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和基督教

浅谈佛教和基督教
/晴雨(笔名)

一位新加坡的基督教徒朋友曾经画了这样一幅示意图,来说明基督教之于人类的地位和职能:天堂和人间之间隔着一条深不见底的鸿沟,而这条鸿沟代表着阻碍人类进入天堂的地狱,而基督教正是连接天堂人间的唯一一座桥。也就是说,是不是完全地相信耶稣,决定着人是否可能籍着这座桥跨越地狱到达天堂。

这是我对基督教认识的开始,它让我带着尊重的心情来接触耶稣及基督教。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认识,我却深深地发现,基督教并不适合我这种对任何事都倾向于深入省思的推理者,因为难以接受其任何的解释都来自于是否相信耶稣相信上帝的这种状态:信则成立,不信则无从谈起。这种尴尬一直持续着,直到我偶然看到台湾地区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僧浅解佛教的录像,直到我如获至宝地发现了放在街边的佛教读本、翻看到先行者的体验与真知,才真实地开始领悟了佛教的真谛:佛教即“佛陀的教育”,而非局限于日常所见的通常流于形式的烧香拜菩萨之类。同为教人向善,佛陀希望你自己去探索发现与感悟,耶和华的信徒们似乎有些太强调跟从与赞颂;同样是在人类心灵种下获得真实快乐的种子,佛陀给你的是世事无常的真理和得解脱的光明,耶稣给你的是直接的无条件的爱。

10cf5eaee4b.jpg

印度哲学家奥修有过这样的描述:佛教走的是智慧之路,最终的目标是“空”;基督教走的是情感之路,最终的目标是“爱”。但对于个人,最终目标可以说都是寻找自己个性意识中的感性与理性的最佳平衡。所以,佛教也许更适合于个性意识中倾向于理性的人,因佛陀无边的智与彻底的空;而个性意识中倾向于感性的人可能更愿意跟随耶稣,因耶稣伟大的爱。瑞士裔美国深层心理学家埃里克•弗洛姆也对佛教分支之一的禅宗推崇有加,他认为佛教禅宗的思想比任何西方的宗教都更符合人类的理性。人的不快乐,大多源于对社会强加在其心智内的非理性欲望的执着;所以佛陀教育我们要消除这种非理性欲望,其根本在于用理性来训练我们的意识(即消除非理性的贪嗔痴慢的过程),使其达到与个人无意识(即人的本性空)的融合,从而逐渐扩充理性意识以获得对自己本性的洞察,达到自由、幸福和爱的状态。

所以,我个人的感觉,每一个伟大的宗教都是连接天堂与人间的一座桥。所不同的是,并不是每座桥都适合所有的人,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所有的桥。正如那位来自台湾地区的老僧所讲的,“所有宗教都是第一”,宗教之间并无高低优劣之分,关键是寻找到最符合你的个性意识的探索真理之路。而这个寻找的过程,也许正是你追求最终真理和快乐的最初级的修炼。从理性的角度来说,体验、理解不同的宗教,只会更有益于自己扩充个人理性意识和更好地领悟圣贤尊者的真谛。

(如转载,请事先得到作者允许并注明作者笔名,本文版权归晴雨所有©2005)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