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集:不朽丹青(上)

徽州文化全面崛起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与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在古徽州,寺庙宗祠,楼台歌榭,官邸民宅,商铺酒肆,到处都有字画。三雕艺术的形成,也是在书画发展的基础上。琳琅满目的妙笔丹青与金石雕镂,透彻的反映了徽州文化的灿烂辉煌。当然书画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首先应归功于徽商。是徽商为书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厚实的经济基础,为书画艺术打开了通往山外的大门。徽州的确给无数人以梦想,而梦想测试文学艺术的原动力。在瑰丽山水的映照下,徽州历代文学家和画家层出不穷。尤其是画家,更如过江之鲫。有人曾统计过,仅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初年,在新安区域就曾涌现出300多位画家。不单单在数量上,徽州所产生的一些画家或者与徽州有着关联的一些画家,应该说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徽州本地画家比较著名的是新安画派。

  (以下引自黄山市书画院副院长 俞宏理)
  “新安画派是清初的一个重要画派,新安画派在中国美术史上应该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地位。”

  新安画派出现在明末清初,以徽州本地画家为主体,以黄山白岳及徽州山水为创作的主要题材。画风追求清逸简淡,意境崇尚幽远冷峻。关于新安画派的创始人,后人比较认同僧人渐江。

  渐江,俗名江韬,出家后法号弘仁。明万历36年,也就是公元1610年,出生于歙县桃源坞。在歙县中学的运动场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僧渐江宅若米舫遗址”。若米舫是渐江的族弟,也是他的学生江注的画室,江注的家就在歙县东关桃源坞。渐江自幼爱好书画,一直不婚不宦,潜心于作画。20多岁就颇见功力,已在文友间作画酬答了。38岁出家,其原因一半是对时政的鄙视,一半是为了云游山水,可以更清静的作画。这是歙县城西的西干山,早在唐朝,披云山麓建有寺院24座,香火甚旺,名太平兴国寺。太白楼记载了诗仙对披云山麓的游访。李白有诗曰:“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我来兴唐游,与中更无别。”清初,渐江入住时,尚存寺院10座,渐江住在五明寺。他为自己的画室命名为“澄观轩”。其意在“澄清自己的怀抱,以观圣人之道。”现在岁月沧桑,寺院已经消失了,但五明寺泉的泉眼还在。太平兴国寺有两处重要遗址至今保存完好。一处是长庆塔,另一处便是渐江墓。想当年练江江畔,碎月滩中。渐江携友人欢聚,泛舟江上,饮酒作画,洒脱飘逸,别有情趣。练江,留下了大画家无数的欢乐和忧愁。

  (俞宏理语)“渐江,在清初的画家中间,他是被作为一个创新派的画家,不光是新安话派的奠基人,同时,他又是清初四大画僧之一。他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他不是另起炉灶,不是那种蔑视传统否认传统,然后来创新的。他是借传统来创新的,这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来创造的。他的绘画的特点,主要是吸收了宋元(代画家)的东西,而且特别是倪瓒的东西。他对倪瓒的推崇,一直是贯穿他整个创作过程。他曾经有一首诗就讲到‘迂翁笔墨予家宝,岁岁焚香供作师’。”

  渐江是画黄山的第一人,有画黄山的作品60幅。《黄海蟠龙松图轴》是他的代表作。构图中,用干笔勾勒的矶市石状石块形成危峰孤峭,空阔孤幽。半株受尽风雨摧残的虬松,断臂残忮地盘绕倒挂而下。这痕迹累累,却不失倔强的拗怒,欲腾欲飞,犹如得气而生。整个画面洁净无尘,静穆超然。渐江的画作一直呈现出一种冷逸和静寂的风格,这也是渐江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

  (俞宏理语)“明代是不重视写生的,一直到清初很多画家象“四王”的画,他就是注重临摹,渐江是第一个提出写生的,而且他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就是:‘敢言天地是吾师’——敢说这个天地是我的老师‘万壑千岩独仗藤’。”

  渐江以山水画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将中国的山水画推到极至致。他将山水与画,与自己的生命交融在一起。在这种交融中,渐江也找到了生命的新况味。与渐江并称为“新安四大家”的,还有查世标、孙逸、汪之瑞。另外,被后人看作新安派杰出的画家,则有程遂、郑慕倩、戴本孝等。此外“扬州八怪”中的汪士慎、罗聘也都是徽州人其他如萧云从、石涛、梅清等,都与徽州与新安画派有着紧密的关系。无论是徽州人也好,或者与徽州有密切关系也好,这些画家的足迹遍及徽州的山山水水。可以说,正是徽州奇妙的山水,赋予了他们以创作的灵感,赋予了他们生命的激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