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哥华,网上中文文学的发源地
讲起网上中文文学和写作,她的发源地就是山清水秀的温哥华. 那时间是八六年.这是行内公认不争的事实.如此一来,很多用笔写字的文学前辈,可能不以为然.但历史已经写成了,谁也改不了.栩栩道来,也还那一代人的努力,不过也会坏了某些沽名钓誉文人的好事.这么大年龄了,得罪人的事,本不想做的.但为了这篇风流韵事,只能如此一般.
话说80年代的初期,WINDOW还没出生.世界上用的就是微软的MS-DOS,IBM的PC-DOS和几经转手的DR-DOS.都是基于英文的.中国人用的是极不方便.在海淀八大学院的地盘上,有一栋小小的三层楼,那就是四机部六所,它写了一部Chinese PC-DOS,时称CC-DOS,这就是中国人改写的第一个基于PC的OS.
其实都是从PC-DOS反汇编反出来的,在 BIOS起动完进入PC-DOS之前,加了几行编码直接跳入中文状态.10多人干了两年有余才大功告成.从此六所成了香饽饽.那时在微机软件界,他说二无人敢说一.说句很多人不爱听的话:那时刚成立两年的北大计算机系,就两三个副教授,清华计算机系才刚刚成立,只有几个讲师-----不过这些人现在都成了院士-----这叫天时地利人和------ 皇帝的邻居都是官.
有了中文OS平台,要处理中文信息,就要有文字输入,文字处理系统和文字打印系统.
文字输入:那时有河南王永明的五笔字行,和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制定的汉语拼音输入系统;
文字字库:有国家语言文字研究所牵头,约40家大学联合攻关的8x8, 16x16点阵字库,360K的16寸软盘要用掉150张,720K的5寸软盘要用掉50多张.
文字处理系统:就是原始的CWPS:也是从英文的WPS反汇编来的.(那时还没有方正,只有国家投入的光华排版,当然更没有小师弟雷军了)
打印系统:开始时是使用英文的加一个中文驱动程序,后来用四通的带中文程序的打印机.
那时网络还不流行,一切”传输”都经过软盘的COPY来实现传递.
80年代中期,北美大学里已经有了校内校际网络,每个教授和研究生都有一个帐号,不过要打印网上的东西, 必须跑到IBM大型机所构成的主机房,到自己的真正的”信箱格”里去拿.
因为那时还没有CHINA DAILY,连人民日报,中国画报,文汇报和中国青年报都是经过花园村的中国国际书店,交给文化部的对外联络处,邮寄到世界各地领馆,再交到留学生会,一般你读到的报纸都是2周前的旧闻.出国前和毕业生一起在国际书店和对外联络处作过电脑发行系统设计,自然知道了这些规矩和麻烦,当时也产生了电脑传输的想法,不过那时没这条件.
86年,小Z说,他父亲所在的系统所(就是吴文俊为所长的那个所)已经有了网上帐号,可以在科学院内传输.就想试试能不能跟国外的大学的网连,试了两三个星期也搞不定,后来才知道那两个系统根本不兼容.不过这也让人练就了”网上”通信的最初本领----不过那个月就花掉了400美元国际长途电话费,到现在都耿耿于怀.
这时候,大家开始在校内网上输入自己看过的文章,小说,报刊,杂志-----不过都是节录,全篇的很少,当然也有少量原创.就像那时国内流行的”读者文摘”,自然就把她称做海外文摘>>---- 那可是在留学人员中着实流行了一阵子,就像如今WXC在海外国人中的地位。有诗歌,散文,小说,政论,史记.....无所不包.跟现在的博克没什么两样.只是不能即时通讯.一定要转换文件才能传过去,收到的人再把文本反回到中文格式才能阅读或打印. 刚开始是校内,后来是加西三所大学之间,再后来是整个加拿大的大学间,以至于整个北美,不到三个月,又发展到了澳洲----那时”编辑部” 就设在温哥华的校园内,Z任”总”编.后来澳洲一高手开发了一套下里巴人,有了最初的编辑功能,给人们带来了太大的方便.这海外文摘成了移居他乡人的食粮,足足流行了三四年.
再后来,北美出现了“中国之春”, “90年代”和”争鸣”这些非常流行的,极具政治倾向的铅印季刊,大家的网上热情下降了不少.两年后,由于各方面的因素,K也到了东部的滑铁泸,编辑部的功能就自然衰落,被加东和澳洲所渐渐取代.
到了上世纪末,全球华文作协在温哥华举行大型年会.某天,主持会议的是加华作协的一对刚从社科院文学所”移民”来的”写手”----- 因为看不出来她们是作家,官腔十足,拔扈非常,完全一个党领导的调调.她们在会上号称她们九十年代末到温哥华后办的”海外华文选辑”是最早的海外文学文集.其实她们那里知道,在92年,温哥华的一批文学爱好者阿黄和阿卿等已经铅印了海边>>杂志数期,比她们早了至少六到七年.当时作协年会组委会邀请了一批世界各地的文学好手.其中一个网上文学高手吴x从德州来作”报告”,没想到,他一上台就说”十年前,网上文学就是从温哥华开始的,因此我是来取经的”.她们两个主持者的脸,一下子都红了.
作为听众的阿Z,讲述了那段网上文学发展小史及其好友们的”海边"。第二天,各大中文报纸报道了这段小插曲----她俩严重地带有文革的烙印,刚出来咋到,还以为这是她们的家天下.事过境迁,也不知她俩靠什么过活,但愿生活让她俩已经改变得比较人文一些.今天看到报上说老徐成了作协主席,那可是文坛的好事----他做过20多年世界日报的总编,不仅是好人一个,笔杆子也了得,记得那时候帮他填专栏,常常被他改得花花,要你重填.
现在,网上中文文学已经发展到了大普及的时代,到了丰收的季节.高手佳文可以信手拈来.追忆这段往事,只是希望这网上华文文学的发源地,还能像当年一样,荡漾着那诱人的风流气息,能带给人们比她的风景还美丽的漂亮文章......
------ * 每篇一题: "学位把学问搞乱了"----如今这大学,只看学位不看学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