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楼兰:十三种方法在美国为人处世

女人,用爱心征服世界,用眼泪拯救自己。 我相信爱,相信奇迹,相信生命中的美好,相信天使不哭泣。[水蜘蛛的文摘点评博客,含原创]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水蜘蛛:读了楼兰的这篇文章获益良多。尤其是最后一点,诚如作者所云“本文列举的所有13项技能,在义工培训和服务实践中都能学到,因此将此列为总结性的压轴条款。”我身体力行,乐在其中。
----------------------------------------------------------------------------------------------
http://www.nawomen.com/viewthread.php?tid=735&highlight=

文学城
北美女人
楼兰:十三种方法在美国为人处世


十三种方法在美国为人处世

楼 兰


    女儿的高中英文老师在作文课上曾让学生们写首诗,半命题曰:《十三种方法看……》(Thirteen Ways to See……)。女儿写的是《十三种方法看茶壶》,居然能在词句不多的短诗中,描述出易被人们忽略的普通茶壶的多种功用特征甚至文化内涵。另一学生登上校刊的作品,题为《十三种方法看红色》,从人们害羞醉酒时的脸色、停车标志、到中国人喜爱的吉祥色彩等,更将红色的作用描绘得淋漓尽致。

    读了孩子们的作品,我不禁对美国老师既制定相应规范、又给学生创意空间的命题方式颇为佩服,同时我也琢磨为何老师要圈定“13”这个数字?如今的人们大概已不再迷信“13”代表不吉利,但此数或许真有点魔力。由学生们的诗作可见,如果少于13种方法,可能概括不全而忽略了描述对象的重要本质;但如果条数过多,又可能因杂乱而重点模糊令人不得要领。我忽然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这不仅是在教孩子们写诗学英文,也是让涉世不深的高中生们练习观察和归纳事物的方法。

    中美两国文化差异表现在思维方式上,是中国人喜推演,美国人善归纳。拿学“人情世故”来说,中国人得在既博大又玄虚的文化习俗和既市侩又险恶的社会汪洋中,靠自身搏斗去摸索演绎出实用社交术。悟性高的兴许混得如鱼得水,并将自己好不容易揣摩来的处世哲学谢绝外传,以防别人竞争。反应差点的,打拼一辈子没准依然不得要领。而无论能者与无能者,一生都会在人情漩涡中活得累的慌。中国历朝历代除而不尽的贪污腐败任人唯亲等劣政,不少例子也起源于对“人情世故”的曲解滥用。

    而美国自中小学作文时起就让孩子们操练这套总结归纳术,长大后就不乏有人擅长把社会技能理论化科学化明细化,理顺出许多条条道道,编撰出好多洋洋大著。既为聪明人开辟出学科行业与市场商机,也为脑子迟钝点的普通人提供容易效仿的简易指南。如此代代相传,通过学校社会职场等教育培训渠道传播给小孩大人,因此即便这国家笨人再多也不妨碍全民素质的提高。结果是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

    我也由此受到启示,模仿美国老师的命题法并学着美国人的方式归纳了一番在美国为人处世之经验。动笔写此文时恰逢我来美国13年,正是回首来时路的最佳时机。因为如果到美国时间太短,会因对社会了解不深,知表不知里而看法片面。然而若身处此山太久,又恐怕对环境习以为常而变得麻木不仁,谈不出对新移民们有启发的内容。

    有幸的是,十多年来我在美国学习就业的领域都是与人直接打交道的范畴,此方面的经验教训,对各行各业人士都会有些参考价值。很多华人到美国后,对更佳的物质生活容易习惯,但对观念习俗和处世之道却久久难以适应。这是因为中美两方的文化、传统、环境、价值观差异极大,真正做到文化认同谈何容易!华人同胞们若打算掌握美国处世之道,其实并不需对文化传统等深刻内容思索太多,否则会为背弃祖宗教诲感到内疚,或顾及回国时无法与家乡父老相处。归根结底,人们需要掌握的,是“入乡随俗”的灵活应变能力,而千万别不合时宜不分国情地固守一种观念和方法。华人们既然“入”了美国这个与中国完全不同的“乡”,就应了解这里的“风俗”,才能与之相“随”相安,否则就会过得很别扭。

    这篇《十三种方法在美国为人处世》(或称《美国社交技能13则》),不可能包罗万象,只大致概括在美国与人打交道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我并不想从根源上评价中美文化孰优孰劣,也不主张同胞们彻底清洗头脑更换观念忘记民族传统。只想深入浅出,将繁化简,让中美文化的千差万别淡化为13条具体可行的实用技能,任何普通人都易于掌握应用。同胞们只需将这些作为在美国生存用得着的雕虫小技,就会觉得学会在美国为人处世基本方法并不难矣!

一,有约在先

  
    即便是没到过西方的中国人,也应知道西方人会客探访都需事先预约这个规矩。美国人的预约观念是丝毫不含糊的,凡串门、看病、购票、住旅馆、谈生意、找工作等公私事宜,都需事先预约预定,得到许可才能前往。习惯后会觉得这非但不难,还很方便有效,大家都节省时间少扯皮。

    有位大陆记者来美国访问了不少新闻媒体,有时他因约定后没再听到人家通知而不放心,临会见前还打电话去确认,反倒让人家的秘书以为他想改期。他对美国人对待预约的这种“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办事风格颇为赞赏,其实这在美国是很平常的。

    那么每位生活在美国的平常人,也必须学会这种风格。但有些华人仍崇尚闲云悠鹤式中国文人习气,爱当不速之客。度假请客访友也不善事先计划,全凭期限迫近突发奇想。收到别人邀请或预约时,也不及时通告能否赴约,甚至无故缺席。这种不预约不守约的坏作风,会给所涉及的其他人造成很多麻烦。设在华埠的医院的医护人员抱怨,想方设法让病人事先预约就诊,大多数华裔病号还是不遵守,弄得工作人员经常无法像其他医院那样按时下班。

    记得有一次突然接到一位二十多年没见过面的高中同学的电话,他来美国参加培训,正与同伴开车旅游,跑到我所住的城市附近,却因找不到旅馆而面临露宿街头的危机,急中生智翻出我的电话号码求援。当时已是晚上九点,他们已在离我家仅三哩之处。我只得陪他们四处找住处,怎奈旅游旺季,一房难求。最后只好为其同伙找了个实在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旅店凑合一宿,而那位老同学在我家借宿。其实,他们若提早联络,接待他们都住我家也未尝不可。但这种急来抱佛脚的情况,却令我无法安排。如果那天遇到我家无人,他们又该如何?

    曾经发生过几起华人留学生重大伤亡车祸,究其原因,是出游前不作计划预定旅馆,以为随时找住处不是难事。谁知碰上旅游旺季各处旅店客满,只得继续开车赶路。心慌意乱加连夜驾车的疲劳,难免不出事故。不善预约,居然会危及生命安全!

    也有人想开派对请客,提前一天才打电话约朋友,还对许多人无法前来很不解:“请你吃饭还这么大架子!”其实,在美国大家都忙碌,不能因为你即兴邀请而改变原有计划,所以请客也得提前预约发请柬。“先来先得”的原则任何时候都有效,这也是辞退活动冲突的正当理由。当然,作为后发邀请预约者,也应理解并遵守此规则,而别死乞白赖让人家非顺应你这违规者。

    也有些华人是故意不事先约定或含糊其辞,好为临时变卦留条后路,生怕取消预定时被罚款或遭谴责。其实美国通行的违约罚款机制,就是要制约这种只图自己方便而不考虑社会规矩和他人时间利益的心态。而一些中国人就因为此习难改,导致任意撕毁合约而造成违法。要想在美国混得好,确实应培养善作计划、预约守约的负责作风。
 

二,遵守时间


    既然有预约,就一定要遵守,实在因意外而无法按时赴约,也得提前告知原因并重新约定。一旦答应了人家,却无故不赴约、不回电、事后又不道歉,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也容易失去人家的信任。

    遵守时间有个实用小窍门,就是要会使用记事日历。不要以为只有医生或总裁之类才需要预约日历簿,普通美国人几乎都养成习惯,将公私事务填写在同一日历上,一目了然,如有时间冲突也立即会发现。无论是简单的纸印日历,还是具有提醒功能的电脑日历薄,都能起到同样作用。美国许多小学校就开始培养孩子使用日历记事,他们长大后也就习惯成自然。但很多华人却缺少此类训练,约好的事情光凭脑子记难免会忘记,迟到误约或重复约定也就不足为奇,这实在是与美国人打交道的大忌。

    我以前曾在亚裔社区从事新闻工作,经常要采访各类活动,其实最需要根据记事日历来安排日程,但那时却没养成这种习惯,所以经常让人家事前再提醒我一下,不然恐怕会忘记而误事。到美国主流机构任职后,我马上体会到按日程行事的重要性,任何会议活动工作进程一但约定,别人不会再重复提醒,能否遵守时间按期完成全是你自己的事,如果经常误约影响工作,不遭解雇才怪呢!美国的这种企业文化逼着我们学会掌握时间,而一些管理有效的主流机构也会对职工提供有关技能培训,因此在美国大企业机构工作过的人,通常也被熏陶出较好的基本素质。

    而在华人社区中,至今仍会遇到一些人有我过去的毛病,凡事不记录下来却得让别人提醒,甚至提醒后还误约。或许是因为数千年中华农业社会慢节奏遗风,华人社区的活动常有拖拖拉拉不准时现象。不少老中习惯于迟到,是怕在那里干等。怎奈人人都怕耽误自己的时间,却更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还有些以贵宾自居者,故意来迟是为了摆架子显派头,好在别人欢迎中入场。其实迟到行为在美国反而是有失身份的表现。美国文化讲究高效准时,无论公事私事,赴约决不可晚,规定了会议或发言时间也不许超时拖长。

    如果所从事的职业经常需要约定顾客(如医生、律师、经纪人、预约美容师等),或者经常要赴会讲课,遵守时间就更为重要。而且不能光考虑自己的时间宝贵,更得替他人着想,才能赢得客户同行的信任,促成自己的生意和职业成功。曾有病人抱怨,个别华人医生经常迟到或临时取消与病人的预约,使专门请了假去就诊的病人浪费时间精力。遇到这么几回,病人难道还愿意去找这位医生吗?

    根据参与主流社会和亚裔社区活动的经验,我发现美国人与华人对约定时间的理解有所不同。美国人说“九点”开始,这就是活动准时开始的时间,参与者应自觉提前十几分钟到场。但华人往往把这理解为开始入场的时间,以为活动要等大家都到齐了才能开始,乃至“九点”到时仍人数寥寥,结果你等我,我等他,很少能准时开始。甚至一些华人社团应邀为美国机构主持活动或演出,也有迟到现象。美国人对此及其不满,认为是对他人的不尊重,表演再精彩也难弥补不准时的负面影响,有关机构将来往往不愿再邀请爱迟到的团体或个人前来。

    我原来也有这种华人通病,开会或参与活动常常掐着点到场,虽然不会迟到很多,但略晚几分钟毫不脸红。摸透我这陋习的美国同事,戏称我是按照“中国时间”(Chinese Time)行事,因为他们发现不少 华人都习惯姗姗来迟。我不得不检讨,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小节处的不注意,引起美国人小看整个华人社区,是多么不值得!

    我目前在工作中常要为主流机构的美国人介绍亚裔文化及与亚裔打交道的注意事项,其中就得为我们同胞的这类毛病作解释,告诉美国人:亚裔们的不守约守时,只是他们的习惯和对时间理解的差异,而不是不尊重主办者与会者。但反过来也该对我们的同胞说,既然我们是在美国生活,是否应该入乡随俗,也遵守主流社会的时间观念呢?
 


三,识图认路


    美国被称为“轮子上的国家”,会开车是项重要生存技能。但光能驾驶车辆还不叫会开车,必须会看地图、认方向、找途径、识路标,才能把车开到想去的地方。在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大都市,也要会看地铁或公车路线图,懂得如何换乘车。旅游逛公园参观博物馆也得会看导游图。哪怕是英文不好者,也需记住些常用地名路名站名,还可以借识地图来学英文。曾有人告诉我地址却拼错了街名,一个字母之差,害我多跑了不少冤枉路。自家和常用的地址总该拼写得一丝不苟,全当练习背英文单词嘛!另外,出门时记得带上目的地的确切地址和联系电话,以便在迷失时便于问路或及时联系。

    曾听到这样一件事,一位刚来美探亲的中国老人出门遛弯,却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求遇见的华人帮忙,却除了自己儿子的姓名外,对其地址电话一无所知。人家开车带其寻找,老先生看着哪都像自家附近,其实哪都不对。在美国,“住家附近有家麦当劳”或“转弯处有个某某银行提款机”等等,根本不能作为识途参照物,因为同样的连锁店到处可见。这类新来者迷路走失事件不在少数,尤其是老人孩子和英语不佳者。因此,初到美国人地两生时,不妨采取常用于小孩子的“挂牌”方法,即写下自家和亲友的门牌地址电话号码,随身携带,如果走丢了可以拿出来向人问路。

    开车人则必须会利用导向资源,如随车带地图,去陌生地方出门前先查清路线,现在有网上指路资源就更方便了。问题是有人放着这些资源不用,偏愿意开着车瞎撞,明明已到了门口还打电话询问。还有人车里连地图都不放,不见得是买不起,或许是根本不识图。这种人经常迷路迟到误事也就不足为奇。

    一些中国人爱迟到,除了时间观念欠佳之外,也常因识路能力差又不肯提前起程而误事。还有人爱把迷路塞车作为迟到的借口,其实适得其反,尤其是一再犯此毛病者,无论多么能说能干也会被美国人认为不大靠得住,因为他们缺乏在美国人人必会的看家本事。不少美国人遇到赴重要约会却路不熟时,都为防止塞车迷路提前动身,甚至事先去认路踩点,以杜绝迟到。宁早勿迟,宁可自己多花时间,而不要影响他人,是美国的处事准则。这种认真态度,很值得老中一学。
 


四,井井有条



    即便是能把家里或办公室收拾得一尘不染者,也不见得能做到井井有条。后者是指善于将所有东西分门别类存放有序,而且需要时能立刻调取出来。

    美国人的此能力普遍较强,都是从小在学校和儿童组织中训练出来的。中华文化中则缺少此方面概念。许多聪明干练记性好的华人,却常会因无规律乱放东西而想找时找不着,从而耽误事。

    我本人原来就是个杂乱无章型,以前在亚裔机构工作数年也从未经过有关培训,办公桌上乱七八糟,怎么也整理不利索。真觉得自己这辈子算学不会这本事了。

    到美国主流机构工作后,因职责就是要培养成人和孩子们的综合基本能力,职工首先得以身作则。单位常提供组织能力与时间空间管理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通过培训课程、美国同事的言传身教、和自己的动手实践,我逐渐对这套归整存放方法开了窍。

    其实此技能并不难,主要是利用文件夹、柜橱等常用工具,建立一套系统并贴上标签,就像电脑数据库,关键在于以后要及时除旧存新。熟悉了自己的系统规律,就能随要随取,信手拈来。此方法同样适用于家庭中物品和文件(如帐单)的存放管理。

    有些中国人除了不善于建立有秩序的存放系统外,还有舍不得丢弃旧物的心态,多出于中华民族的勤俭习性。不过,无用的旧物或过期的文件,留着只能占地方添乱,降低效率。最经济的办法还是果断淘汰,不然再好的存放系统也会因爆满而变得混乱。管理有效的美国机构每年都会有“清扫日”,这并不是像在中国搞擦玻璃拖地板的大扫除,而是清理电脑系统及无用的文件旧物。

    还有一项实用方法就是列目录清单(Check List)。小到家庭购物或外出旅行需带物品,大到组织大型社会活动时准备物资或节目,事先计划列出清单并及时清点,可以避免丢三落四,保证万事俱备。记得刚来美国时,见不少美国人上超市购物都列张清单,我还曾经笑话人家认真得太过份。不过没此习惯的我,确实常有购物时忘了该买什么或该找的东西找不到的经历。后来发现,善于排列清单,也是办事时能够有条不紊的一项手段,值得华人朋友们效仿。

    尽管美国人也作风各异,有的不拘小节,也有的整洁成癖,但从家庭主妇到公司主管却大多具备这种组织归整技能,该取的东西一定能找到。有的美国老板甚至会用办公室和家庭有条有序的程度,作为职工提职加薪的一项依据。因为这不仅代表个人归整物件的能力,更表明其能否适应和掌握规范化的系统。而系统规范化,正是美国的整个国家体系能够运作的保证。

    中国传统的“风水”观,也被西方人改头换面应用到家庭与办公室设计中。与中国的风水先生们以故弄玄虚的神秘性来保自己饭碗正相反,靠风水混饭的美国人们将自身擅长的归纳术发挥得登峰造极,编出的那些集神奇与实用为一体的风水专著,真该让华人老祖宗们汗颜!而美式“风水“中最受欢迎的一条就是“如何按风水理论去除杂物,将环境整理得井井有条”。来自“风水”老家的华人们,如果反而掌握不了这套组织整理技能,是否有些丢面子呢?

    以上四条是具体的日常时空管理技能,多加注意并适当实践就应能掌握。下面的项目则属于人际交往技能,亦可衡量人的“情感智商”(EQ),是需要不断体会实习,才能逐步改进的。
 


五,取长补短



    尽管中国人都知道“取长补短”这个成语,但实施时却似乎更注重“扬长避短”。然而,来到美国,我们原先的许多长处却不被认同反而成了短项,难免有人为无“长”可“扬”而感到心理不平衡。其实,我们不必因不服气而牢骚满腹,不妨把中华民族“不耻下问”的虚心态度拿出来,学习别人之长处,来弥补自身之不足。何况,美国社会鼓励人们全面而平衡的发展,单一方面特别“长”却缺乏多种综合能力者,也很难取得成功。因此,不断取长补短,使自己具备多面技能,是毕生的修炼任务。

    华人家长常鼓励孩子往自己的长项深造,打造专长,却容易忽视子女的真正兴趣和平衡发展。这虽会使他们的长项更突出,却越显其短项之脆弱。对于正在学习成长的孩子来说,光是学习成绩优秀还不能保证将来的成功,让成绩已经不错的学生再花精力和学费去课外补习并非上策,反而应鼓励他们跳出书本多参与其他活动,掌握一些自己缺乏却非常实用的人生技能。

    有个快读完小学才从中国来美国的孩子,不在乎自己出色的数学能力,进大学时执意要学文科,以强化自己的英语和人文知识,补足美国文化先天不足的短处。大学期间,他选修的尽是人文历史艺术等方面的课程,家长曾担心他毕业后找不着工作。然而他却积累了丰厚知识并广交人缘,也立志将来要从事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大学毕业后他获得奖学金进了法学院,以往学的功课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其家长在理解了孩子之后,体会到在美国培养后代真得遵守“木桶原理”。即:用同样多的木板条做木桶,只有所有板条长度相同时,其盛水容积才最大;如果板条有长短,不管长的多长,水只能装到最短的板条处。以此原理来衡量人,其平均能力只能与最弱点看齐。

    记住这“木桶原理”,就会懂得“截长补短”的必要。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该有专长,而是说除专长之外,还要比较均衡地具备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科技人员光善作研究还不够,也应提高“情商”具有人际交流技能力。而我们外来移民,掌握英语和了解美国主流文化尤为必要。

    美国是个很能包容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大多数美国人也知道如何取长补短,而这正是美国迅速发展的法宝。而华人们切莫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当作过于沉重的包袱,因固步自封保守民族传统(甚至包括糟粕)而妨碍了学习他人所长。

    在美国的社会与职场上,能够发现别人长处并学习者,也能较快提高水平,获得上司和同事的青睐,并尽快融入主流社会。
 

六,开诚布公



    中国人比较内敛,美国人普遍直率,这已是公认的常识,也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对人们性格的熏陶。虽然华人们习惯了含蓄,但要在美国生活工作,不得不学得坦率直爽些,不然自己吃亏。

    比如在工作中,你的建议、创意或不同意见,都应及时向上司和同事们表述,而别指望美国人会揣摸出你的想法。你有困难需要帮助,应及时提出,不然自己受累,完不成任务照样挨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应向亲人朋友或专业人士倾诉,既解脱自己,也容易得到理解与帮助。善于抒发内心压力的坦率者,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强。“忍辱负重”不是美国文化。

    有位华人朋友在当实习医生时,其老板曾对她盛气凌人,她主动向该主治医生讲出自己的感受,此后人家改变了态度,彼此间建立了互相尊重的健康工作关系。也有些华人但凡遇到不公平对待,就归结为美国人对少数族裔的“歧视”,其实许多时候原因只是个性差异或缺乏沟通,如果及时公开表达出来,往往可以化解前嫌。美国人通常并不爱打击报复或背地里给你穿小鞋。

    华人常有隐瞒灾难噩耗报喜不报忧的习惯,虽是出于好意怕人伤心担忧,但善意的谎言也往往会引发无穷后患。美国人崇尚诚实、痛恨撒谎,而中国人有时出于义气帮朋友隐瞒说假话,露馅后受影响的还是你自己的人格和信誉。有个在美容店做工的华人朋友,经常被夹在亚裔老板与美国顾客之间,替一方讲话或保密而得罪另一方,弄得心情很不愉快。因为亚裔与美国人的人情世故观其实根本不同,你很难以一种方式让人人都满意。但由于我们是在美国生活工作,遇到矛盾时还是以美国方式处理为上策,你可以用一副实话实说不会撒谎的态度对应万变,人家习惯后也奈何你不得。

    初来美国者或中华礼教烙印较深者,尚习惯按中国方式行事,有求于人时往往顾面子或摆架子不愿直说,而是转弯抹角的暗示,并渴望对方替自己说出需要。被中国人列为处世高招的“阳奉阴违”、“声东击西”、“口是心非”、“旁敲侧击”、“指桑骂槐”等手段,在美国则完全行不通。不要说老美了,就是在美国住久了的华人,也搞不懂这种暗示术了。耍此招者经常枉费工夫口舌还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更会被人认作阴险狡诈。“有话直说,有要求直接提,就是骂人也最好直截了当”,是对这些人的忠告。

    开诚布公的另一方面,是需要学会说“不”。遇到勉为其难的事、无法排开的时间、不合理的要求等,要敢于拒绝,而不必有求必应。反之,若被别人拒绝,也该理解对方难处。这样双方才不至于违心行事或弄得不痛快又得罪人,并可以协商其他取代办法,做到两厢如愿。

    华人们往往顾虑情面而不好意思拒绝别人,而被人拒绝时又会耿耿于怀,导致熟人之间也难以坦诚相处。而美国文化则从孩提时代就教导为人直率坦诚的处事之道,在这种教育和自由民主环境中成长的美国人(包括在美国长大的华裔),也就养成开诚布公的作风,而不理解中国人的城府深厚。

    需要注意的是,直言不讳、开诚布公并不是鲁莽粗暴,更不能蛮横无理。而且尤其应讲究说话的艺术和态度,哪怕英语不太好,也该做到表情和悦、语调委婉、礼貌待人,而且学会多用正面鼓励语和褒义词。要掌握这些社交技能,倒真非一日之工呢!
 


七,求同存异



    中国古语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华人们在美国,哪怕“己所欲”,也最好“勿施于人”。比如我们喜欢吃的中餐菜肴,介绍给美国人,人家不一定爱吃。那些张牙舞爪带壳带骨带头的虾蟹禽鱼,老美们更是看了就怕怕。因此各点各菜就好,千万别勉强别人非承认中华饮食文化天下第一。而你如果不喜欢吃洋餐,也不必勉强,各取所需就是了。不过,有必要去尝试一下各种洋餐,不然你如何知道喜欢与否?

    对于思想文化观念而言,求同存异更为必要。美国是个言论自由的国家,人民又喜欢开诚布公,任何看法都可以说出来或与人辩论,但并不以说服别人或被别人说服为目的。或许受中国历史上文人爱“舌战群儒”而且非要论出胜负的影响,有些能说爱侃的老中,跟别人谈到观念有异之处,就非要面红耳赤争到低,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这会闹得不欢而散还背个固执己见之名。

    美国人中也不乏爱讲善辩之士,但他们的辩论只是希望尽量公布自己的想法,却并不想将其强加于人。只要抒发了自己胸中的感慨,他们就得到了满足。对于不同观念,他们虽不轻易苟同,却也不忘赞扬对方敢于发表意见。华人们也应学学这种胸怀,无论涉及中美还是两岸,无论是文化、习俗还是政治、宗教,谈归谈,听归听,非要别人服从自己未免太霸道,当然难讨人喜欢。

    中国人常认为“有共同语言”是交朋友成知己的基础,若把这套搬来美国,你就别想交任何朋友了,因为我们与美国人连母语都不是共同的。在美国要学会结交形形色色的各族裔朋友,也别以为所谓朋友或知己之间就一定要事无巨隙,某些看法对立或兴趣个性社会地位差异并不妨碍友谊。求同存异的原则同样适用于亲友往来,更有助于扩大社交圈。

    也有人说,移民们在美国要融入主流社会应该“求同‘除’异”,我认为这太绝对。实际上,美国这个移民国家所谓的主流文化,就是世界各国和民族文化的综合体。融入主流,并非要少数民族和新移民们完全抛弃自己原有的文化与观念,而是要为本民族的健康文化在美国社会找到可以生存并发扬的土壤。因此移民们在保留和传扬自己的文化精华时,不能仅靠本族裔小团体运作,而要参与到美国主流社团活动之中,而使双方文化融会贯通。

    因此我赞成已被美国主流社会器重的“华裔百人会”的口号:“求同存异”(Seeking Common Ground,While Respecting Differences)!

    要做到求同存异,“尊重”(Respecting)是基础,还需要有耐心,能包涵,心胸开阔。如果能 将这一条与取长补短和开诚布公协调运用,你就会感到既表达得舒畅,又能从他人不同的见解中不断学习新东西。
 


八,切忌攀比



    比名次,排坐次,崇尚阶层,追求地位,讲究排场,似乎是中国自古代科举制沿袭至今的习俗之一。华人们也难免将其带来海外,比房子比车比收入比头衔,尤其是比孩子成绩和能否上名校之风,在华人社区盛行不衰。这却与美国社会风气大相径庭!

    同样鼓励孩子争取好成绩,美国人强调的是“充实自我”“尽力而为”;而中国人往往想的是“功名前程”“光耀门庭”。攀比心出自中国传统的求名利爱面子及“学而优则仕”等观念。

    西方价值观中则根本没有“面子”概念,更不理解为顾情面而妥协,或为争面子争气而攀比的心态。“总拿自己与别人相比不好!”是基督教的一条基本教诲。

    美国注重培养个人的自我意识,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尽力了就是赢家。连竞争性很强的体育比赛中,也不能仅以输赢论英雄。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人,更具有自信心,敢于迎接挑战。若太顾及名次和他人的看法了,反倒会压抑人的能力与天性。

    记得获得盐湖城冬季奥运会男子花样滑冰金牌的俄国选手曾说,以前老想与别人争名次,倒因压力而影响成绩;经过西方教练指导,他明白了应首先战胜自己,反而放得开发挥特别好。如果中国运动员有这种文化心理素质,在体育竞赛中可能会表现更好。

    然而,中国人爱与人相比之心,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纠正的。海外华人中也仍有“死要面子活受罪”或“红眼病”者,并流毒危害下一代。有些华裔孩子就因为家长的攀比心名牌观而倍感压力,把读书当作向家长交差。作家长的,也确实该检讨一下这种在美国显得不识时务的举动。

    在美国的职场商场做事创业也别老跟他人比。看别人偷懒你也磨洋工,看别人出色你也想较劲,或者想踩下去别人而自己往上爬,到头来只会给自己惹麻烦。美国职场评估是根据每个人的自我表现,不兴“矮子里面拔将军”。在美国想成功得凭真本事,并不靠比较家世背景或有否敖人的学历。而中国好虚名爱攀比的风气,却使假学位文凭和拉大旗作虎皮的骗子有了可乘之机。

    想去除攀比心要有个基本出发点:“个人的言行是对自己负责,而不是要与别人比或秀给别人看。”在这方面,中美两种价值观造就的基本素质相当不同。例如,美国人的遵纪守法完全是出于自幼培养的法律意识和自我良心,没有警察和车辆时,他们也会自觉在“STOP”标志前停车或走斑马线过马路。

    此类自觉行为却被有些中国人嘲笑为呆板傻气,这些“精明”的华人认为守法是“作秀”给别人看的。如果环顾四周没有人,就敢违章,或者看到别人违规自己也跟着效仿。受到处罚时,有些老中不检讨自己的行为,却还与别人比来为自己开脱:“他们也违法了,为何不罚他们而罚我?”不可否认,执法过程会有疏漏或不公甚至歧视,但却不可作为自己钻空子的借口。那些连违法乱纪也想与别人比,而不尊重自我良知的人,到头来只能咎由自取。
 


九,能上能下



    或许不少华人移民认为对这条可以无师自通,因为来到美国后往往得一切从零开始,想不“下”都不行。如今的新移民和留学生中不乏富有者,但到美国后更得面对心理上和社交上的巨大失落,因为金钱并不能买来社会地位,物质丰富并不能弥补精神空虚。要想在美国过真正舒服的日子,仍然得从起点开始,一步步努力融入主流社会。

    然而,即便是当初热切向往美国的人,也不见得都能顺利迈过“来到陌生国家”这个人生转折点。就算是能够适应环境大转变而权宜韬晦者,也未必能真正跨越心理障碍而永不迷失!

    比如来美国数年后,经济地位一步步好转了,是否再经得住失业解雇等打击?生意或股票遭受损失时,是否可以平常心对待?当资历水平不如自己的同事被提拔为上司,是否甘愿被其领导?失去了高薪职业,是否能够接受薪资低得多的新职?拿了高学位却找不到称心工作,能否泰然任职于普通岗位?住过了大房豪宅,搬入小屋能否住得惯?曾经有过名声显赫时期,退休之后能否承受冷落?老婆收入地位比自己高,大男人是否能心理平衡?优等生得了不及格或没进入向往的名校而名落孙山,学生和家长是否觉得丢面子?等等……

    美国本是个提倡公平竞争不讲阶级的国度,其民族也善于坦然面对人生的起伏上下,并不以身份职业高低贫富来划分人的等级。职场中的上下调度,经济局势的朝起暮落,更不足为奇。因此美国文化注重从童年时期就锻炼能上能下、居安思危的逆境应变力,一帆风顺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没有好处。

    其实,在中国长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来自两岸三地的华人们往往都有过上上下下贫富交替的坎坷经历。中华民族的忍耐力和韧性,也使我们不难做到上下自如。但另一方面,华人们爱面子好攀比的心态,却又常使人们在青云直上时得意忘形,而遭遇挫折时感到无脸见人。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意识下,对各种职业也分三六九等,认为白领高于蓝领,科研业高于服务业,当老板总比为人打工强等等。常有华人因“大材小用”而感到心理失衡,因落入生活就业低谷而产生沮丧,甚至发生精神变态或厌世悲剧。

    人往高处走,追求任高职挣高薪是人之常情,但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掂量是否配坐此交椅挣这份薪水。如果此职位或行业对你来说压力太大或过度辛苦,说明并不适合于你,最好有自知之明主动降级转行,反而会工作得舒畅而持久。因为在经济不景气时,高职高薪者往往是首当其冲的解雇目标。

    若将此条与纠正攀比心面子观共同运作,就不会因今不如昔而感觉自卑,也莫为时来运转而冲昏头脑,更无需在意别人如何看待你的命运。随遇而安,知足长乐,是永远的泰然处世之道。
 


十,重视传闻



    美国号称是个重事实的国家,但在此住长了会发现,其实这里未经证实的传闻满天飞,从新闻报道到单位内部流言,甚至政府官方都会发布些模棱两可的信息。真不知道该信还是不该信。以我在美国学新闻的背景和十多年的社会经历,对大家的建议是:“不可全信,不可不信!”

    如今的时代是快节奏的,美国又是个快节奏国家,其新闻媒体更以“快速及时”为首要,因此不可能核实了所有事实再发稿。然而,美国新闻人员的职业道德又是“客观真实”,因此他们的报道都会有所根据,可能有点捕风捉影,却不会完全胡编乱造。而且,美国媒体也往往起推动调查真相的作用,没有他们的揭露,许多暗藏的事件就不会曝光。因此对传闻一定要听要重视,但是否相信则有待于最终结论。

    九一一之后的反恐战中,美国政府也善于利用传闻了。尽管“碳疽热”和“诈弹”等传闻难免造成人心惶惶,总比不给人民任何警告,万一出事而被万众谴责强。像SARS这类传播性疾病,不管是否能预料其危害性严重性,都得尽早报道预防在先。像中国那样试图隐瞒真相实在不明智,反而会促使谣言滋生。

    工作场所常会有些内部传闻,对此也不可等闲视之。尤其在经济不景气,许多企业裁员的形势下,关于哪些部门将裁撤、哪些人员将解雇等传闻,往往会变为事实。因此听到传闻最好早作准备,千万别将其只当谣言还自我感觉良好。

    美国人也作兴传播“流言蜚语”或称“嚼舌头”(Gossip),但与中国人如此做常是想背地里整人不同的是,美国人传闲话通常是想督促当事人改善行为。因此这Gossip还挺有正面作用,无怪乎嚼舌头告密揭发“安然”等丑闻的三名女性会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美国人平时对人以赞扬鼓励为主,有意见也很少劈头盖脸地批评。如果对某人或某机构有负面看法,提了建议甚至警告当事者还无动于衷,恐怕就得释放传闻使其有所警惕了。在制度透明度高的美国,传播这种流言不是背后放暗箭,反而会设法通过与当事者有关的人士甚至媒体传达到其耳中,如果此时当事者还缺乏自知之明,把传闻当作别人的嫉妒攻击而不检点自己的表现,那就等着倒霉吧!
 


十一,善用资源



    美国课外少儿组织男女童子军的守则中,都有一条“善用资源”(Use Resources Wisely),因此美国的孩子们从小就在遵循此原则,长大后也就善于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像童子军这样的著名而庞大的儿童组织,都是由义工领导和服务孩子,首先就利用了“人”这一最伟大的资源。

    美国学校的教学,也不主张学生关在屋里冥思苦想或只听老师的一言堂,而鼓励他们利用社会资源去图书馆及其他机构寻找材料,或通过社会调查等实践向人们学习,现在的电脑网络更是方便的资源库。就是说:“授之以鱼(知识)”不如“授之以渔(寻求知识的方法)”和“授之以渔场(资源渠道)”。

    强调“善用”资源,一是指擅长找到公共资源渠道;再就是懂得如何合法利用资源,而不是以侵权、剽窃、盗版等非法手段巧取豪夺别人的成果(这是滥用资源)。

    在华人界,一方面因缺乏法制观念而时有假货冒牌或私携公共成就等违法现象;另一方面又因渠道不畅,不善于利用美国现有的公开社会资源和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而非要费劲巴力地万事从头开始,重复做许多别人已经做过而且愿意分享资源成果的工作。也有些同胞似乎不愿共享资源,偏爱单干竞争,乃至社区中功能重复或类似的团体、生意、活动屡见不鲜,抢市场闹双包唱对台时有发生。

    其实,美国主流社会的经费、场地、物质、专业人才等资源非常丰富。有关部门更愿意为日益增长的新移民群体提供资源服务,有些专门提供给少数族裔社区的项目资助,甚至苦于找不到急需的单位去发放。而华人社区团体往往因规模小历史短知名度低,又缺乏善于写申请报告的人才,不容易引起资源提供者的注意;或是因为不知道去哪里找主流资源,而丧失了许多宝贵的机会。

    寻找资源的一条捷径,是与声誉良好历史较久的大型主流机构合作,利用其名望、人才及与主流社会打交道的经验,分包其下的具体服务项目或开展联合活动,就可分享经费等资源为本社区民众服务,也有利于社区团体扩大在主流社会的知名度。

    在从事本职工作任务时,也应先探究一下现成的资源,避免做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有助于提高效率。在日常生活中,更需利用现有资源。美国的社会服务行业功能非常专业化,从衣食住行到管家理财都可请行家提供服务或咨询。而华人们常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或为精打细算而宁可万事自力更生,其实反会影响生活品质也不见得省时省钱,还不如聘请职业人士提供服务。
 


十二,团队协作



    尽管中国也讲集体主义,却是以服从多数和上级为前提,而埋没了个人创意。美国的团队协作则是以充分发挥个人才干为基础,提倡在团队中各尽所能、取长补短、共同贡献。在团队中,大家共享成果荣誉或失败处罚,真正的荣辱与共,因此必须团结一致,而不能钩心斗角或争名夺利。

    发生过一些华人企图私带私存研究成果或商业机密,因而触犯法律的例子,多数当事人不见得是明知故犯,而是缺乏智慧产权法常识而滥用了资源;另外就是轻视了团队协作在美国职场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按专利版权法规,就算你是主要甚至唯一的发明人或设计者,你在任职某公司时利用该公司的资金设备、上班时间、拿着该公司发的薪水而作出的成就,都属于该公司所有,你个人无权私自处置。公司在为此申请专利或报告成果时,也有权署上你老板和其他同事的名字。从团队协作角度来说,你作为该团队的主要一员并不能独揽功劳,因为没有别人的辅助和公司作后盾,你再有本事恐怕也出不了此成果,如今已经不是靠单打独干就能搞发明的年代了。理解这些,你就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待成就,更该懂得,用团队共有的成果去谋私立是违反职业道德和法律的行为。

    好团队才能出高效益,这取决于管理人士或老板是否善于团结部下,发挥团队所有成员的能量;还取决于每名团队成员是否善于配合。美国公司招募职工,除考察专业水平外,常把“优秀的团队合作者”(Excellent Team Player)作为主要标准之一。机构和公司也经常根据不同任务组织项目小组,普通职工可能会成为某小组的领头人,而上层主管却甘愿当打杂的普通一兵,大家都不计较排名和功赏。这种多方位组建的工作结构,正是美国团队精神平等负责能上能下的典型。

    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交能力的差异,不少华人的个人业务与钻研能力很强,精明而有生意头脑,又肯吃苦耐劳,然而协作精神却差点。一些华人总梦想自己当老板,而感到被别人管辖较受气,也往往是因难以在团队中相处。其实如能在一个有效率又团结的集体中服务,要比自己创业来得省心而有保障,还能在团队工作中向别人学到很多东西。

    海内外华人创业成功典范中,也还多是个体家族式经营,而不擅长集团联营团队协作,也就难出现日本和美国那样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一些小型华人企业的员工常抱怨老板不善待雇员,而曾遭欺负的员工一旦自己开业当上老板,又有“媳妇终于熬成婆”的感觉,把当年从老板处受到的怨气撒在如今的员工身上。这种恶性循环阻碍了海外华人企业的健康发展,根本原因是老板和雇员们都没意识到“团队协作”是任何生意成功的重要基础。

    美国有些比顶尖大公司企业还历史悠久的著名非牟利机构,更是团队协作的成功典范。但华人社区的一些非营利服务机构或团体,却是分立多于联合,把许多时间和精力消耗在明争暗斗上,规模和影响力总是闹不大。也有人打着团队联合共同组织社区活动的旗号,却利用别人为自己争名谋利。此类品性实在不符合美国的团队协作精神。

    现代社会加速向高度集团化大型化趋势发展,团队协作更是一门社会必修课程,也是在美国求职处世之必备本事。要成为良好的团队协作者,需要将以上所有处世技能融会贯通、综合使用。
 


十三,乐当义工



    美国是个重视培养自我意识,鼓吹个人第一的国家。因此没来美国或没有深入了解美国的老中,往往认为美国人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但在美国生活久了就会发现,美国人并非自私自利的民族。恰恰相反的是,他们颇有社会奉献精神,慷慨捐款、义务服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例子,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

    志愿义工,是最值得提倡的美国精神之一。美国的学校和儿童组织,通过指导孩子参与社区服务,从小培养他们的志工精神。美国大学招生时,考察的不仅是学生的成绩,更注重社会服务记录,因其体现了学生的领导能力、责任心与奉献精神。这些都反映了人的道德水准。

    曾有华人家长抱怨说,美国学校的智育、体育教育不错,却不注重德育教育,孩子容易在混乱的社会中学坏。其实这是没有了解美国教育体系的各尽其责。智育体育是学校的专长,而德育则要靠全社会培养。美国社会的校外儿童组织、宗教团体和许多非牟利机构,主要功能就是对少年儿童甚至成人进行道德教育,新移民们一定要善于借助这些社会资源来培养后代也锻炼自身。而培养良好道德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参加社会义务服务。

    男女老少们通过义务服务,既帮助了别人而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又有机会接触更广阔的社会而丰富自己的阅历,是利人又利己的宝贵经验。义工们的高尚情操与贡献,也会被社会各界尊崇,使自己很有成就感。因此,大家不仅要当义工,还要心甘情愿地“乐当”(Enjoy)。如果是为了凑时数拿信誉不得已才去帮忙,还不如不去,因为在被动服务中你无法享受到当义工的乐趣并学到新东西。

    或许受东方宗教影响,有些华人把当义工或捐献作为积善行德,仍多少考虑利己回报;但美国人则认为是义不容辞的本份。这种认识差别往往影响人们是否真心“乐当”义工。

    新移民们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才来美国,常将精力时间都投入谋生赚钱,却舍不得作义务奉献。实际上,赚钱是为了充实物质生活,而义务服务却有助于充实精神生活。何况你还会通过义务服务结交社会关系、积累工作经验、学习知识技能、接触资源渠道。靠作义工认识的熟人介绍推荐、凭作义工积攒的信誉与经验,而获得专业工作机会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我自己就从义工经历中受益匪浅,来美国这些年先后从事的几份专业工作,可以说机遇都来自长期作义工建立的信誉和结识的人缘。

    因此成年华人新移民也不能落在孩子们的后面,应积极参与义务服务,而且不要光限于亚裔社区内,最好多参与主流社会服务活动。因为我们未能从小接受美国主流文化教育,为主流活动当义工给我们提供了补课的机会与捷径。而且许多大型主流团体,如红十字会、男女童军、博物馆等,还对义工资格进行审核并提供专业培训课程,如同免费社会大学,实在能使华人们学到很多在美国很实用的本事。

    本文列举的所有13项技能,在义工培训和服务实践中都能学到,因此将此列为总结性的压轴条款。

(2002年秋初稿,2003年末完稿,于美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