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开讲——海军篇

兵不在多,而在调遣。诗不在技,而在韵。人情不在冷暖,而在己身。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兵家开讲——海军篇

今天是《兵家开讲》系列的第二篇——海军篇。

水战或海战中,相当重要的就是“队形”的出现。我们来看“队形”的重要性。看一个战例。

甲午海战,是北洋水师在优势装备之下打败仗的一个例子。当时日本人采用的是横队。而北洋水师以纵队,从日本舰队的右前方依次进入日本人的火力圈。结果是,日本舰队的每一艘舰艇都可以用前后主炮,同时向北洋水师开火,舰队火力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而北洋水师仅可以用前主炮对敌开火,舰队火力发挥效率极低。“志远”舰可以打到没了炮弹,而有些舰艇还没有来得及开炮,就已经陷入日舰火力的集中覆盖之下。错误的队形,是北洋水师的直接败因。

从这一战例可以看出,火力发挥效率,是海军很重要的胜负因素。“队形”的出现,就是海军追求火力效率的产物。选择了错误的队形,就可以直接导致失败。

如何击败选择了正确队形的强大优势的舰队呢?

来看沙皇俄国海军上将乌沙可夫。在帆船年代,乌沙可夫追求的是上风上水。占据了上风上水的乌沙可夫的舰队,其航速就比较快。在那个年代,打航速比较快的舰艇,炮弹命中的准确度是比较低的。这样,乌沙可夫的舰队就可以迂回到敌方舰队炮火的死角上去。在敌方打他很困难的角度,乌沙可夫的舰队发挥自己最大的火力效率。其胜负可想而知。

乌沙可夫的舰队的经验就是:追求高速机动。这样可以在最小伤亡的情况下,将己方舰队机动到敌方火力效率最低的死角。变敌方正确的队形,为错误的队形,利用己方和敌方火力效率之差,取得胜利。

利用机动赢得“角度”,“角度”成为乌沙可夫的舰队,提升己方火力效率,压制敌方火力效率,而取得胜利的关键。

在美国南北战争年代,北方军队中出现了一种覆盖了金属蒙皮的战舰。南方军队的巡洋舰的炮火,就算打中了它,也无法将其击沉。而且还出现了一艘带有旋转炮塔的战舰。在华盛顿DC的博物馆里,有这两艘战舰的大幅挂图。

旋转炮塔解决的问题,就是“角度”。

当年这艘带有旋转炮塔的战舰,是蒸汽机动力,其上层建筑只有一个旋转的炮塔和一个烟筒,没有其他任何东西。该旋转炮塔又可以做360度旋转。使它成为无角度缺陷的战舰。敌方无法找不到它的“上风上水”。加上它拥有十几层铁皮的装甲,南方战舰又无法将其击穿。就是这种战舰,扭转了战场局势。

金属战舰和旋转炮塔的出现,使队形理论受到了装甲和火炮口径的挑战。使海军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是这还是追求大舰大炮的年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出现了12英寸厚装甲的战列舰。这种战列舰代表着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极限。厚重的装甲,旋转炮塔内的特大口径火炮,使敌方找不到这种舰队的破绽。由这种坚固的战舰,再组成坚固的队形,使英国战列舰舰队称霸海上。

人们很自然,去寻找对付这种战列舰舰队的办法。

对付这种坚固队形的舰队的唯一有效的办法还是抢占它的“上风上水”。那么,什么才是对付这种战列舰舰队的“上风上水”呢?海军航空兵应运而生。

当时以高射炮为主的防空,是这种舰队的唯一破绽。防空作战的效率是比较低的。航空兵机动力强,生存率比较高,可以机动到对己最为有利的角度,发起攻击。美国海军曾做过一个试验。航空兵击沉一艘四万多吨的战列舰,用时仅有几分钟。二战时期,成为海军航空兵发威的时代,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航空母舰搭载的战机数目是有限的。如何发挥其最佳火力效率,仍然是海军航空兵最为关键的问题。

以中途岛海战为例。日本联合舰队的攻击目标是中途岛岛上的目标。而同样面临的问题就是,如果美国人的航空母舰到来该怎么办?日本联合舰队无法同时即攻击中途岛,又抗拒美国的航母群。

当时日军的侦察机经反复巡逻都没能发现美国的航空母舰。在最后关头,日本联合舰队将主力战机投入到对中途岛岛上目标的攻击中去。但就在这时,美国的航空母舰出现了。美国人大获全胜。

日本人拍过一个电影,里面有日本人为战机反复更换炸弹和鱼雷的镜头。炸弹是攻击中途岛的,鱼类是攻击美国航母的。二者不可兼得。

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哈尔西指出:航空母舰搭载的作战飞机数量是有限的。作战飞机装载的武器重量也是有限的。航母战斗群的作战目标绝不能是分散的。

中途岛海战,日本人败在攻击的目标是分散的。日本联合舰队,可以单独攻击中途岛,也可以单独对付美国航空母舰,这都没有问题。但是同时对付这两个,就有问题。日本人违背了哈尔西讲的基本原则。

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尼米兹也论述过,打敌方的舰队,头一件事,就是先打掉敌方护卫舰队的战机,然后再去攻击敌方的舰队。这已经是美国海军的金科玉律。其中的道理,与哈尔西讲的是一回事。中途岛海战就是一个例证。

现在在台海,美国人同样面临日本人在中途岛面临的问题。美国人无法先去打掉解放军空军。这是世界大战,在美国没有这个政治基础。在没有打掉解放军空军的情况下,如果美国人去攻击我渡海部队,美国人就会步中途岛海战日本人的后尘。

同时作为提升航空母舰火力效率的,是在依托岛屿或大陆作战中,所谓的穿梭攻击,或者叫穿梭轰炸。就是战机在航空母舰和岛屿或大陆间穿梭飞行,完成攻击任务。对海军航空兵而言,这种攻击的效率是最高的。

现代海空战,导弹的引入,使得双方舰队之间的距离拉大了。但是其基本的原理还是没有改变。

美国的核动力航母造价一百多亿美元,装载人员近6000人。而一枚“战斧”巡航导弹造价200万美元。其价值实在不成比例。而一枚“战俘”巡航导弹命中航空母舰,就足以将其击沉。

顺便给大家讲一个美国海军航空兵打日本航母的诀窍。由于日本航空母舰是木质甲板。美国战机做双机配合。第一架战机将装满油料的副油箱投掷在日本航母的木质甲板上。第二架战机用机关炮进行扫射。由于航母内装满了航空油料和炸弹。大火的攻击力,比任何炸弹和鱼雷的都强。

中国的远程巡航导弹已经装备部队了。虽说是和“战斧”巡航导弹一样,属亚音速范围。动力系统的性能还不如“战斧”。美国舰队对亚音速的飞行目标,击落的概率是比较高的。但是,不管是什么舰队,不管这一舰队的防空能力多么的强,“饱和攻击”是任何舰队都无法对付的。世界上就没有打不沉的航空母舰。

只要美国航空母舰作战群,进入其可以有效协防台湾的海域,我们的远程巡航导弹就能够打到它。美国人的处境,就是中途岛海战日本人的处境。

所以,当你懂得了海军的这一作战特点,你就会知道,那些试图分析美国人协防台湾的评论员们,实在是对军事一窍不通。他们的评论,也就看不得了。

最后来看潜艇作战。

在潜艇出现以前,水下作战就已经登上军事史了。

比如大家在看《水浒》时,就会看到一个情节。阮氏兄弟带领水兵,潜水到官船的下面,凿沉官船。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斗中,也使用了这种水下作战。甚至水兵们潜水到敌方战船旁边,然后在水中跃起,郑成功的水兵可以跃到肚脐露出水面的高度,再用鱼叉突然攻击敌人。由于这一战术完全出乎敌方的预料,战果非常的好。这些水兵带着面具,敌方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还以为是妖魔从水里钻出来了。对敌方的心理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潜艇战术与这些古老的水下战术相似,不是硬碰硬的硬拼,而是靠鬼诈。

由于潜艇的水下航速比水面舰艇慢,机动性就差一些,所以潜艇的战斗队形极其讲究网络化。这就是狼群战术的由来。狼群战术可攻可守,是目前为止最成功的潜艇群战术。目前世界各潜艇大国都采用这一战术。

当潜艇群搜索目标时,是成扇面网络化搜索的。一艘潜艇发现了目标,其他潜艇就会蜂拥而至。这就是“狼群”之名的由来。其攻击效果,要与船队处于潜艇群所在海域的时间长短,和潜艇所带的鱼类量有关。所以,二战时盟军穿越大西洋的船队,通常都是船只数量尽可能的多。因为一次受到潜艇攻击被击沉的舰船数量是差不多的。船队越庞大,舰船数量越多,生存率就越高。

当“狼群”攻击目标时,往往是一艘潜艇处于暴露的位置。初期的反潜作战,就上这个当。你的舰队是来反潜的,当你看到一艘暴露的潜艇,你怎么会不去攻击呢!但是当你去攻击时,潜伏在水下的“狼群”,他们要么在水下“悬浮”,要么“坐沉海底”,就会突然向你的舰队发起攻击。这种攻击的效果有多大呢?请大家看英国历史名著《反潜战》。多数情况下,只要是进入狼群的舰队,就会全军覆没。这就是反潜巡逻机诞生的原因。

“狼群”战术,到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甚低频通信系统的使用,潜艇可以在不上浮的情况下,接收到无线电信号,所以潜艇大国可以将陆地、天空和太空中的各种装备与潜艇结合起来。效果非常的好。比如,英阿马岛海战时,英军用战机提供指挥信息,用潜艇进行远程线导鱼雷攻击,击沉阿根廷巡洋舰。

潜艇可以关掉动力系统,在水下“悬停”或“坐沉海底”。不管是航空母舰战斗群,还是普通舰队,或是运输船队,最怕的就是潜艇以坐沉海底的方式打伏击。

海洋中由于存在洋流,不同的深度,海水的温度也不同,而洋流和不同温度的海水可以折射或反射声波。这些因素都可以为潜艇提供很好的保护。因而详细的水文资料,成为提高潜艇战力的很重要的因素。

算细账

Dec 7, 2004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