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生:谁将接替安南?(ZT)

联合国自1945年成立以来,就成了各种国际力量都不同形式存在的全球最具权威的国际组织,同时也是各种力量得以展开相互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场所。尤其是二战结束以后,随着反殖民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与大批第三世界民族国家的诞生,联合国内以不结盟运动为代表的第三世界,日益展现出更多的自主性,从而对传统的大国政治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制约。而传统的大国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也开始更加重视联合国在推行其全球战略中的作用。这样,联合国就成为各国,尤其是大国之间争夺权利的工具与场所。由于联合国秘书长是代表联合国机构的权力化身,为联合国最高的行政长官,因此影响甚至控制联合国秘书长的选举也就成了各大国努力的目标。   现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任期将于今年12月31日结束,如往常历次秘书长选举年一样,角逐下任秘书长的斗争已悄悄拉开帷幕,它无疑会成为今年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同时,由于本届选举正赶上联合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改革,此次角逐的结果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观察二战以后,尤其是冷战以来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并从中得到关于联合国的未来以及各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长远意图等诸多信息,因此“谁将接替安南?”尤其引人关注。   一、平分天下,轮流坐庄   联合国秘书长由安理会推荐,联合国总部选举后委任,任期原则为5年。冷战时期从中立国中老资格的联合国大使及政府一级官员中选出,冷战结束后取消了这一条件。在过去60多年的历次选举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关于秘书长选举的成文或不成文的惯例,概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选举时的否决权问题;否决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这是一种少数抵制或阻止多数的权力。《联合国宪章》规定,只要有一个常任理事国对某一项决定投反对票(当然包括秘书长选举),即使安理会其他所有14个理事国都投赞成票,该项决定也不能通过;另一方面是指非常任理事国的集体否决权;宪章规定,某项决定得到5个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但有7个非常任理事国反对或弃权,而不能获得9票多数时(安理会有10个非常任理事国),该项决定同样不能通过。   其次,地区轮换原则;可以看到,在联合国成立初期并没有实行地区轮换原则。如前几任秘书长中,欧洲人就有三个。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与当时许多发展中国家还没有挣脱殖民主义枷锁、实现民族独立并加入联合国这一历史背景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欧美西方国家在联合国的事务中占主导地位的实际状况。显然当时的这种情况并不能充分显示联合国的广泛代表性。随着更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取得民族独立并加入联合国,这种情况开始转变。1981年,当时一位欧洲人秘书长寻求第二次连任时,中国和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强烈反对,最后由拉美国家的代表出任,之后又由非洲人担任,从此地区轮换原则才真正开始。这一原则的形成,显然适应了联合国内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成员国不断增加的现实需要和联合国内部以及国际社会不断民主化的正义诉求。地区轮换原则,通常是每隔10年,要把秘书长人选来自的地区以洲为单位轮换一次。   再者,为了防止大国权力的过度膨胀,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的公民不得出任秘书长也成了秘书长选举的一条潜规则。   此外,候选人还应具有公认的丰富的外交、政治事务经验和才干;一般应由政府提名,也可“毛遂自荐”;随后,候选人如能获9票以上,同时并无常任理事国的反对,即可获得安理会的推荐;如有两人获9票以上且无常任理事国的反对,则以得票多者获得安理会的推荐。获得安理会的推荐后,选举正式开始。但是,真正的竞争并不是在这个时候,而是在正式选举之前。本次选举在这一点上表现最为明显,同时又表现出新的特点。   二、规则之争,四邻不安   历次联合国秘书长选举,焦点主要集中在人选方面。各大国都希望挑选出自己中意的候选人,为此他们展开频繁而激烈的外交斗争。而本次选举,各大国所争论的焦点不是在人选方面,而是在选举的规则方面。   如上所述,为了显示安理会在国际社会中的最广泛代表性,候选人来自的地区应实行轮换原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众所周知,亚洲国家自1971年末缅甸的吴丹卸任以来已经有34年没人担任这一职务,根据地区轮换原则,这次候选人理应来自亚洲。但是美国却一再明确反对这样的规则,认为本次候选人的选择不应仅局限于亚洲,而应该从全球范围内挑选,这就打破了地区平衡原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不安。今天看来,美国的考虑无非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美国积极争取世界舆论的需要;随着冷战后各大国由集团间相互对峙、互不两立向相互联系的日益频繁化与利益的日趋交融化的转变,大国之间的争夺已不再是浓重硝烟味的战争威胁与恐吓,更多的是一种道义之争下的利益之争,而联合国无疑在国际社会上拥有最大的道义。联合国秘书长作为联合国权利化身,虽然并非世界“总统”,亦不具备世界“领袖”的身份,但由于是联合国一切会议的秘书长,有发表声明的权利,而他的声明能够在很大范围内影响到国际舆论,同时又成为国际和平和国家行为道德准则的监督员,“联合国秘书长既是外交官又是代言人,既是公务员又是首席执行官,作为联合国理想的象征,秘书长为全世界人们,尤其是穷人和弱势人群仗义执言。”因此就不难理解,美国在冷战后发动的几次局部战争中,为何花在争取联合国,尤其是联合国秘书长支持上的时间甚至超过在战争中所花费的时间了。所以美国争取到所中意的候选人,对其今后推行外交政策上寻求道义上的合法性明显有利。但是,可以看出,在冷战后美国发动的几场局部战争上,除了其盟国日本与韩国外,绝大多数亚洲国家都明确表示反对,因此,为争取世界舆论并适时向亚洲施压,美国并不主张把区域局限在亚洲,为此就需要先改变规则。   其次,对付中国的需要;近年来,由于中国的迅速发展,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在美国盛行,美国对华政策中的遏止成分也有所加强。虽然从理论上讲,联合国秘书长是中立的,并不代表某个集团或某个国家的利益,但由于外交是由人来完成,联合国作为最大规模的国际外交舞台,做为“世界第一外交官”的秘书长对他国的个人好恶以及为人处世方式等方面都客观上依然存在人为因素。由于天然的亲近性,再加上中国在亚洲的影响较大,威信较高,由一名亚洲人来担任联合国秘书长无疑将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说话的分量。出于防范中国的需要,美国也不希望下任秘书长来自亚洲。 再者,争取与巩固盟友的需要。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博尔顿今年年初表示,下届联合国秘书长应该出自东欧,因为“西欧已经有过3位秘书长了,拉丁美洲有过1个,非洲有过2个,亚洲有过1个”。博尔顿的讲话漏洞百出,不值得进一步推敲,因为如真的按照他的地区划分方法,将亚洲也分为东亚、南亚、中亚等地区,那么亚洲岂不是更应该推选出一个候选人?可以看出,这种表态出于两种目的,一是内部分化欧洲的需要;随着欧洲一体化程度的加快,欧洲的对外影响日益加大,外交政策中独立于美国的呼声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西欧各国,如伊拉克战争中,德法等国就公开表示反对。这种情况下,内部分化欧洲符合美国的利益;另外,也是对东欧各国奉行亲美政策的一种回报;如拿美国政府最近表态所青睐的51岁的波兰前总统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来说,他领导下的波兰曾不顾包括法德在内的欧盟伙伴国的阻止而向伊拉克派遣军队,支持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入侵伊拉克,迄今为至在伊阵亡的波兰士兵已超过17人。目前在从伊撤军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的情况之下,克瓦希涅夫斯基近期访问美国时甚至还承诺,驻伊波兰军队将至少驻扎到2006年1月,并且表示将继续全力支持布什的反恐政策。可以看出,联合国秘书长从这里产生将使美国捞到更多的实惠。这充分表明了美国眼中所谓的联合国秘书长人选的资格无论有多少,那么都有一个前提──要对美国有利。在这种目标的支配下,什么国际公认的规则都可以改变。   最后,由于9•11后美国实行先发制人的外交政策,因此相对于政治外交才能,美国更希望看到一个态度强硬,善于国际干预的联合国秘书长,而不是应有意义上的主持公道。相比于目前参与竞选的亚洲候选人,东欧人选的强烈的“亲美”政策显然更符合美国这一口味。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美国才不顾国际社会的共识,强烈要求打破以往选举的合理规则。对于美国的这一态度,大国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对于俄罗斯,由于美国支持的候选人来自东欧地区,有可能出现挑战其权威的声音,因此明确表示应该维护地区轮换规则。而英国如以往一样,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仍然采取亦步亦趋的态度。而法国暂时选择了沉默。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谁将接替安南”的问题,人们不仅要问,亚洲人还有机会吗?   三、亚洲各国,机遇还在   在2005年4月亚洲合作对话第四次外长会议的闭幕大会上通过的《伊斯兰堡宣言》明确宣示:亚洲外长们一致认为,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应由亚洲人担任。这说明在亚洲内部,已经就候选人来自亚洲地区达成共识,并已展开工作。事实上,抓住机遇有很大的把握,首先,按照区域政治平衡原则与地区轮换原则,候选人来自亚洲,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视为当然,就连安南也明确表示其接班人应来自亚洲;其次就是中国做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秘书长的选举问题上有重大的发言权。可以看出,秘书长来自于亚洲,无论对于中国还是整个亚洲的发展而言都是一次重大的战略机遇。   一方面,对于中国来说,如果候选人真的来自亚洲,那将成为自1972年联合国恢复中国常任理事国席位以来的首位亚洲籍秘书长,这与中国近年来在全球推行积极外交政策的做法相吻合。另一方面,对于整个亚洲来说,由于该地区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人口最多,同时也是安全问题最为突出的区域,因此无论从经济、安全还是从其他方面来看,选择亚洲人担任秘书长都有利于亚洲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从而也有利于全球的安全与稳定。   但是,如上分析,由于联合国秘书长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在大国权利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虽然亚洲在理论上应该拥有这次权利,但是是否能够抓住机遇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目前看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亚洲内部,仍然存在较大分歧;从地区层面看,推举出任联合国秘书长的人选,既是竞争的过程,更是协商的过程。如果亚洲地区内部无法通过协商推举出一个代表本地区的候选人的话,那么这个联合国秘书长的职位很有可能在其他地区内产生,因为毕竟连一个地区都无法完全接受的候选人如何可以让整个国际社会来接受呢?事实上,这样的教训非常深刻。2001年按照地区轮换原则,秘书长人选本应该来自亚洲,但是由于其内部推出了几位候选人,最后却功败垂成,这也间接促成了安南的连任,从而也使得非洲地区的人选连续15年出任这一职位。因此,对于本次选举,亚洲人必须确保团结一致,共同协商推举出一位有能力、受尊重的候选人,因为经验表明,提出第二位或第三位人选将使亚洲人再次失去出任联合国秘书长的机会。   其次,如上所述,美国人出于各种目的,一直不太乐意让亚洲人出任下任秘书长,而美英两国作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秘书长的选举过程中拥有否决权。他们目前一方面是无视选举规则,公开支持东欧候选人与亚洲进行竞争;另外,在选举的时间问题上也给亚洲各国出难题。现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任期到今年12月才结束,而美国却希望安理会能在6月确定继任人选。由于在亚洲地区,到目前为止,已经公开宣布竞选联合国秘书长的人士包括斯里兰卡籍的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达纳帕拉、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潘基文和泰国副总理沙提拉泰等三位,而他们都十分具备竞争力,互不相让。根据经验,要想胜出,亚洲地区只能推举出一个候选人。这就需要给亚洲各国充分的协商时间,再加上今年联合国改革的工作仍然十分复杂,作为常任理事国的中国也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处理,因此,让亚洲各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协商统一,明显存在困难。   总的说来,虽然美国的表态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由于亚洲是所谓“穷国”和第三世界国家最多的区域,同时也是世界不结盟运动的诞生地,此外,美国在该地区也存在着广泛的国家利益,因此,如果亚洲地区最终能联合推出一位有力的候选人,它也不太可能轻易反对亚洲国家的整体性诉求。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亚洲能否抓住这次机遇,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亚洲内部是否能团结一致,以一个声音说话。   知识联接:   1、历任联合国秘书长小档案   2、目前亚洲已经公开表达参选的候选人人小档案   (1)韩国外长潘基文   他的优势主要表现在:首先,曾担任六方会谈中韩国代表,在出席联合国大会期间和美、日、中、俄外长多次接触,就推动六方会谈达成共识进行亲密合作,博得了国际社会好评。其次,在美国生活了10年,是公认的“美国通”,多可能会得到美国更多的支持。困难主要在于:韩国还拖欠着联合国会费,在支持贫困国家的“政府开发援助”问题上也显得吝啬。 (2)年轻有为:泰国副总理素拉革   首先,出生在法语家庭的他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具备了联合国秘书长语言上的硬件要求。其次,由于东盟在亚洲区域化中的作用再加上他个人优秀的外交才能,已于去年获得包括东盟10国在内的70多个国家对他出任联合国秘书长一致的支持,是目前亚洲内部获得支持最多的候选人。其劣势主要在于,相比潘基文,更少得到美国的支持。   (3)十年联合国人:副秘书长达纳帕拉   达纳帕拉已经在联合国干了10年,目前是负责裁军事务的副秘书长,其主要优势在于其熟悉工作流程。其劣势如同素拉革一样,主要在于相比潘基文,更少得到美国的支持。 原载《百科知识》

登录后才可评论.