀高于自己的,排挤低于自己的。
庸的第三个解释就是“用”。 庄子说:“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惋懦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已。”
那么中庸的意思就是中用,可惜这个思想不是儒家思想。
中庸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佛家的“middle way ”。 我怀疑宋儒之所以把中庸捧为四书,跟这个是有关系的。但是佛家的“middle way”的意思和儒家的中庸并不一样,它是连接过去和将来的中间之道。
原创文章,严禁剽窃,欢迎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